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是富有神话色彩的悲剧。它在白蛇故事的民间传说和前人剧作的基础上,总结性地完成了白娘子这个空前的叛逆者形象,更多地赋予了她的人情味道与反抗精神,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属性。剧中的白娘子不光脱掉了妖气,而且成为一个有情有义,为追求合理的生活理想而敢于斗争的女性,成为我国艺术作品中最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同时对许宣、法海也作了符合生活逻辑的定型。它通过白娘子与以法海为代表的社  相似文献   

2.
明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对宋代小说<西湖三塔记>的改写是在理学话语干预下的文本重构.由于理学话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教条化,导致其试图在许宣身上实现的道德理想意外落空,而被否定和蔑视的白娘子却逃过话语的罗网展现了本真人性,这一文本事件折射了理学话语普遍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3.
《雷峰塔》的梨园本与方成培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雷峰塔>传奇除了黄图珌本外,还有梨园旧抄本和方成培改编本.黄本作为文人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梨园旧抄本在当时影响更大,为了适应民间的审美需要,增加了白娘子生子得第的情节,对白娘子形象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对许宣形象也有一定的改造.歙县戏曲家方成培对梨园本从结构、情节、细节、曲词、宾白等方面进行了加工改造,使之由粗糙变为精致,遂成为影响广泛的梨园本的写定本.  相似文献   

4.
方成培的剧本《雷峰塔》实现了对人妖恋故事模式的超越。不仅故事中“妖”形象的人性份量十分厚重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许宣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白娘子的悲剧根源。在一定的程度上 ,《雷峰塔》可以说宣告了蒲松龄“寒士美女”式的情爱理想的破产。它拓展了人妖恋故事的人文意义 ,表明文人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清代戏曲家方成培编写的《雷峰塔传奇》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悲剧,在舞台上长期盛演不衰。后又经田汉改编的京剧《白蛇传》,更是驰名中外在白蛇故事的流传中,作者们成功地塑了白娘子这个如花似玉,多情聪慧,斗志如火的鲜明形象。看后,使人久久不能忘怀,叫人深深地同情地悲惨的命运结局。然而白娘子从蛇妖嬗  相似文献   

6.
错出经典     
汪斋 《山西老年》2011,(2):19-19
民国年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说的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在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她、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心中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  相似文献   

7.
白娘子是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女主人公,据论证,故事源于南宋的话本,到明清,逐渐趋于完善。文章从白娘子形象演变及其意义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错出的经典     
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这是《白蛇传》中的一折。梅大师饰演白娘子。剧中,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白娘子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梅大师用力过大,跪在那里  相似文献   

9.
《白蛇传》故事的逐渐丰富特别是白娘子形象的根本性改变,其背后的唯一动因是老百姓的生活理想和生活追求。正是这种愿望让白娘子由害人吃人的“蛇妖”变成了一个许多中国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女性。白娘子这位强势女性并不符合中国男性社会意识对女性依附角色的定位,她是男权社会中男性有别于主流意识的“弱势心态”的产物。白娘子身上全无当代某些女权主义者常有的骄悍之气,有的则是平等互助,温柔贤淑,体谅包容。白娘子凭借自身的才干和努力及其所发挥的社会作用,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这是女性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也是当今女性争取男女平等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作,《日瓦戈医生》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并被广泛研究,但鲜有学者从叙事模式的角度对该小说进行研究。因此从结构主义入手,借助托多罗夫的主题句模式,通过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对各自命运的探索,来探究该作品所反映的二十世纪俄罗斯历史语境中的知识分子和平民大众的生存现状,及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乃至人类命运的追问考量,以期为理解该作品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荀学体系中的多个命题包含"天人相分"思想,但其真正目的在于证成"天人合一"。否定思孟学派"心性合一"的认识论致思模式,荀学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中寻求论证。"心物之合"的本质在于从结果上论证二者之合产生的概念、思维等如何有效地反映客观实际;"性伪之合"的目的是实现人自身内部的合一,在自然之"性"与后天之"伪"二者之间实现相互沟通与化成;最后达致"天地人之参"的世界之"合"境界,这是荀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相似文献   

12.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人为程序和为人取向的统一。体现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是非自然的存在 ,但不应处于反自然状态。自然界不能容忍过分异化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自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文化。要摆脱人类文化的困境 ,必须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战争状态”转向“永久和平”。由“战争文化”向“和平文化”的转变 ,是人类面临的最具深刻意义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人类经历了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到新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的是,伦理学发展也经历了从传统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到发展伦理学的不同阶段。其中,发展伦理学是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类伦理学。它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从而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让大学像大学: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人类文明思想及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必然使命和本职宗旨。但大学能否完满地履行这些职责,则取决于大学的品质和素养,以及大学是否具有相应的境界和能力。我国现代大学的曲折历程表明,要让大学像大学,还须进行艰苦的努力。其需要做的主要工作为:必须对现实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进行革新,使其由"读书做官"转变为"使人成人",由"官办官管"转变为"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让大学是大学,而不是准行政机构或"事业单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在国家的层次上改变对大学本质的认识,让大学回归其教育本位,自然地发挥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并没有把自然物纳入道德关怀。因此,必须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进行重新诠释,以阐明“人”和“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我(大我)”本身,只是由于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才有所谓人(小我)与环境的区分和对立。所以,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正是作为能动者的人的行为的应当。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人学对人的理解基本有两种向度,即超验生存观和自然主义生存观。马克思扬弃了这两种基本人学态度,从实践和生存出发去思考和审视人。马克思人学认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人之存在就在于他的历史性的“生存”与“生活”,“生存实践性”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人的“生存实践性”成为了马克思全新人学的核心,也完成了对人理解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对桥的现象学沉思的启示在于让"物"抖落自己的刚性外壳,从而让自身释放到天、地、人、神四相的柔性存在中去;让人之栖居从"遗忘存在"的对存在者的偏执追逐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之栖居那深渊般的自由是其所是地绽露出来,开放出来.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指出常人表明为公众意见的"平均状态".作为常人被从他的本真的可能性的筹划中拉离出来,陷入到非本真存在的无根基状态之中.决心面对死亡之畏把此在从消散于世界的沉沦中唤回到他的最本真的能在.常人和本真性是海德格尔的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所作的此在分析对于当代西方社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