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2.
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对巴蜀文化最为钟情。李调元时代,正值清代初年,面对当时巴蜀文化一片凋落和衰败的情况下,李调元倾力刻印书籍,复兴蜀学。广泛采集蜀人作品,对乡邦文献作了完好保存。同时对整个巴蜀大地,也作了倾情歌咏。对地方戏剧的着力扶持,至今仍有其非凡意义。李调元于巴蜀文化的振衰复兴之功,值得用心考察。  相似文献   

3.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实际上也就是文学家族.这是江南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使然,由此也充分显示出江南文化家族在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在清代文学史发展中,江南文化家族的参与程度极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江南文化家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清代文学创作力生成的过程.因此,对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将有助于理解清代江南文学作者群的成长和创作环境,也有助于理解其创作的源泉和特质.  相似文献   

4.
深沉悲惋的情调鼎盛时期的哀音─—彭端淑诗歌创作轨迹检视李朝正巴蜀书社出版了《彭端淑诗文注》,对于表仪一代的巴蜀文化,宏扬传统文化精华的趋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曾枣庄先生说:“清代的彭端淑、李调元、张船山等,都有突出的成就。” ̄①所论甚有见地。彭端淑身...  相似文献   

5.
盛志梅 《江淮论坛》2003,(1):109-112
本文主要从弹词的地域分布、演唱风格、弹词演唱与江南风俗、弹词文学与江南民俗、弹词作家与江南等五个方面剖析了清代弹词与江南文化不可离析的血缘关系,认为清代弹词是属于江南文化的“特产”。  相似文献   

6.
在巴金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出生地"与"作品"简单对接的思维模式潜藏其中.完整考察"出生地--地域--地域文化--作家--作品"的过程,可以发现巴金文学创作的巴蜀文化特征没有充分的根据.而且,巴金文学创作"内返性"、"超越性"、"时间性"的特征对"地域性"构成消解,表现出"反地域文化"的特征."反地域文化"特征成就了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学,也成就了巴金.巴金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值得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7.
西 大开发—巴蜀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区即主要在今四川省、重庆市境内,自古至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尤其要大力加强巴蜀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实际的结合,并且有必要通过开展学术评论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北方宗族在清代普遍发展,就怀庆府来说,清代中后期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由于先祖资料的缺乏,民间社会在宗族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巨大困境,于是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应运而生,因此这个故事只有放到宗族大众化的历史脉络中才能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0.
明宣德五年,嘉兴府因人多赋繁,由三县析为七县.面对地域内存在的水潦旱魃及海溢,平湖、嘉善、海盐三县及所在省、府承袭历史传统,重视河海整治及筑堰修埭,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并通过种种途径发展城乡商品经济,大量兼具新旧质素于一体的的社会公益组织也由此而萌生,使区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迁,至清代中叶嘉兴府下民间有"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之谣,喻指三县的富庶及其差异.三县在地理环境上属于典型的江南地域,其"金银铁"铸造过程及内涵,折射出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变迁的雏形.  相似文献   

11.
王伟 《兰州学刊》2009,(3):173-176
江南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江南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江南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江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江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2.
南唐词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词与南唐词,是五代词坛盛开的两束奇葩,虽然较多表现离别相思、儿女情怀,却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气质风貌、艺术魅力.两者风格特征的区别,与巴蜀和江南地域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通过与花间词的综合比较,彰显出南唐词独特的审美特质:富贵典雅之致、忧患感伤之意、主观情性之美、疏朗清畅之调.南唐词艺术为北宋文人词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芳 《阴山学刊》2014,(6):62-65
蒙古族民间怪孩子型故事非常多,最为丰富的应属神力儿、蛤蟆儿和拇指儿三种类型,其独特的文化特性表现为:动物崇拜、尚力美学追求和神秘宗教色彩。对这些文化特性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世界民间怪孩子型故事的整体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较研究中发现民族与地域对于怪孩子故事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受地域文化意识的影响,清代选家编纂散文选本时往往会对本地域或与本地域有密切关系的作家表现出“乡曲之私”,在内容编纂上也特别注重保存乡邦文献与宣扬地域文化.这种独特的编纂方式既保存了大量地方文献,也使得清代地域散文选本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2):92-96
清代楹联经历了从清初的体式齐备到中晚期全面鼎盛的发展过程。清初至清中叶发展态势较明代繁荣,但是从作者分布的社会层次、地域范围、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看,整个态势不能称之为蓬勃发展;道光、咸丰至同治、光绪时期才是清代楹联的全盛期。清代楹联作者时空分布可以说明清代楹联的演变历程、发展状况,以及历程状况后面的深层原因。清代楹联作者的地域分布范围类似于清代文学家地域分布的最大范围,在人数上,各地域的楹联作者数与其文学家数成正比。清代楹联兴盛在江南,是江南文风、学风、书法鼎盛、园林艺术发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学者曾指出:唐代著名文学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对佛教表示关心,不以某种形式与佛教发生关系。佛教的兴盛发达在不同方面成为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巴蜀,这是唐代经济与文化得到突出发展的地区。隋唐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和江南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中原动乱,而巴蜀保持了相对安定;唐皇室两次(玄宗、僖宗)入蜀,客观上加强了这种联系。巴蜀佛教,也在这一局面下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巴蜀地区有其独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如道教的影响),又西邻吐蕃,与藏传佛教有密切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也具有明显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上古文化的开放性高大伦形成于先秦时代的晋、楚、秦、齐、燕、吴越、巴蜀等各具特色的方域文化中,巴蜀文化又是很特别的一个文化。巴蜀距华夏文明中心——黄河中下游最为遥远,四川盆地及其周边为中心地域的巴蜀在地理上自成一文化圈,与外界几近隔绝状...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人李调元为李德懋等朝鲜四家诗人的《韩客巾衍集》作序,对四人诗歌大加赞赏,还选录一部分到《雨村诗话》中。李德懋等人倍受鼓舞,开始了与之的诗文友谊,他们对李调元的诗才和人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四家诗人与李调元的诗文往来在文坛传为佳话,也为清中期的中朝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写作总是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一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是我们理解诗人梁平的思想和写作的一把钥匙.从2005年出版的诗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开始,梁平的诗歌具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便集中显现出来.重庆与四川、巴与蜀,这两个地方以各自的方式融入了诗人梁平的文化血液,成为他诗意栖居的双重家园,这在《深呼吸》中表现明显.在对巴蜀大地进行诗性书写时,《深呼吸》将历史景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密集地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这种呈现绝不是巴蜀历史的机械出土和简单复述,而是敏感多思的诗人个体面对冰冷历史存在和多面历史陈述时的一种心灵沟通和今昔对话,通过这种沟通与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呼吸”中实现巴蜀大地的历史复活.  相似文献   

20.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