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阿富汗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山国,但一直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在阿富汗展开争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双方在阿富汗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阿富汗地缘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此后,美国主导了阿富汗的重建,并乘机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阿富汗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不可或缺的棋子。  相似文献   

2.
苏联出兵阿富汗是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事件 ,并为双方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苏联解体和阿富汗长期处于内战之中。本文首先探讨了冷战背景下导致苏联入侵阿富汁的三个方面原因 ,并初步分析阿富汗战争给对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政治理论构成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民族问题和外部世界——华盛顿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岁月里,美国人也许会怀念老的苏联和它的政策,因为一般地说至少它是始终如一,可以预见的。在45年中,苏联军队没有超越过1945年确定的界线,唯一例外是1979年入侵阿富汗。近半个世纪来,东欧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的独立的角色是要打折扣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纳入苏联集团的统一政策中去。只有齐奥塞斯  相似文献   

4.
1979年12月,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苏联最后一场对外战争。本文根据近年来问世的俄文资料,叙述了二战后苏阿关系的演变,着重阐明自1978年4月政变至1979年12月阿富汗国内的局势,以及苏联所采取的对策。文章强调,由于判断失误,苏共领导在小范围内所作出的决策使必然会给本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当代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新作《锌皮娃娃兵》的简略介绍,揭示出苏联当年入侵阿富汗时背后的争论和故事。  相似文献   

6.
后本·拉登时代,哈卡尼网络在非传统国际格局中日益成为影响美国、巴基斯坦关系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苏联撤出阿富汗之后、"9·11"事件之后三个阶段。哈卡尼网络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隐蔽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组织的中枢性、讲究策略的战略方法。后拉登时代,围绕如何对待哈卡尼网络,美国、巴基斯坦之间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哈卡尼网络成为影响美、巴关系持续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美、巴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二者在"反恐"问题上需要相互借重,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巴基斯坦作为美国反恐"前线国家"的地位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7.
50年代,阿富汗部分知识阶层建立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以反对王室的现代化政策。亲苏势力上台、尤其是苏联入侵后,上述组织开始了抵抗运动,同时内部也出现了意识形态、种族及宗教上的分化,加上支持前王室的伊斯兰传统力量加入抵抗运动,派别分歧愈演愈烈。因此,苏联撤军及纳吉布拉垮台后,抵抗运动各派开始了内战,给阿富汗国家的重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早在2001年的12月5日,联合国主持下的阿富汗主要政治派别在波恩达成一致。将组建临时政府。“使阿富汗摆脱恐怖主义和毒品,实现国家永久和平与稳定。”五年过去了,阿富汗的现实似乎是对当年乐观预测的一种嘲讽。1月30日,爆炸声再次划过阿富汗的天空,可当地人已司空见惯。美国《外交》杂志将阿富汗局势形容为“正在接近‘引爆点’”。  相似文献   

9.
最近的阿富汗事件,不足以说明苏联军方目前已把它自己限制于消极保守的军事方针;但是这一事件所引起的震动和义愤,却也掩盖了一个事实:对于军事实力的效用问题和为达到苏联所追求的目的应该使用何种军事手段的问题,苏联曾进行过反复争论。实际上,苏联军方过去数十年间曾进行过一系列的争辩和讨论。所谓苏联“军方”,除了那些司令官之外,还包括主要  相似文献   

10.
“9· 11”事件之后 ,阿富汗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对美国在中亚和阿富汗的军事存在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1.
苏联干涉"布拉格之春"的重要原因有:东欧领导人的支持增强了苏联政治局中"军事干涉支持者联盟"的力量;克格勃夸大、歪曲、捏造情报的行为对苏联决策层产生了误导;美国的不干预态度打消了苏联入侵的顾虑.  相似文献   

12.
苏联的非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取决于古巴是否乐于为苏联对非洲的冒险计划提供地面部队。在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不象在阿富汗——苏联人谨慎地避免采取直接的军事干涉。他们知道,使用苏联部队将导致美国作出强烈反应,其后果对苏联是不利的。非洲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安哥拉,与古巴相似,加上古巴部队中拥有大量的黑人和黑白混血儿(在安哥拉的古巴部  相似文献   

13.
伊朗的崛起     
美国决定打击参与支持武装民兵行动的驻伊拉克伊朗间谍,这不过是伊朗对危机重重的伊拉克施加巨大影响的又一证明。而美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际上除去了过去20年来一直包围着伊朗的两大钳制因素,从而使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不仅如此,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充盈了  相似文献   

14.
于卫青 《国际论坛》2011,(2):33-37,80
1947年,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的独立建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围绕杜兰线东侧的普什图人的地位和归属问题产生分歧和冲突,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由此产生。60多年来,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经历了爆发、冲突、缓和、转折、搁置等几个阶段。卡尔扎伊上台后,这一问题重新浮上台面。美国和苏联曾经在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演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而阿富汗的国内民族和政治因素、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政策都深刻影响和制约着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债务"原本是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的借口.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同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举行建交谈判就债务问题达成一个<君子协定>:美国给苏联"一笔贷款",苏联给贷款一个除正常利息外的"附加利息",以此作为对债务的偿还;建交后美国撕毁了它,举行的债务谈判破裂,两国关系恶化.重新审视历史发现谈判是美国蓄意破坏的,扔开<君子协定>重新提出明知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使谈判破裂,并借此显示同苏联关系的恶化.为同苏联建交罗斯福从全球战略出发捡起了苏联这张牌,又从策略上考虑压下手中的苏联牌,债务问题正被当作藏起牌的手段.这策略是在建交时就制订了的.澄清债务谈判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走出罗斯福"外交迷宫"的线团.  相似文献   

16.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从1970年到2009年约40年里,环境新闻在美国经历了"阿富汗斯坦主义"时期、不均衡发展时期与多样化发展时期,其间伴随着形式多样与思想的成熟化的历史过程.对"反阿富汉斯坦主义"的突破,是进入2009年以来美国环境新闻出现的一种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经济实力在20-30年代实现了迅速恢复与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苏联提供了重要战略契机,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以核武器为重要支撑的军事力量的增强,为苏联赢得了与美国同等的“超级大国”地位。但是由于苏联崛起战略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实施过程缺乏有效应对与纠错,加之与美国争霸过程中战略目标的日益偏离与逆转,结果,不仅崛起未能成功实现,存续近70年的苏维埃联盟也归于瓦解。新的历史时期,汲取苏联崛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国应该在目标、模式等方面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遇刺已整整过去了66年,但至今仍留下许多不解之谜。本文的发表为苏联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少重要资料,同时也作为我们对基洛夫不幸逝世的深切悼念。  相似文献   

20.
《国际论坛》2021,23(4)
阿富汗族群构成极其复杂,如何建构稳定的族际关系,实现不同族群之间合理的权力分配成为长期以来制约阿富汗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历史上,阿富汗通过确立族群等级制和"普什图化"的政策,同化少数族群,整合族际关系。但这客观上强化了族群认同,并最终引发了族群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内战,导致普什图人丧失领导地位,族际关系进一步失衡。2001年重建以来,在西方干预下,阿富汗试图借助西式的民主制度超越族际冲突,破解族际关系的困境。但事与愿违,这种制度模式异化为畸形的族群政治现象,族群成为阿富汗最重要的政治身份和动员力量,政党和选举大都以特定族群为界。普什图人借助人口优势再度崛起,阿富汗形成了脆弱的族群权力平衡。在美国全面撤军背景下,阿富汗面临着新的抉择,族际关系势必将持续、深刻影响阿国内政治与社会和解,地区和域外力量也借助族群矛盾干预阿富汗事务。这将进一步加剧阿富汗不同族群的对立以及塔利班与阿政府的对抗,阿富汗局势将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