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游戏”等同于一种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或者是那些“不严肃”、“无内容”、“无意义”的活动。这恰恰是对游戏的误解,游戏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现象。本文不仅考察了中西日常语言中的“游”、“戏”以及“游戏”概念及用法,进而上升到思想层面对中西语言中的游戏精神内核进行了比较:如果说我们中国的“游”是自然性的话,那么,西方的“游戏”则试图与自然相区分,可以说是精神性的。文章最后指出,现代社会往往与真正的游戏精神背道而驰而忙于算计,时代呼唤着游戏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游戏乃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和人生的存在方式之一.关于游戏的理论探讨和哲学一样古老而深邃.虽然中西"游"和"游戏说"因深植于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首先,中西文明都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是我们之所以能进行中西"游"和"游戏说"之比较的深层地基;其次,无论是中国的"游"还是西方的"游戏说"都浸透着对入的生存本身的深沉关切,这使得中西"游"和"游戏说"在存在维度上的深层次对话成为可能.中西"游"和"游戏说"都有着丰富的自由意蕴,这是游戏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长期以“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 ,类似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式的“天人相分”模式不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以后 ,一批先进的思想家认识到 ,要想富国强兵抵御外侮 ,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科学技术 ,而且要学习与之相联系的西方近代的哲学思想。他们着力介绍西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式 (即主—客关系式 )和与之相联系的主体性哲学。例如 ,梁启超就曾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初祖”为题 ,撰文盛赞笛卡尔和康德的主客二分思想和主体性哲学 ;谭嗣同则强调“我”与“非我”之分 ,高扬“心”之力亦即主体性 ;孙中山明确提出精神…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对世界的“理性的颠倒”代表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通过主体性的张扬所实现主客对立的和解之至极。但是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理性的颠倒所实现的主客和解却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 ,他通过对黑格尔所作的“语言化意谓为共相”和“反思变现象为本质”的“理性的颠倒”的再颠倒 ,朝向“应合于大道的道说”并“投身于本有 (大道 )之中” ,从而反正了黑格尔乃至整个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精神超越的方向 ,通过由无限到有限 ,由绝对 (的神 )到人的超越达乎人的存在自身 ,而最终走出思想与对象、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执 ,彻底告别了统治西方世界二千多年的对象性、表象性的“理性的颠倒” ,而步入一种新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上,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以境域式的显示关系代替了线式的揭示关系;从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思考和表述上,采用文学化的思维和表达策略。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观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语言问题上的延伸,即扬弃主流语言哲学传统的主体性的理性主义语言观,建构一个非主体性的诗化语言观——这在西方20世纪诗化语言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陈晓 《南方论刊》2007,(1):59-60
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本原是数,到后来的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奠定西方现代哲学的基础,到而后的黑格尔,康德就更不用说,把理念,绝对精神发挥到了极至。从而,西方形成了与中国的万物同构说引起的“非理性思维”。这种非理性思维与西方的理性思维最终形成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主客同一”和“主客二分”。而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的各个方面。而两者所形成的思维路径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人本主义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紧扣住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此在”,集中阐述了“此在”的哲学意义在于批判了传统人本主义的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其主观性,在于对现代人本主义亦作出了超越。“此在”提出的哲学问题既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也是中西哲学沟通的焦点。作者由此将“此在”学说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予以比较分析,提出了中西哲学不应避免的“对话”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史的主题,哲学又是哲学史的总结,冯契的智慧说理论自然离不开天人关系。综合西方认识论中的主客关系,可以把冯契的智慧说定义为超越主客二分式的新层面的"天人合一"观,并以此来探讨未来哲学的走向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抓住语音教学具有的“音声性”特点,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的运用能力为目的,结合语音知识及语音原理的讲授,从挖掘音声美感因素、调动审美感知、实现审美创造三个方面,阐述“音声美”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子程 《阴山学刊》2006,19(4):63-67
面对强大的西方传统学术背景,中国学人们意图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构中国现代美学,也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西两种不同类型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基于这样的认知,要想建立具有现代形态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要从“类特质”视角出发看待中国美学,既不要以西抑中,也不能以中抑西,应把中西美学看成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资源。也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对待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挖掘各自有益于人类审美思想精华的东西,将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美学放置于平等的平台上,实现中西美学可能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国美学的建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上与西方美学同步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吴学国 《河北学刊》2004,24(1):67-71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与存在自身的区分,就是"有"与"无"的区分,其基本精神与佛教二谛论的"空"、"有"之辨一致,也旨在克服对"有"的执著而达到对"无"的证会.另一方面,二谛论也是一种存在论区分."空"也是存在的本质和真理,也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解构,"空"作为"无住",还与海氏的"无化"(自由)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无"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从言道方式看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16.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17.
汉语哲学如何可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哲学"作为有意义的话题,不是纯粹的学理性创作,而是要在历史的叙述中确定其问题域。"当代中国哲学"一方面离不开中国近代以来寻找文化身份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又只能在中、西哲学不同的演化逻辑中找到自己的哲学叙述方式和哲学语言。"当代中国哲学"只能在历史中确定其叙述的始端和视阈,在历史的接受中为自己的存在意义寻找理由。当代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与自己的文化身份相适应的哲学形态,更需要属于自己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9.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语言是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中介。不同的哲学思维会使语言呈现不同的特性,这一点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中西译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以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来揭示中西译论相异的根源,并回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