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关头,党能否实现由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正规战,转为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的游击战的战略转变,是“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的根本大事.党中央、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当时阶级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形势,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考察,确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制定了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从而实现了我党我军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争到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2.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确定和实施的重要军事战略方针。它对于指导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打击日军,发展壮大自己力量,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伯承抗日游击战思想虽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它对现代战争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有:要处理好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的辩证关系;组建抗日游击集团,发动全民族抗日;加强情报工作,做到知彼知己;正确运用抗日游击战术,以弱胜强,积小胜为大胜.  相似文献   

4.
军事战略方针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抗战初期实施何种对日作战战略方针,在党和军队内部形成了较大的分歧和争论,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不失时机地实施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这一战略方针的转变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对游击战问题有过许多论述,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其主要贡献为: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游击战战略意义,开辟和巩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在战略战术上,注重研究战争规律,巧运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重视发展地方武装,建立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相似文献   

6.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到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时明确指出:“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是对抗战时期八路军作战方针的概括而确定的表述。笔者认为,毛泽东对抗战时期八路军作战方针的表述,是有一个前后不尽相同的变化过程的;八路军的这一作战方针,是经历了一个从开始提出到最后确定、最终形成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略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作用王骅书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或称“持久的消耗战”。用什么方式来支撑持久战呢?中国共产党认为虽然“在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中间,游击战不停止于原来地位,它将把自己提高到运动战”。...  相似文献   

8.
安徽抗日游击战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襟江带淮,地处华中腹地,是中国抗日的重要战场。1938年间全省各地相继沦陷,成为新桂系将领心目中的“一条破船”,同时又是其意欲逐鹿中原的地盘,而蒋介石集团则视之为消灭或削弱新四军和国民党“杂牌军”的重要场所。但游击战争的发展,使安徽不仅成为新四军的根据地,同时也成为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模范区”。安徽“是反映整个世界的一滴水”,安徽抗日游击战是中国抗战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两种抗日思想。  相似文献   

9.
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抗日的持久战略 ,作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的基本战略即最高战略 ,不是某一党派独一无二的创造或为其所专有 ,而是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特定历史时期 ,全国各抗日党派在对日基本战略问题上所达到的共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略和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 ,曾经左右着抗日战争的全局。但两党的持久战略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取向 ,对中日战争发展规律的认识又有差异 ,拥有的军事力量的状况又大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两党的持久战是两种类型的持久战略 ,中共论定抗日战争是“三阶段”的犬牙交错的持久战 ,注重“向敌后进军”,实行防御中的进攻、内线中的外线、持久中的速决 ,以运动战作为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 ,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国民党主张“两阶段”的持久战 ,注重“向国内退军”和“以空间换时间”,实行单纯防御 ,把阵地战置于首位 ,辅之以运动战和游击战 ,逐次消耗敌军 ,求得最后胜利。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实施了两种类型的持久战略 ,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战争形态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毛泽东所倡导和实践的游击战争是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争形态。敌我实力的巨大悬殊是实行游击战的必然因素。中国地域的广阔和地形的复杂多样、统治阶级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不断斗争,为游击战争提供了持续下去的现实空间和政治条件。游击战真正发挥效用,还必须有其他战争形态和革命形式的配合。要有高度的政治动员和有效的政权建设,还要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壮大革命力量。游击战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是有其哲学依据的.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及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即是其能够畅行的深层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中原敌后游击战争促成了中原地区角色地位的转化,在相当意义上提升了中原突围的战略地位。中原敌后游击战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在豫鄂陕、鄂西北、大别山等地艰苦发展。从其作用与任务来讲,中原游击战争与南方游击战争同而与北方游击战争异,它是解放战争时期南方游击战争的先导。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回湖南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另一方面十分关注湖南战局的变化,对国民党政府坚持湖南抗战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先后派遣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湖南各地党组织积极参加和领导湖南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为坚持湖南抗战起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各地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为湖南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日期,国共两党因共同的民族利益走到一起,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并且坚持在各自分别领导的基础上于一定时期、一定形式、一定程序上的实现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国共合作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事事合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因为各自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走向分裂,从而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军事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见于毛泽东关于军队的组织体系、纪律条令以及作战原则、战犯审判等方面的论述。毛泽东关于军事组织法的核心思想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毛泽东极为重视军队政治工作,将其作为"我军的生命线",同时强调军事指挥权的集中。毛泽东对军事行政法和军事刑法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在实践中严惩违反军纪的行为;对于历史上有军功的人员,主张功过不能折抵。毛泽东在战争法则上的主要思想是自卫原则和优待战俘原则,同时认为战俘与战犯有区别,主张严惩国内外战犯。毛泽东的军事法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事法制建设,丰富了国际军事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项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为中国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不愧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当然,工人出身的项英,由于文化知识、理论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不出现一些失误,并且有时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这与他一生的卓越功绩相比,毕竟是微小的、占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16.
华北抗日根据地自然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地颁布了保护林木的法令政策,大力提倡植树造林,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造林技术,明确林地产权,通过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造林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等办法,推动了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从而减少了灾荒,给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并为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