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任一个体都不是只有一重或两重价值取向,而是同时有三重价值取向。三重价值取向共同构成的完整价值观念,其主导价值取向由原始时代的追求人口资源(集中表现为“生殖崇拜”),到文明时代转向追求物质资源(集中而畸形地表现为“金钱崇拜”),最后到未来共产主义时代又将转向追求精神资源(集中表现为“自由崇拜”)。每一人类个体价值取向都有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他关于劳动关系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它规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历史性,它的产生和演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生产关系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并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要素之间、生产过程之间以及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指上一生产过程和下一生产过程之间的周期性衔接和持续发展关系。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部分,体现的是人们意识、思想、观念的生产,它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精神生产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精神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物质生产力及精神生产所体现出的精神生产关系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整个社会发展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呈现出知识经济社会的初露端倪,它在极大地促进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迅速地推动社会精神生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广泛地应…  相似文献   

5.
分工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由于受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界定——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许多学者不能将分工划入生产关系范畴。实际上,分工既不是生产力,也不能界定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无论是回到原始文献,回到基本概念,还是回到现实,分工都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方主流生态主义思潮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思想截然对立,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肯定“支配自然”的物质生产运动,具有鲜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事实上,这种看法根源于脱离人类历史的抽象自然观。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人类历史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史。以“生产问题”为视角,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能够更为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真实内涵,并以此阐明资本追求无限增值的逻辑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生产活动以共产主义为追求目的,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哲学作为生态世界观的意义正体现在人类社会对共产主义的永恒追求之中。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其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生产力的本质应如何理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与阐释,有着不少的存疑与误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即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的结论。生产关系相对于活动着的人们来说,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将生产力理解成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生产关系理解成人的“自主活动形式”,那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即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自主活动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与“自主活动形式”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产力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是:精神生产力正上升为主导地位;科学技术劳动力开始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直接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发展重心;合理的先进性,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现代生产力社会化的国际扩展成为重要趋向。现代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保险收入、知识与能力收入、资产收入“三分天下”;所有权方面出现了多层次、多侧面相互制约的结构关系;在人与人关系方面,形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关系与社会生活关系的交织与重合状态。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劳动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始终。生产劳动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论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创造出的生产关系,又进一步规定着生产劳动的内涵与范围。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这种生产关系下,资本雇佣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而生产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定义,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劳动内涵的一般分析与具体考察,抽象出分析生产劳动内涵的方法框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既要肯定其以创造利润为发展目的,也要坚持其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存在价值,自觉维护好生产劳动的基础性地位,严防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生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基本上可分为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这三方面。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包括血缘生产关系、物质生产关系和精神生产关系这三方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社会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提并论,这就把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排除到社会生产体系之外了。这种理解对于经济学这样的具体科学来说未尝不可,但作为最高层次的哲学概括,则应该把它广义地理解为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界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生产力反映的是分工协作下的劳动者和自然的关系,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的解释基础上,分析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求解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层线索,在多数人看来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规律。但这种论说并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境域。在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关系。这里存在着一个世界观和历史观层面在马克思话语中同时存在的问题。只有区分、明晰了这两层不同层面,才能真正凸显历史发展的真实条理。  相似文献   

14.
道德源于人口生产关系,但道德发展却突破了人口生产的范围。道德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将向人口生产关系复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必然性与生产力发展客观需要相一致,而蒸汽机技术展示了这种需要;他们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和"两种王国"的设想,立足于理想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以社会主义很快取代资本主义为前提的。现在看来,大机器生产方式是脑力劳动进入直接物质生产的结果,标志着人类开始以精神生产方式实现物质生产目标;其发展具客观性,需要科学技术依次覆盖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要素,并推动相应生产关系在阶级——民族——类范围次第拓展,最终将展示理想社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 ,而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二重的过程 ,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活动或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与人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新古典经济学放弃了古典经济学从人与人关系方面进行的分析 ,专注于人与物关系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或称新政治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片面性和失误 ,以生产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各自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也存在着不足。传统经济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宣称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但其学术实践却存在着两大悖论 ,即研究生产关系而不研究人 ,研究生产关系而不研究交换关系。本文进而探讨和揭示了悖论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组织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即分配关系。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是与生产力相对应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离开分配谈生产,生产将变为生产一般;离开生产谈分配,分配将丧失存在的前提。分配关系的基本变化趋势也表明,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必然存在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分配关系则是生产关系变化的结果。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会对生产力产生推动作用。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据生产力发展状况自觉调整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覃志红  李妍 《北方论丛》2009,(6):139-142
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阈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多重理论功能在今天的消费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付臻 《社会科学论坛》2013,(11):211-214
代用原则作为马歇尔经济思想的内在灵魂..集中体现了马歇尔的经济价值观,即代用原则在竞争机制推动下,通过物质生产资料、精神资源、生产管理者和组织制度等全方位代用,促进了经济效率提高和人类财富增长,其核心内容是对效率的推崇,根本方法表达出对科学化的追求,精神基础则蕴含着对人的伦理观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人类个体同时有人口资源、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三种价值取向,其中主导价值取向,随时代变更而演变,并且有其共性与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