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墨子·公输》“吾请无攻宋矣”之“请”,注家多释为表敬副词,但如此诠释,似与楚王口吻不合。墨子是为制止楚国攻打宋国而见楚王的,楚王在不得已而接受了墨子的劝谏后,是没有必要向墨子说“请允许我不攻打宋国”这种话的。洪子兴同志基于这种认识,认为“请”是动词,“可简释为‘同意’”,(见《语文学习》八二年第三期《〈公输〉疑难词句试释》下),但仅以《康熙字典》引《类编》“请,受言也”之孤证来证明,也难以令人置信。窃以为“请”通“诚”,情态副词,意思是确实、真的。  相似文献   

2.
“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墨子”“经”下“物:或伤之,然也。见之,知也。告之,使人知也。”——“墨子”“经说”下(?)这一章是墨家认识论上很重要的见解。它透露了墨家认识论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见之”,表示直接观察,和墨家重“亲知”,并以“亲知”为“闻知”和“说知”的基础相适应,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大家知道: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是以最先提倡“兼爱”“非攻”的学说出名的。他的所帮兼爱是  相似文献   

3.
《公输》篇选自《墨子》一书,记叙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止楚攻宋”的动人故事。墨家的学说,一是“兼爱”,二是“非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大的影响,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世之显学”。墨家重实践,其思想方法,有所谓三表或三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亦可视为他们的论著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也有重实践的意义。因为墨家重实践,又有初步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论著很注意语法和逻辑。我  相似文献   

4.
墨子之后 ,墨家学派产生分化 ,并由分化而渐渐产生不同的新派别。《庄子·天下》载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 ,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 ,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 ,相谓别墨 ;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 ,以角奇偶不仵之辞相应 ,以巨子为圣人 ,皆愿为之尸 ,冀得为其后世 ,至今不决。”《韩非子·显学》也谓 :“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庄、韩之说虽不尽相同 ,但都指出了墨家后学分化及互争真传的事实。不用怀疑 ,进入战国中后期 ,墨家后学的分化、演变成为这个学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所要讨论的是…  相似文献   

5.
墨家对于概念“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军事工程师。《墨经》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其在中国和世界逻辑史上都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墨家对于“名”的本质、“名”的分类、“名”的定义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这些均构成了墨家逻辑学之概念论部分 ,墨家对于“名”(概念 )的研究对我们的逻辑思维是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6.
墨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墨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本文认为 ,墨家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力”、“赖力”、“强力”的能力本位观墨子之前 ,老子和孔子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就已经意识到人作为道德自我的存在。而墨子以救世的情怀与理想 ,和面向社会大众的生存实际出发 ,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提出了“主力”的思想。墨子云 :“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鸟贞节虫异也。赖其力则生 ,不赖其力则不生” (《墨子·非乐上》) ,墨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最明确的区别在于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自然 (“固已具矣”) ;而人之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  相似文献   

7.
《墨子》大量引《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为其理论提供支撑。同时,其学说中以墨家的思想标准释《诗》,如《诗》中的上帝、鬼神观念以及“圣王之治道”思想。《诗》对墨家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墨子的思想,我已在《墨子思想体系》中论述过,现在再来概括地说一说,并且指出其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也比儒家等更能起些积极作用。一、墨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价值最高的是墨家而不是儒、道、名、法、佛等家,墨子也是最先反儒的一家,首先引起战国百家争鸣的一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同为“显学”,在学术思想上孔墨二人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姓氏。墨也许是姓,也可能含有色黑、瘠墨(俭薄)、绳墨、墨刑等的意义,而以因多“形劳”而致色黑,与其实行俭薄,以绳墨自矫为近是。  相似文献   

9.
<正> 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儒墨显学的对立。墨家作为儒学的第一个批判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墨子死后,“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有相里氏之墨、相(祖)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史称后期墨家,活动于战国中后期。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墨子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内容,扬弃了他的“天志”、“明鬼”等唯心主义观点,形成了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思想体  相似文献   

10.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显学。《淮南子·泰族训》评论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化”者,教化也,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宣传教育。所谓“化之所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墨子是位具有异常感染力的宣传活动家,不然,他的弟子怎么可能教诲成有如此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的人呢?两千年来一直流传着他劝阻鲁阳文君攻郑以及拆服公输般而阻止楚国侵略宋国的故事。他的见义勇为的行动和宣传教育的效果曾博取历代人民的尊敬。现就其宣传思想作一简论。  相似文献   

11.
《墨子》书中《经》上下,《经说》上下,有质不文,语词简古,专业性又强,久已不得其解。经过清代毕沅、张惠言、孙诒让,现代谭戒甫等等一批学者的努力,多数能知原意。其中的“尽貌尤方”一条,各家虽然有过种种校释,仍然是扑朔迷离,未能得到明确的认识。本文专就此条做一些新的探讨。《墨子·经下》:一法者之相与也,尽——若方之相召也——说在方。《墨子·经说下》:一方,貌尽。俱有法而异,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召也。尽貌尤方也。物俱然。《说》中召,原作“台”,对照经文校改。〔注解〕“法”,法则。《墨子·经上》:“法,所若  相似文献   

12.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20,(5)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公开进行学术批评的学派之一。尽管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墨子仍然对"儒之道足丧天下者四政焉"提出了批评;而墨子后学甚至还有对孔子本人的攻击。墨家的"兼爱""尚贤""右鬼""非命"诸论,则主要是针对道家杨朱学派"为我""不尚贤""无鬼"及"安于性命之情"之说的批评。在墨子时代,尽管阴阳、纵横、法、名、农、杂等其它诸子学派尚未正式形成,但它们的某些思想观点却已经存在,故《墨子》中也不乏对阴阳、纵横、法、名、农、杂及小说家等诸子学派观点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墨子、兼爱下”),这是墨子表示他“以理服人”的辩论态度。这种精神贯彻整个“墨辩”,规定了墨家对于逻辑的看法;也影响了战国辩说的作风,尤其是荀子。墨子主张兼爱——“兼相爱,交相利”,以为这样就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君能这样做、称为“兼君”,士能这样做、称为“兼士”。反之,不能兼相爱、交相利,则称之为“别君”“别士”。一句话说,墨子是以“兼”与“别”对立;誉“兼”而非“别”。且引他两段话:  相似文献   

15.
<正> 九流十家,家各有名。其名何义?除墨家外,大都有了定说。“墨”义为何?前人也曾有所探讨,如诋毁说,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主此说的可以刘节氏为代表,在《辨儒墨》(见所著《古史考存》)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墨”不是好词,既是一种刑名,为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之一,又是“贪以败官”之义的表现,而且它还表示丧服,古代对刑徒就叫做“墨者”。像这样一个坏词,决没有人会把它用做自家学派的名称,这是仇家诋毁之词。即如墨子之名翟,翟与狄同为一字,也有诬蔑之意。说到仇家,儒墨互相攻讦,孟轲以墨为无父,甚至詈为禽兽。所以这“墨”之称,翟之名,都是儒家所加的诋毁之词。至于何以《墨子》书中又自称墨者?这是由于该书为战国时人所转述,当时称之为墨的情况已经普遍,其后学也就接受下来而自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统一体中,对立学派不仅互相排斥、对立、斗争,而且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转化中吸取对立学派的理论营养,以促进相互的发展和提高。这种现象在哲学史上是普遍的。孟子是一位严厉排墨的思想家,所谓“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这种近于丧失理智的攻击,活脱脱地表现了他那偏激的宗派情绪。他声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拒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摆出了一付与墨家势不两立的架式。但是,就象韩愈一面疾呼对于佛教要“火其书,庐其居,人其人”,一面却又偷运佛学唯心主义一样,孟子在其反墨的喧嚷声中也悄悄地进行着对墨子理论的改造与吸收。这并不是思想家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是学术思想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墨子学于儒家而又反儒,创立了新的学派;孟子批判墨家又吸取了墨家有价值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对墨子思想的吸收与改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墨子里籍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里籍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东鲁”即山东膝州说和“西鲁’却河南鲁山说。比较起来,“西鲁”说论据充分,比较可靠,令人信服。一、吕家学派以楚国为根据地当墨子裂裳裹足,千里至郢,止楚攻宋,其弟子禽滑厘同时率墨家子弟三百人亦自鲁阳出发,长途跋涉,赴家之难,助宋守城。为了一次军事行动,能派出三百弟子,慷慨赴难,足见墨子队伍的壮大。然而这只是禽滑屋一支的部下,不当理解为全部墨家子弟。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带有军事集团性质。墨家子弟有游仕的风气。就(墨子)请书所见,有:子墨子游耕柱子于楚。…  相似文献   

18.
墨经是中国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经典,包括《墨子》一书中的《经》、《说》上下四篇。内容反映了墨家(特别是后期墨家)的哲学宇宙观、认识论、逻辑、伦理思想和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墨经文字非常简约古奥,含意极其深晦难解,魏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特别是十九世纪末和廿世纪初期,逻辑科学,主要是形式逻辑科学曾获得相对迅速的发展,一改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形式逻辑长期沉寂的局面。西方逻辑,主要是传统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被系统地评介;印度因明,随着晚清佛学的盛行,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中国古典逻辑,主要是墨家逻辑(或称墨辩逻辑),也结束了“汉晋以降,其学几绝,而书仅存。然治之者殊赻……”(孙诒让《墨子间诂》序)的境况,重新得到了发掘。而且,当时对这三种逻辑体系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的。相  相似文献   

20.
墨子是我国较有影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所创立的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韩非子曾说过:“世之显学,墨儒也”(《韩非子·显学》),就连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孟轲也不得不承认:“天下之言,不归扬则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