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教材变革呼唤教师的教材素养。教材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材观念是教材素养的核心,教材理解能力、教材运用能力、教材编创能力是教师教材素养的基本构成。修炼课程意识,明确教材定位;加强理论自觉,养成教材反思能力;培育教研文化,提高教材运用水平是提升教师教材素养的可能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等女子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女子学院的教材管理是提高女子学院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我们目前应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的教材管理工作大体应包括教材建设、教材管理、教材研究、教材发行四个方面。其中自编教材和选购教材是教材管理工作中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材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创新性的滞后,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教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对教材编写质量的监控。为此,应积极采取转变教材建设工作的观念;深入开展教材研究活动;加强教材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教材立项选题以及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跟踪制度等措施,以提高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成效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加强独立学院特色教材建设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学院至今没有适合于自己的特色教材,而是借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材,故其品种单一,数量不多;内容陈旧,不能自成体系;实训、实验教材匮乏。独立学院特色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精神以及素质教育精神,要创立新的教材体系。独立学院特色教材建设的实施策略可以借鉴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经验、吸收传统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成果、吸纳人才培训市场流行教材的优点。独立学院教材建设要完善教材建设的管理机制,建立教材建设保障机制,建立教材建设评价、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高校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要解决高校教材选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教材选用质量,杜绝低质量教材进入课堂,高校应用现代化教学观指导高校教材的选用,逐步规范和完善的教材选用制度,构建现代化的教材管理体系,建立教材管理信息平台,用以“建”促“选”方式促进高校教材选用的特色和个性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教材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从地方高校实际出发开展教材质量评估的问题。文章认为,开展教材质量评估是规范教材管理的必要手段。根据高校教材的特点确立科学合理的教材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材质量评估机制,有利于丰富高校教材建设的内涵,不断提高高校教材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和教材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基本的用语,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科书和教材存在着误读现象。传统的教材观将教材默认为教科书,将教科书等同于教材。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和教材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教材与教科书不能直接划等号。教材的概念不是封闭的,教材的概念而应是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模型,主要是打破传统的知识型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建构人本化教材新体系;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功能,加强教材的实践性特征;注重教材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建构语文与生活的教材新模型。语文教材的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与活动化等几种文化建构模型,是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理念的必然所指,无疑有助于推进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当前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教材建设的一些建议和措施:(1)建立教材建设领导机构;(2)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相结合;(3)教材编写和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4)建立出版部门、职能部门与高校教材建设新机制;(5)建立健全教材选用的规章制度,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6)建立健全教材的质量认证体系。最后探讨了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发行市场的这块"蛋糕"也是越做越大。高职教材的数量急剧膨胀,但是教材质量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高职教材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对高职教材的建设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要加强高职院校精品教材建设,数字教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希望对高职院校教材的编写及学生用教材的选择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管理伦理的逻辑中心在于道德主体的形成和建构。道德主体是道德内化与外化在管理活动中的枢纽,是“善”的本质的体现。管理伦理中道德主体的建构路径有三:道德认知形成,即对道德内涵和规则的学习、体认和理解,对道德善、恶的一种自我知觉和体认,对道德目标、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和运用;道德情感建构,即主体对管理情境的情感直觉与体验,以及对管理角色的情感想象与理解;道德目标实现,即管理目标实现。其意义在于:重构管理者的道德精神本源,增强对管理道德情境的适应功能,实现管理过程中的道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与自然界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绿色生态及其功能的和谐运转不仅是大自然的本质要求,也是生命孕育、创生、发展的根本所在;人类自产生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认识、改造、利用自然,人类的生产实践给自然界及其自身带来了许多灾难,如环境问题、工业问题、人口问题等严重影响大自然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鉴于此,探讨了绿色生态思想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呼吁当代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己的家园,创建一个和谐、稳定而美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探寻人类文明进程的普遍规律、获取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价值的过程之中,如何既避免“理不离境”的经验主义错误,又规避超越时空的先验主义谬误,显然是迄今为止在学术界仍未得到明晰的认知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经验论一样,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先验论,无疑偏于极端和绝对。将经验与先验相统一而形成的有机认识论或普遍主义认识论,或许是更为合理的认知门径。而对于这一门径的找寻,正是知识分子尤其人文知识分子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知识分子群体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社会职责和独有优势,在于它以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为前提,超越经验知识,通过知识占有和因此获得的思想力量,以先验与经验有机结合所获取的洞察力,批判性地洞悉、预判事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前景作出必要的预警和展望;同时,在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之中,探求、发现与抽象出远高于具体经验知识的共同经验知识及文明成果,也即体现事物发展之真理性的普遍性理念,最终积淀而为超越时空的共通性文明成果,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国当代阐释学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展开了积极反思和持续建构。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涵盖“本体阐释”“核心阐释”“阐释大循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实现了对阐释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融合,推动了当代阐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学者对场外征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主观预设与文本意义生成、批评的公正性和批评的伦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话语体系。中国当代强制阐释论是阐释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研究与文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回顾和概述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传媒业的发展态势、技术的革新应用、舆论生态的多元复杂以及新闻传播学科在全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技术革新的演变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复杂语境,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学科理论建设、媒体融合、新媒体技术、人才教育等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呈现出技术驱动与守正创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的成果和经验,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导向,采用多元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开拓国际视野,也是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趋向;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和格局,受众的地位不断被强化,与传统媒体组织共同参与新闻生产,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新闻生产的内容质量成为新闻生产重塑和传媒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以理念更新为前提,加强顶层设计方案,构筑传统与新兴媒体协调互通的全媒体矩阵,实现多元要素的融合;舆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网络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舆论场域愈加复杂多元,着力打造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短视频发展成为中国传媒产业新的增长点,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传播,参与短视频生产的主体更多元化,短视频新闻成为舆论引导和现代公共传播的重要形式;国家加强对版权的保护和制度建设,但数字版权问题不断涌现,表现为立法、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方面的不成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解决网络版权冲突成为新的路径;技术逻辑主导下,需建构数字新闻伦理体系,应对新闻伦理风险,通过提升新闻质量,挖掘技术的深层次内涵,发挥新闻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促进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和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全媒型人才,聚焦中国问题,打造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6.
僵尸企业是阻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隐疾”,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之一。厘清僵尸企业是“怎么来的”和“怎么没的”对于科学且有效地处置僵尸企业、增强市场效率具有理论和政策上的指导意义。在综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及其演进,比较了中、日、欧等国家(地区)僵尸企业的不同特征及成因,分析了政府和银行的不同作用机制,归纳了僵尸企业的主要危害,并从加强市场机制、推进制度建设、营造适当宏观经济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等角度总结了预防和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法。最后指出了关于僵尸企业需要进一步着重研究的问题:民营僵尸企业的特征及成因;银行对于僵尸企业生成和处置的作用,特别是政府与银行的互动;僵尸企业通过产业链对上下游企业造成的危害;僵尸企业与宏观经济及政策的互动;清理僵尸企业可能造成的风险;等等。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际信息科学学会(ISIS)主席,康斯坦丁.科林(КонстантинКолин先生的著作《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对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地位、体系结构、领域和方法,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这本著作中,科林先生不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观和哲学观,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观和教育观。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的相应研究和工作,一定会给我们诸多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新视角,在研究生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途径。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交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课程思政建设为案例,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以可视化图谱形式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发掘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 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映射矩阵、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知识点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交通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思路。研究认为,《交通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较强的交叉学科特性,应将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人文情怀、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时代担当、文化自信10个维度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内部结构之间的联动性,从课程知识点、教学内容中发掘解决当前专业领域内的科学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任课老师要在教学中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实现研究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共同富裕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共同富裕内质意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发展历程的考察,厘清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来龙去脉、发展创新,从而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启发和指导实践政策的制定。研究认为,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实现“所有的人富裕”的合规律性设计;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实质是社会财富共享,出发点是社会公平正义,前提是生产力不断提高,保障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遵循社会主义应有之义提出共同富裕理念,基于现实国情辩证把握共同富裕内涵特质,在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更加突出共享的特征;中国实践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和适度差距的统一,是共创财富和共享财富的统一,是远景展望和分步实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道家思想包含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内涵,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建立人与人(包括当代与后代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的暗合体现为两者都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同目标,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自然观以及通过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的共同路径。道家思想对当代法治发展的价值体现为推动立法理念生态化、完善执法全程的生态化、拓展司法文明的内涵和推动守法主体思维方式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