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以人本学唯物主义为主要特点的哲学并没有真正突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根本上看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旧哲学.但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为马克思创立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以现实的人和人类为本体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吸取了它的“基本内核”,从此宣告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终结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并用感性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代替抽象的人作为新历史观的出发点,从此也结束了旧的人本主义与人性论,进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商逾 《东岳论丛》2002,23(5):70-72
马克思的法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正是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从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出发 ,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法哲学为中间环节 ,凸现了新唯物主义法哲学研究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客居地布鲁塞尔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提纲》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同从前对费尔巴哈的热烈赞扬和高度评价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表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  相似文献   

5.
<正>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代表,他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都离不开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认真探讨。可以说,不懂得费尔巴哈的哲学,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费尔巴哈哲学除了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外。在当前还有一个意义,这就是可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从而对于当前国际上出现的一股企图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本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的思潮,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6.
李建设 《理论界》2012,(6):89-90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相对于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强调以人的自然为基础的感性存在,从人的本质把握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这为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提供了契机。但费尔巴哈最终在历史观上跌了跟头,沦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却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造成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相关哲学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上出现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最终使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决裂,创立了新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补入的对黑格尔的批判,并非是一般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用费尔巴哈的人学现象学来进行的改造。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背后的人本主义具有的非历史的根本错误。这里,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以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中对同一对象的批判在焦点、主题、重点上都有重大的异质性。此时,马克思是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学现象学进一步深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他对黑格尔的批判还停留在对黑格尔的主体与客体能动的辩证关系的一种人本主义的改写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的关系,通常认为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桥梁,甚至说没有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应该说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批判基督教,以感性唯物论改造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是有启发。青年黑格尔学派许多成员都试图改造黑格尔哲学,惟有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倒立的关系纠正过来。马克思以普罗米修斯的自白为哲学宣言,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世界提升为自然本质力量的实现——劳动创造世界;并以实践连接思维和存在,实现了超越黑格尔的哲学革命。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论以及青年黑格尔学派各种歪曲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展开批判,在论战中开辟实践哲学道路。问题在于达到形而上学巅峰的黑格尔哲学是否包含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所需的思想元素?马克思是否与黑格尔决裂转向费尔巴哈?没有费尔巴哈是否就没有马克思哲学?通过比较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文本,实践唯物主义的黑格尔哲学基础及路径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科学人学思想是有丰厚的理论来源的,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变革的理论基础。文章考察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关系并细致地发掘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分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评价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如何估量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我国学者分歧较为严重的问题.以“费尔巴哈哲学所达至的理论高度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费尔巴哈、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形而上学批判、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等问题为线索,可以对相关分歧进行梳理.考察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重视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矛盾与理论张力;把考察“马克思的阅读”与“阅读马克思”结合起来;着力找寻马克思与其他人的“同中之异”、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异中之同”;在明确唯物史观的多层次性的前提下,重新考察马克思的思想转变、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1.
青年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从费尔巴哈走向马克思主义,即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前进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而抽象的人道主义却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从马克思走向费尔巴哈,即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退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为了说明抽象人道主义的这个理论实质,本文将主要分析抽象人道主义的几个理论口号。  相似文献   

12.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哲学之为人本主义哲学.这不仅费尔巴哈自己承认,而且也是公认的定论.但是,在谈及到费尔巴哈哲学为什么称为人本主义这一问题时,看法便不尽相同了.有一种观点认为,费尔巴哈所以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而拒绝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是因为他对唯物主义的偏见.理论根据是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讲的一句话:费尔巴哈“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质而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偏见”(《路德维希·费尔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呢?流行的看法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而转向唯物主义,但不是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即,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费尔巴哈是黑格尔与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但是,否认马克思世界观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阶段的存在。近来则有人连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一点也否认了。我们发现,上述观点与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并不完全符合,在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中,确是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两次转变论”者认为,马克思在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之后,转向了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历史观,在经过“费尔巴哈阶段”之后,才从根本上修正和超越了其费尔巴哈哲学立场,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的真实轨迹,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差异,也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曲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两次转变论”者的评价也与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列宁的科学评价不相符合。在马克思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马克思在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向历史Il物主义转变的过程中,曾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深刻影响,费尔巴哈是马克思走向创立新世界观的桥梁和中介。然而,马克思从来没有无保留地接受费尔巴哈的观点,成为一个十足的费尔巴哈的信徒,而是在继承和发挥费尔巴哈观点的同时,不断摆脱其影响,最终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创立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一过程中,从探讨个体和类的关系,到研究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人的本质,是极其重要的方面。本文试图从这方面揭示马克思接受和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创…  相似文献   

17.
普列汉诺夫对费尔巴哈的论述颇多,我国学者对这些论述的理解有的有道理,有的本文却不赞同。作者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同于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不同于法国唯物主义的特点,主要在于它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依据这一总的理解,作者对普列汉诺夫的有关论述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一些同志力图用人本主义精神来解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哲学工作者的关切与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才完成了在历史科学领域中的划时代的变革。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同时进入了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后阶段,并且共同把批判的重点放在费尔巴哈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年所使用的类概念在三个方面和费尔巴哈存在区别:首先,费尔巴哈把类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内在意识,马克思则把类本质理解为有意识的活动;其次,费尔巴哈虽然认为类本质源自于类生活,却没有说明类生活的内容,马克思则以国民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了类存在的三种对象性关系;最后,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先天就具有以性本能为主要内容的类本能,马克思则把人理解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而创建出来的共同体。总的看来,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基于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类概念则基于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俗见以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缺乏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其实,作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展开,该章从哲学的根基处摈弃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原初基础."消灭分工"思想同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现实的运动"并不矛盾,后者并非不包含理想,马克思拒绝的只是那种脱离历史过程的抽象理想.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优先性,但只限于在前提的意义上承认,这并不妨碍他从哲学上揭示实践对于人的存在的生成意义.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所体现的运思方式内在地蕴含着人的在场性,这是马克思以实践作为终极原初性范畴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所必然要求的性质,它同恩格斯以抽象的物质作为原初基础的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