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城镇社会的阶层分化与阶层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利益、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利用2003年度GSS调 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阶层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在资源与机会、社会交往、社会评价、阶层认同 和职业流动上,阶层间的分化日益明显。一个和谐的社会并非一个不存在社会阶层,不存在阶层间不平等、阶 层间冲突或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控制阶层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阶层分化所导致的利益的分化必然会形成不同阶层利益的差距和摩擦,危及社会的政治稳定。阶层分化视阈中的政治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对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应当是缩小社会底层规模,培育中间阶层。发展协商民主,对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呈金字塔型,折射出社会各阶层之间收益差距、政治地位和文化利益的矛盾在扩大。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应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建立健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和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4.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新融合与新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由此,协调阶层利益,化解阶层各种矛盾,防止阶层冲突对立,使阶层互融互动,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两者的关系看,其着力点表现在阶层利益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新的历史时期,阶层利益协调要有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阶层话语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影响公共政策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阶层话语权均衡,则公共政策公正、有效,利益分配合理,社会稳定;反之,阶层话语权失衡,公共政策失效,利益分配失调,社会失序.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的失衡是造成“社会排斥”与“凝固化”现象、引致社会断裂与社会失序的根源,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间阶层的文化品格是其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统一体.主要表现为文化自觉--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即独立自主、平等交往、诚实信用、勤勉理性、锐意进取、崇尚民主等.中间阶层以其特殊的文化品格在整个社会中起着缓解社会矛盾、平息思想冲突、引导社会消费等作用,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维齐非齐”是荀子所提倡的一种国家和社会治理理念,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阶层分化所引发的阶层关系问题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维齐非齐”中蕴涵的社会分化与和谐相统一、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基础、以礼治与法治为保障的思想内容,有益于当代合理划分社会阶层及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协调阶层矛盾;有利于改善民生以达成“维齐”的目标及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缩小阶层差距;有助于以礼作为阶层行为的准则,以法作为阶层行为的底线,规范阶层行为;达成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间阶层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直接启示是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都相对缩小,整个社会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相对减弱,呈现出和谐社会的繁荣局面。同样,只有当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基本进入比较发达的现代化阶段,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间阶层才会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
社会阶层利益的冲突会使社会有机体的功能减弱,在摩擦中形成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社会发展状态。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化解机制相对弱化,如何对我国社会各阶层利益群体进行整合,优化社会的有机结构,使社会产生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政治文化而言,古代宗法礼治秩序与儒家伦理纲常的残存、当代马克思主义主体政治文化的信仰危机以及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缺位,无疑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失衡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法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的经典论题,但社会的转型使其面临机遇和挑战,要增强其对当下社会的解释力和说明力,必须对该论题中的阶级、阶级性予以澄清和完善。转型社会中的法的阶级性表征是多元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在制度框架内的冲突与协商,而法亦是这种博弈的结果和产物。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处于转型中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研究发现,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差异非常明显.其中,阶层辈出率最高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其子女的受高等教育机会水平,是阶层辈出率最低的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子女的40.12倍.这表明,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情况,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严重不公平状况必须得到尽快改善,否则只会加重转型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与社会不平等程度,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造成了巨大社会心理变动,作家们在乡土小说中对这种贫富分化所致的怨恨心理及乡土社会的变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章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来分析乡土小说中的主体建构,发现乡土伦理与现代个体价值往往会产生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混杂了农业文明的潜意识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镜像景观,造成了乡土社会转型过程中主体的独特走向。由贫富分化造就的怨恨心理生成机制出发,仔细考察1990年代乡土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农民心理,我们看到农业文明已经构成了农民主体中的文化性场域,贫富分化造就的怨恨心理早已深入主体的无意识领域。由此前现代的农耕文化将永远是乡土中国的一部分,无法被彻底剥离。  相似文献   

14.
城乡关系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其内容包括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中阶级、阶层及各类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工的关系或国民经济几大部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可采取合作、协同、冲突、对抗或对立以及统治、领导与服从、被领导等多种形式。不同时期的城乡关系往往有不同的社会内容。从社会的视角明晰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和不同时期的内容。可以为理解和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前的高收入阶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收入群体目前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其所拥有的财富总量巨大;其次表现为该群体有着相对固定的职业和社会身份象征,开始具有相似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和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当前的高收入群体出现了阶层化的特征,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结构的优化,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风险。在哈贝马斯的国家社会"三分法"的基础上,从政府、市场及公民社会(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当前的高收入阶层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功能,同时提出了缓解贫富差距和化解社会阶层间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媒体文化是社会运动和政治的再现。当今人们日益处于媒体文化的包围之中,是盲目认同还是批判性地接受,关涉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建构起了文化批判的理论框架,批判文化产业导致传媒文化的商品化、物化和意识形态化,这一观点成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批判仅停留于文化层面,未深入到政治领域。这项工作由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完成。他们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出发,认为阶级、性别、种族、民族和阶层等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成就当代媒体文化大观。因此,批判性媒体文化研究应具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媒体文化生产和政治经济学、媒体文化文本、观众的接受和媒体文化的作用。只有从这三个角度,才能采用多元的文化和观点批判性解读媒体文化,建构起分析媒体文化的框架。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是在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和使用背景下,阅读、解释和批评浮现于文本中各种各样的人为关系,分析阶级、种族和民族、性别和性意识在媒体文化文本及其相互交流中形成的政治表征;同时研究观众如何阅读、理解和使用媒体文化以及如何产生非主流文化等。  相似文献   

17.
利益格局变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冲突是引起现代社会冲突的两种基本因素之一,阶级意识(阶级认同)是阶级社会中从阶级矛盾到阶级冲突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平感是现代社会冲突行为发生的主要中介变量。当今中国群体性事件增多折射出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特点,反映出利益相对剥夺感群体由对物质利益分配的不满转向对社会公平公正价值理念的怀疑,直接削弱统治“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却又使社会公正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为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社会整合缺乏有效机制。要立足公平正义,以塑造信息对称环境、打破体制性壁垒、提高公共财政能力、培育中产阶层、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依赖路径,构建良性运行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