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有深度的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有所担当;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有理性的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有所包容和借鉴。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与自强,首先表现在文化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要树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理念,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推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广泛融合。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批判:大学文化不应缺失的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品格是大学文化的本真品格.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等新的背景下,彰显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批判品格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守护学术自由,激发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批判的动力;维护大学自治,强化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批判的权力;融合多元文化,拓宽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批判的视力;尊重大学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批判的主导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首先  马丽 《天府新论》2007,1(6):114-117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文化的根基,符号是人类的文化景观,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恋,对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对新潮的异己文化的盲目追逐,对朴质的本真文化的轻率冷漠;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这种危机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和标识。要化解青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各种文化悬案的回答,不可能不依据对文化本身的本质性把握,而对文化本性的不同把握,又势必会引出对文化悬案的不同回答.本文提出的文化工具论,将时文化的本质及功能给出一种新的解释,从而也为回答各种文化悬案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该理论主要由五个基本命题构成,即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文化对人的报答力是有限的,文化有好坏优劣之分,对不同文化工具应唯好是用.  相似文献   

5.
教师文化对儿童文化存在着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教师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和侵袭。教师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表现在儿童文化的规训化和对儿童心理自由的压制;教师文化对儿童文化的侵袭表现在教师侵占了儿童的自由时间,为他们的自由时间安排了学习的课程、任务,剥夺了他们的游戏权利。消减教师文化负面影响的策略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文化的差异;尊重儿童的心理自由;构建共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诸文化要素中的特殊意义,使逻辑与文化成为应予关注的一个课题.逻辑与文化的关系既表现为逻辑对文化的影响,又表现为文化对逻辑的制约.这要求我们对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应给予逻辑的关怀,对逻辑的研究与分析应注意文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存在的自我意识,又是一种文化价值的理性诉求和对文化发展趋向、传播规律的艰难探索,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实践指导。红色文化传播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它包括文化主体对红色文化如何产生及其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红色文化发展趋向、传播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对传播红色文化这一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相似文献   

8.
张桂芝  张锦辉 《理论界》2013,(10):45-47
文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以更快的速度汇集、交融,中国人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尤其是对英语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居民文化品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让城市英语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之中,以满足人们对英语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对城市英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尽力研究一套相对完整的城市英语文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在“重庆实践”演进中迫切需要一种文化来配套。这形同齐鲁文化对山东,楚文化对湖北.以及粤文化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重庆直辖以来,“文化强市”战略正深入推进,而独特、全新的渝派文化呼之欲出。《重庆社会科学》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邀请学者就渝派文化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渝派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渝派文化与巴渝文化的异同,渝派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建构渝派文化的路径,渝派文化的未来愿景等问题展开研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建构渝派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关于昆仑文化作为青海省标志性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昆仑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特色项目及其地位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梳理和分析。认为昆仑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既包括各类精英文化,也包括各民族民间文化,昆仑文化可以作为涵盖青海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并在对青海省近年来昆仑文化的开发模式进行回顾的同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贵州西江文化进行分析,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对西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前景提出的基本看法是:加强对贵州西江生态文化的保护,以"特区文化"原则加强对贵州西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贵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达到完美结合,使贵州西江文化成为既面向世界又面向未来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文化的翻译,因而文化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翻译活动造成影响,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的文化态度及文化的时代特征三方面文化因素,以此来了解其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朱振明 《阴山学刊》2011,(4):103-107
从阿芒·马特拉对“文化”的界定入手,展现了其对文化工业的认识与反思: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工业活动存在着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文化信息传播具有战略性作用。对马特拉文化工业思想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全球化背景下跨边界文化工业活动的本质,促进对国际传播活动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宋一 《天府新论》2006,3(5):108-110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需要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对文化的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离不开对文化的科学认识和理解,离不开对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一、三维形态:文化的历时性从文化与人的发展角度看,文化是人在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5.
赵康太 《学术研究》2012,(12):126-127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岛在历史上受到了东南亚文化的强烈影响,使海南文化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主导的同时,也富有浓厚的东南亚文化气息。其中,马来文化、印度支那文化和被东南亚的伊斯兰文化对海南文化的影响最大。东南亚文化对海南文化的影响,使海南文化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5):5-10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意义重大。其一,浑融一体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根本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创造,任何阶段的文化都是以五千年文明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为基因的,中华思想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其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应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形成的基础,革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体结构,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提高文化自觉,推进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涛声 《学术探索》2002,(5):139-141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 ,大力提高全党全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迫在眉睫。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 ;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清楚认识 ;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先进文化方向性的明确认识。文化自觉 ,最根本的是把思想认识化为自觉行动 ,做到明确思想和自觉行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发展,它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度,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维度。以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世界文化的三个层次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价值进行研究与阐释,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开放性思想体系对文化走向的重大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华美诗人通过各种方式在中美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中,利用文字表达形式来维护和继承族裔文化,从而表达自己对族裔文化的认同。在此主要探讨美国华裔诗人族裔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以及华美诗人对族裔文化认同在诗歌中的表现特征。华美诗人通过大量诗歌作品表达对族裔文化的认同,这样既保存了族裔文化的活力,抒发对中美文化的态度,同时也丰富了中美文学,提升两种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姜春民 《理论界》2007,(4):138-139
负文化是介于文化与反文化之间的文化现象。负文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间接而潜在的,但对社会的危害有时比反文化还要持久。应该清醒地认识负文化和反文化的区别和联系,采取特殊、积极、有效的方法消除负文化现象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