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人文奥运的思想渊源及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奥运” ,从人文的视角审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既涉及体育伦理的理念 ,也涉及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问题。人文奥运拓展了蕴含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人文思想的适用范围 ,从社会更广阔的层面上提出了人文的问题。人文奥运突破了奥林匹克运动人文理念的适用范围 ,在人文内涵上有所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虽然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文思想 ,然而自觉地从人文的视角审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当属中国北京  相似文献   

2.
高强 《社科纵横》2004,19(6):184-185
通过对“人文奥运”理念的渊源和内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古希腊和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重要源泉。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从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一切以人为中心 ,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互动 ,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 ,是“人文奥运”理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王安平 《社科纵横》2008,23(6):138-139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体育文化新的发展阶段.在人文奥运理念指导下,必将促进中国社区体育建设迅速发展.通过对人文奥运与社区体育相互关系的评析,提出了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建设的途径.以进一步推进人文奥运理念与社区体育发展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人文奥运与北京古都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赢得第29届奥运会承办权的主要优势,而人文奥运的理念又给北京古都旅游带来了启示和契机。本文分析了北京古都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关认识上的偏差,提出了大力开展专项旅游的思路与主要对策,对北京古都旅游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奥运遗产与奥运会的水平、特色有紧密的关系。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是通过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和目标的实现来体现的,它的重要影响是打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三大理念所带来的"后奥运"效应,将凸显北京奥运的特色和亮点,将充分证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奉献给奥林匹克运动的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6.
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是人文奥运研究的一个侧面。人文奥运凸现了人文环境的“奥林匹克”意义 ,又推动了北京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市民环境参与实践。北京人文环境包含着物化了的北京人文精神、行为化了的北京人文精神和管理化了的北京人文精神 ,既有物质形态又有行为的、管理的形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了对京城的物态上美化和人自身状态上美化。而市民的广泛参与实践是美化人自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文奥运"反映了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相融合应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奥运行动计划与北京古城旅游景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文奥运是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设计理念 ,其中 ,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是其重要内容。北京已有 30 0 0余年的建都历史 ,古城文化为奥林匹克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 ,奥运行动计划对古城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延续的历史剖面和标志性景观通过旅游化识别 ,向世界展示古老的东方文化神韵。本文对奥运行动计划中的古城设计进行了景观解读和诠释  相似文献   

9.
200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文件突出强调了高校学报要打造精品、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要求高校学报“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鼓励高校学报进行合作和联合,走资源整合之路。《求是学刊》始终以主题栏目的设置来突出办刊特色、追踪学术热点、促进学术繁荣,十几年来先后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开设了一批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专栏,比如“文化哲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问题”、“苏联俄罗斯法学在中国”、“美学名家与美学史”、“明清史研究”等,尤其是在2005年“文化哲学研究”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后,我刊更加注重栏目建设,在原有“文化哲学研究”幕础上,与《厦门大学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联合开办“现代性研究”专栏,走强强联合之路。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入选栏目:文化哲学研究该专栏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人的精神样态,该专栏起始于1992年,至今已经开设“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文化哲学:现代化与同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学:后现代丰义研究”、“文化哲学: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文化哲学:现代性研究”等系列了栏目。截至2006年第1期共刊发59期,组织百余名作者撰写文章上百篇,其中61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摘80余次,转载率高达72%,200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0.
关心残疾人福利事业是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第2条第3款中明确规定: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将“优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是办好残奥会,弘扬人文奥运理念,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有计划地积极推进全市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在主  相似文献   

11.
从雅典到北京--东、西方文化交融是北京人文奥运的主题 朱相远 2000年的悉尼奥运,打了绿色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打历史牌;2008年的北京奥运,将打什么牌?不少人主张打文化牌.  相似文献   

12.
试论"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北京在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个引人注目的理念.在这三个具有创意的理念中,"人文奥运"的位置虽然排在最后,但其地位和作用却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科技奥运"与"绿色奥运"所包含的内容,几乎已成为人们对举办奥运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对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上,也仅是"好"与"更好"间的区别而已,并且在科技与环境领域,更多体现的是普遍性,而较少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人文奥运与赛场观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赛场文化是“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奥运赛场上 ,中国体育观众将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从赛场展示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体育精神、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相似文献   

14.
"人文奥运"与东西方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奥运"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和思考的课题,要想深刻体现"人文奥运"的精神,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这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说更是如此.从理论上说,任何一届奥运会都应该是各种不同文化相聚,东西文化相得益彰的理想场所;应该是展现文化多样化风采的地方.但事实上,在迄今为止的历届奥运会历史上,只有1964年和1988年的两届奥运会是分别由亚州的日本和韩国举办的,其余可以说都在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5.
2002年8月23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城建工委、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上,大家围绕北京的"古都风貌与城市现代化"、"古都风貌与‘人文奥运"'、"危旧房改造与古都风貌"、"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达成了许多理论上的共识,提出了许多可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 古越族来源的考古考察吴绵吉《厦门大学学报》(史学专号)1981年增刊(2) 楚灭越年代考吕荣芳《厦门大学学报》(史学专号)1981年增刊(3) 楚越两族并非同源庄为玑《江汉论坛》1981年第4期(4) “越为禹后说”质疑蒋炳钊《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5) 古代于越研究陈桥驿《民族研究》1982年第2期(6) 越国绍兴古都及文化孟文镛《绍兴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6,(1):61-61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第2条第3款中明确规定: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将“优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是办好残奥会,弘扬人文奥运理念,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有计划地积极推进全市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在主要道路、地铁、车站、机场、大型交通枢纽和其他重要公共场所设置必要的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  相似文献   

18.
贾东海  李华 《社科纵横》2006,21(6):166-166
经中央文献研究室授权,由马福元先生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阿拉伯文化》(民族出版社,北京,2005年4月版)一书,终于出版了,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部《马克思恩格斯论阿拉伯文化》的坚实力作。一、这部文集作者收入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阿拉伯、伊斯兰教、穆斯林和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论述和能查阅的全部文章。全书共分十二部分。(一)马恩“论阿拉伯;”(二)马恩“论伊斯兰教;”(三)马恩“论穆斯林;”(四)马恩“论叙利亚;”(五)马恩“论埃及;”(六)马恩“论阿尔及利亚”;(七)马恩“论摩洛哥;”(八…  相似文献   

19.
“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型,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尚圆”传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圆文化是最具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之一。经过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与历史积淀,圆文化不仅以其“圆”的表征寓形于物,还以其“圆”的思维寓意于形,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祭祀圆文化、舞蹈圆文化、建筑圆文化、信仰圆文化、理念圆文化。从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不仅有祭坛、土圆楼等物质层面(表层)的圆文化,还有舞蹈、仪式等行为层面(中层)的圆文化,更有思维模式与思想观念等精神层面(深层)的圆文化。对中国圆文化的表现类型进行考察、对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探究,既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有利于推动当代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月10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太平洋学报》杂志社承办的“2010年度《太平洋学报》评刊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及《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等单位的30多位嘉宾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