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in静态和动态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静态空间语义的意象图式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in的语义映射到六个认知域,延伸出六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in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to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动态空间语义的意象图式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to的语义映射到五个认知域,延伸出五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to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3.
介词over的认知语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介词over静态和动态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介词over存在四种静态空间语义,在这四种语义的基础上,该词通过空间隐喻延伸出其它五种隐喻语义。同时,介词over还存在一种动态空间的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4.
英语介词from的意象图式及其语义的隐喻性延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英语介词from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空间语义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from延伸出时间域、对象域、数值域、状态域和逻辑关系域五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from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全面深入地了解该词,同时也揭示了介词语义研究的新途径,为其他英语介词的研究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5.
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型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巨大的语义生成力;语义场是实施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介词的语义扩展--through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介词的语义扩展.通过对介词through的分析,探讨认知机制在介词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介词语义系统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新语义产生时所扮演的角色.挖掘介词through在隐喻及换喻的认知功能作用下从空间意义逐步映射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介词的语义扩展.通过对介词through的分析,探讨认知机制在介词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介词语义系统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新语义产生时所扮演的角色.挖掘介词through在隐喻及换喻的认知功能作用下从空间意义逐步映射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的语义结构就是一个范畴。语义范畴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向外扩展和延伸。本文依据原型范畴理论,探讨空间介词behind的原型图式和其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延伸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原型范畴化理论为背景探讨英语介词IN的语义生成、延伸过程及其认知理据。研究结果表明介词IN的空间意义产生于在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意象图示,方位隐喻为其向非空间语义的延伸提供理据性。IN的多个语义项则构成一个以其空间语义为原型的原型范畴。  相似文献   

10.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他方面学习的基础.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又是词汇教与学的难点.认知语言学对于介词的语义做出了合理的分析与解释,认为介词的义项之间存在关联,意象图式与隐喻映射是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从认知的视角分析介词at,on和in意义拓展中的理据性.研究表明,三个介词的空间意义与抽象意义通过隐喻关联,并且三个介词的隐喻映射存在系统性.这一分析结果对于语义研究以及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视角的金融地理学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空间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贸易研究越来越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金融学,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传统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影响非常大,但是融入"空间"概念的研究相对少很多。目前,包含"空间"概念的金融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地理学领域,研究尚处于理论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地理学中所体现的"中心—边缘"模型特征和金融活动空间集聚的特征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基本相同,而研究方法也有类似之处。笔者提出可以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深化金融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2006—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动态评价,从全局和局域两个角度检验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0年中国30个省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均有所提高,但5年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综合得分排名变化不大,地区间发展差距仍较为显著,且各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通过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的建构及测算,发现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其影响下,中国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空间集聚态势的整体均衡性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城市化进程空间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修正传统城市化指数基础上,从空间角度对重庆各区县城市化进程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空间集群现象;1998-2008年间重庆市各地区城市化第二产业比率指数和第三产业比率指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明显增强;而城市化非农人口比率指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年减弱。因此,将城市化重心转移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比单纯通过扩大城市范围、增加非农人口比例来提高城市化率更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和创新分布的区域失衡是导致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呈现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并研究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区域创新能力倾向于空间集聚,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空间溢出性,不但作用于当地的经济增长,而且对近邻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带来影响;经济开放程度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也更强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空间效应,构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价值影响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并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为例,利用MapInfo9.5和GeoDa0.95i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健性。实证结果表明:离地铁站点越远,住宅楼盘的价格增值幅度越小,呈阶梯状递减规律。最后就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融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住宅价值;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债务作为一把典型的“双刃剑”,其相互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以2013年和2016年30个省市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理论探讨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务之间存在正向空间关联性,并且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财政收入汲取率、财政自给率以及财政收入稳定率与负债率呈正相关,而GDP增长率和城镇化率与负债率呈负相关。结论丰富了地方政府债务空间相关性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中央政府实行省域间的政府债务区域差异政策和监督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语言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促进儿童非语言技能的发展。当所属类别是抽象范畴时,语言对认知产生的影响更大。空间语言与空间认知之间究竟是谁引领了谁,还是这两者通过日常经验的相互作用同时发展,目前尚无定论。跨语言研究、空间语言线索和空间语言表达是研究空间语言和空间认知关系的三种主要范式,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化汉语儿童空间语言和空间认知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揭示我国贸易开度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关系。在Stem(2002)模型的基础上,以SO2排放量表征环境污染水平,对2000—2009年间我国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西藏由于数据不全)的面板数据进行普通和空间面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O2污染物质的排放存在空间自相关和误差自相关,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扩大、第二产业结构和出口变动会加剧环境污染,而FDI、进口则会降低我国的环境污染,并估算五要素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各自实际贡献率。对完善我国贸易开放和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学已发展为一门被广泛认可的学科,但是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使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波动,这源于两者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两者到底是不同的学科还是相互补充的发展,或者是同一范畴的不同研究方法,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从理论根基出发,着重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展望了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是分是合。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任意观”认为,介词的不同义项之间毫无联系,介词的多个义项是一堆分散的语义项集合。通过对介词in的原型意义确定,到各义项的派生形成过程,再到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的逐一解释,发现:介词in的多个义项是有联系的,其多个义项由原型意义派生形成,相互之间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呈辐射分布。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介词多义现象更具理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