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读《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张旭光先生《回族诗人萨都刺姓氏、年辈再考订》一文,甚受教益。萨都刺生卒年代的考订,要通晓和玩味萨诗及与其同时代文人的著作才能下笔,对此我无能为力,不能赞一辞。但对他的姓氏,也就是他的原名,则颇感兴趣。因草此小文,以就正于同道。 萨都刺是元代的回回人,回回人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人大都用阿拉伯名字(虽然不一定都是阿拉伯人),因此不难从其汉字读法推知其原名。萨都刺的原名是什么,似乎不好立即说出,但并非不能推测。 《元史》中无萨都刺之名,但有一个撒都刺,见卷一八三《李好…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萨都刺是为数不多少数民族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元朝末年,色目人。因其出身以及祖上的军功,他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用,在翰林院应奉文字,后擢升御史。他勇于面对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弹劾当权贪窟,最终受到贬谪。晚年的萨都刺寓居杭州,徜徉山水,写下不少诱游泳怀诗。萨都刺的诗词文辞雄健,风格豪迈,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所喜爱。在《毛泽东手书先集》第十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普先后两次用毛笔书写了萨都刺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敬,料…  相似文献   

3.
元人萨都刺客籍大都说萨兆为萨都刺是元代杰出诗词作家。萨都刺籍贯何地?有“雁门人说”、“燕山人说”、“河间人说”、“福州人说”、“京口人说’等,有待辨证。“京口人说”。此说源自元末孔齐《至正直记》一书。孔齐在“萨都刺”条目下写有“京日萨都刺”一语。此说...  相似文献   

4.
据《辞海》(简缩本595页)上说,元代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先世为西域回回族(答失蛮氏)”《民族词典》上也说他是“回回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讲:“元明以来,回回中涌现出象诗人萨都剌……等人,为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见184页),通过上述大型工具书来看,萨都剌是回族人。  相似文献   

5.
道教与中国公共外交的关系问题很少引人注意和重视.而实际上,道教在中国公共外交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道教可以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供思想资源.其次,道教可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平台和通道.其三,道教国际交流活动本身可以体现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回族研究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93年)孙俊萍一、回族历史关于“回回”,最早出现于西夏问题的补证。汤开建《民族研究》第1期第74页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杨志玖《回族研究》第1期第12页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续)杨志玖《回族研究》第2期第4页萨都刺早年经商考...  相似文献   

7.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打造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道教教职人员队伍是当代道教事业健康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湖北省道教教职人员年龄和能力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难以满足道教健康传承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全省道教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张泽洪中国少数民族与中华传统道教,具有源远流长的关系,道教在产生、创立、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根据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探讨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道教传播的史实。对当令...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道教的宗教特质对于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以及道教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现代意义。首先,对道教中与民族融合有关的宗教特质进行阐述,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先驱,是联系中华各民族和海外中华文化圈以及外国道教徒的文化纽带;道教追求现世利益以及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原始社会起源一致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其次,道教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民俗紧密结合,是加强民族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民族融合及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最后,道教理念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的诗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影响。丁鹤年与道士唱和酬答的诗文 ,反映他与道士保持着友好关系。丁鹤年充溢道家情趣的诗篇 ,说明他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典故传说较为熟悉 ,对道教的内丹修炼、养生法术颇有兴趣。本文通过丁鹤年的涉道诗篇 ,考察了道教思想对丁鹤年的影响 ,揭示出回族文化人受道教影响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从总体上来探讨回族诗人木斧诗歌创作的诗学特征,是比较复杂而颇有难度的。木斧属于七月诗派,也深受七月诗派前辈诗风的深刻影响。木斧结合时代和个体体验,以及对其他流派诗艺的汲取,乃至鲁迅文学思想的传承,创造了属于他独特的诗歌世界。作为获得"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的持续写作诗人,木斧诗歌体现出独特的诗学特征,也即铸造"力"的诗学、情绪和意象的契合、戏剧化的表达策略等几个方面。这是木斧诗歌与其他七月派诗人诗歌风格不同之处,也是我们论题阐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智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汉文译著家,他的翻译、介绍和著述充满了时代的创新性、开创性.刘智译著中哲学思想的丰富来源于他对伊斯兰哲学和思想的深刻学习和理解,更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悉心了解和系统掌握.其中,刘智对伊斯兰教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阿布德·热哈曼·贾米(Abd al-Rahman Jami,伊历817-898年,1414-1492)的<勒瓦一合>(Lawa'ih)的译介,以<真境昭微>而著名,并反映了刘智译介过程中的创造性特征.<真境昭微>既忠实于原著,又以中国穆斯林的聪明才智超越了原文的文本,进行了汉语语境中的创造性表述和中国哲学范畴的恰当转化,从而以汉语的话语更直观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特别是伊斯兰苏非哲学思想中"存在统一论"思想,以及苏非追求和实践自我超越和心灵升华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更好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交流和融通,是人类智慧和思想间相互学习、理解、交流和对话的一幅历史风景画.  相似文献   

13.
瑶族度戒是瑶族道教的传度仪式。本文通过分析瑶族度戒所蕴涵的道教思想 ,考察瑶族度戒十戒戒条的道经根据 ,认为瑶族度戒是道教授的传承和衍化。瑶族度戒源于早期正一道的授科仪 ,瑶族度戒仪式中的诸多道教因素 ,反映出瑶族宗教道教化的特质。道教在瑶族社会的传播及其与瑶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发生的衍变 ,通过在瑶族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度戒可以得到说明。度戒作为瑶族吸取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仪礼 ,在瑶族社会中发挥的宗教功能 ,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明末清初大多数回族伊斯兰宗教学者一样 ,刘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学通四教”的人。在他的思想中 ,伊斯兰教知识是主体和核心 ,也是他从事汉文译著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但也无可否认 ,他的思想中还掺杂着儒、佛、道及苏非主义、“西洋之学”。换言之 ,刘智除重点研读伊斯兰教经籍外 ,还广泛吸收了上述诸家的思想养分 ,并把它们融会到自己的宗教思想之中。当然 ,作为一个穆斯林宗教学者 ,他习读儒书及佛道等经籍 ,从事汉文著述 ,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 ,也不是为了信道、崇佛 ,而是为了从主观上适应当时中国的条件 ,其真正用意在于“以阐其教” ,即传扬伊斯兰教。而像刘智这样贯通诸家的学者 ,不仅在“回儒”中罕见 ,即使在“汉儒”中亦难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藏、汉文史料,对明代西藏萨迦派的历史,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考察。尤其根据时代背景和相关史事,对其四个喇让和显密支系,作了尽可能明晰和周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伯颜作为元代早期学习汉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原系成吉思汗近亲家族人,一生于军旅中,其汉文诗歌主要描写自已的亲身经历。他以得天独厚的军旅统帅生活为基础,创造了《奉使收江南》,《鞭》等不少内容充实,气势雄浑的诗歌与散曲作品。他的诗歌与散曲风格雄健,情调高昂,阔大豪放,气势雄浑,粗犷豪爽,他是元代蒙汉诗歌交流的先河者。  相似文献   

17.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是元朝在藏区设立的三大宣慰司都元帅府之一,治所在河州。对于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设置学术界至今尚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设置实际上是由这样几部分组成:一是"掌军民之务"的宣慰司系统,如总管府以及总管府下辖的各州、县,这一系统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二是都元帅府所属的军事系统,如元帅府等;三是吐蕃等处宣慰司兼管的万户府等。四是招讨使司系统。二、三、四系统均以军事管理为主。五是管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宗教机构,但这一系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中。一些论著中之所以未能理清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管理体系,其原因就在于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与都元帅府两大系统都兼有一定的军政管理职能,也都管辖着相应的行政与军事机构,只是吐蕃等处宣慰司更侧重于行政管理,而都元帅府则偏重于军事防务。  相似文献   

18.
元代葛逻禄诗人廼贤生平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廼贤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葛逻禄人,在当时诗、文声名极大,但其生平未见碑传,需要我们钩沉整理.本文对其族籍、家世进行了考辫,梳理了其生平事迹:自幼生长在江南鄞县,力学诗书;既壮,肆志远游,求仕不得;晚年官编修,客死军中.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ongoing relevance of W.E.B. Du Bois for the global analysis of race and class. Engaging scholarly debates that have ensued within the educational subfields of critical race theory (CRT) and (revolutionary) critical pedagogy,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a deeper engagement with Du Bois’s ideas contributes theore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to these two subfields. Of particular focus is Du Bois’s conceptualization of a ‘guiding hundredth,’ which he forwarded as a corrective to his ideas of a ‘talented tenth.’ The article also offers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the film Sounds of a New Hope, which documents a hip hop exposure program to the Philippines. The case study draws upon Du Bois’s ‘guiding hundredth’ for a twenty-first century context as a Filipino American cultural worker utilizes hip hop to articulate, analyze, and alter the lived experiences for Filipino/a Americans in a global diaspora.  相似文献   

20.
镇安故地壮族巫、麽、道信仰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安故地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间信仰巫、麽、道并存,以道为尊;法事仪式大都是巫、麽、道各种神职人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而镇安故地壮族民众对巫、麽、道信仰的虔诚和根深蒂固,是巫、麽、道民间信仰延续不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