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定代价的付出。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满足一定的需要或达到某种社会发展目标而导致某些社会价值目标的牺牲和损害 ,代价以其特有的方式蕴含在社会发展历史动因的深处 ,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生活中,人是主客体的统一,因而人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自我价值。特定历史时空的差异,二老关系亦具有不同的表现,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或具有某种离异和排斥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应克服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视自我价值或相反的两种片面性;科学认识和把握人的直接自我价值和间接自我价值,以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及检验的标准;正确处理好贡献与享受的关系、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的某种机缘下诞生的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作家在既定文化立场上的主体意识表达,也折射着时代的风风雨雨。然而历史总是出于某种需要,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涂抹,遮蔽了其本真的历史面貌。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再版的一批作家全集中,有些收录的作品与原始版本相去甚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某些误导,并可能导致错误的一再复制与蔓延。基于这种考量,现以收录在《沈从文全集》中的演讲稿《短篇小说》为例,通过校勘,爬梳出其历史流变的内在规律和脉络,以期洞见时代风雨是怎样地侵蚀与雕琢作家作品。这对我们走进历史现场,还原历史本真,立体化解读作家作品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所以它是在变化中给人以隐喻启迪的。建筑的隐喻主要体现在布局、色彩、参差等方面。布局是实现建筑隐喻价值的重要步骤,主要表现为逻辑性演绎、有序化排列、体现民族风俗等手段上。色彩本身就具有隐喻价值,一般或体现国家、民族的审美价值观,或暗示某时代和传统的观念,或体现宗教观念和意识,或暗含地域风俗、经济状况。参差作为隐喻的手段和存在,要么传递某种宗教或人文理念,要么隐含某种文化内蕴,要么体现某种境界的追求,要么具有某种抚慰、蕴藉、疗伤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系韶华不再,渐成前音绝响,然而中华法系研究的论著汗牛充栋。对中华法系价值的评价,迥异的结论以宏观或微观的形式缤纷呈现,其中不免有受到某种观念或学术范式的拘囿或影响而语焉不详如浮光掠影。该文从中华法系研究的集大成者张晋藩教授对中华法系价值具有代表性的归纳出发,重新审视民国对中华法系的传统价值观,并对当下学者以各种范式或角度对中华法系价值判断的态度进行综述,揭示只有在当下法治语境下对中华法系历史价值重新审视,才能真正开始面向未来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政治的价值就是政治事物对于一定政治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某种有用性或积极意义。政治合法性问题实际上是对政治的一种价值判断。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在于公众对政治的价值评价。政治合法性通常被看作是有效统治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判断政治价值的根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它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切政治实践活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学价值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学价值概念是价值概念的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为指导来理解的教学价值 ,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教学主体与满足教学主体某种需要的教学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在剥削阶级社会 ,教学价值主体是统治阶级 ;在社会主义社会 ,教学价值主体是人民大众。不同社会的教学价值客体都是学生 ,但关注的是学生的不同方面。在现实中 ,人们经常将教学价值与教学过程价值混同 ,甚至将教学作用或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的对比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即:当某些人企图创立关于语言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时候,往往会对以前的语言学大加抨击,或者当某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业已提出的时候,总有人会兴奋地追随其后,而诋毁过去的理论和方法。这就迫使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的问题:作为文化历史现象的某种语言学,是否因为时过境迁或新学派的建立就丧失了它的科学价值呢?新学派在批判“旧”语言学的时候,它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高明之处何在呢?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历史生存之主观形式的真伪 ,一直是形而上学 (哲学 )关注的根本问题。普遍经验形式或主观形式的历史化进程 ,为形而上学揭示了日益深化的问题处境。形而上学从不是以某种自明的主观形式为据才得以问及的问题的发问者 ,它总是 (原本地是 )在向某种主观形式的自明性发问 ,并以反思的方式对此自明性之真伪作出明证。因此 ,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为历史生存的种种主观形式或历史生存之主观根据的普遍有效性 (合法性 )寻取明证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utop ia)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乌托邦应该发挥摆脱世俗的社会救赎力量,拓展历史的可能性及其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