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蜀道难>为代表的李白山水诗的主旨是表现崇高,并由此与主要表现优美的王、孟诗相区别,形成盛唐山水诗中的两种不同艺术范型.<蜀道难>是在以边塞诗和王、孟山水诗为代表的盛唐两种主导审美类型下产生的一个特殊变体.它所代表的崇高审美经验与另一种‘销魂'审美经验,同样指向一种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指向社会生活和人生的否定方面.  相似文献   

2.
初唐时,一群以“吴中四士”为代表的吴越诗人名扬上京,所作大多为山水诗,在选材、基本表现技巧、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等方面都取法于小谢为代表的齐梁体。吴越山水诗以特有的境界W阔、生机蓬勃的清新诗风影响着诗坛,为盛唐山水诗奠定了优美清新的基调,显示了齐梁山水诗向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李白和王维对大自然都有特殊的感受,他们的山水诗,以其璀灿夺目的光彩照耀盛唐、垂辉千古。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不同,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如果说李白以飘逸豪放著称,那么王维则以清幽恬淡见长。《蜀道难》与《山居秋瞑》可视为二者的代表作。当我们读罢这两篇山水杰作,展现在面前的正是两幅截然不同的艺术画面。  相似文献   

4.
《蜀道难》是盛唐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在其传入英美世界的过程中,被多位西方译者翻译。然而原诗中蜀道的“野性”特征在多个英译本中并未再现,而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鉴于此,文章从比较文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考察了《蜀道难》中的地理意象与动物意象在阿瑟·韦利、艾米·洛威尔等西方学者的七个英译本中的翻译,探究了原诗中自然“野性”特征在英译本中的泛化与弱化,并揭示了这一式微现象所蕴含的东西方异质自然观。力图在发掘《蜀道难》的生态内涵和审美特征的同时,为李白诗歌海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王维创作了一系列终南山诗歌,其中不少篇章体现了王维乃至盛唐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全面考察《诗经》、汉赋、六朝诗歌中歌咏终南山的篇章,以此为基础,对王维的终南山诗从意象、意境及创作思维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和解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山水诗产生、发展及嬗变的轨迹,由此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其典范意义。盛唐诗人将不涉理路、排除知性干扰的纯自然山水诗创作发挥到了极致,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极具艺术精神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可岳英灵集》(以下简称《灵集》)是专选盛唐诗歌的一个集子。它以寓论于选,以实涵虚的独到批评特色而成为盛唐诗评代表。因此,将其诗歌美学理论与选诗标准及其所选诗作结合起来研究,能更清楚、准确地了解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本文即由此入手,进而探讨盛唐诗歌多样的情致美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7.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力量造就了其华山诗诗意的独到高远。然而如果能够将审美之维与生态之维相结合,则可以让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世界自然山水诗的写作也将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8.
邺下文士在"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时代"的社会环境中渴望表现现实的自我,追求今世生活的有效性,因而他们有着浓厚的贵游意识与频繁的游赏活动。诗文唱和以往还,创作了一些题为《公宴》、《杂诗》、《赠答》等而实为山水诗,为晋宋山水诗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9.
名词的并置复叠,是盛唐山水诗派在山水诗创作实践中新建立起来的一种语言秩序,也是他们的语言意识觉醒的一个显著标志。这种独创的语言策略和语言范式,强化了名词的独立状态和汉语言的画质效果,适应了盛唐山水诗人"物象原样兴现"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的自然通脱、简约丰韵的美学理想密切相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诗群运用这种语言策略,增大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魔力。  相似文献   

10.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着众生心灵世界的平衡.作为盛唐山水诗的开创者,王维深度融合了南北禅宗的禅法精髓,并将其融入山水之中,创造出一种空明静秀的境界,他的山水诗常体现出心境与物境、物境和禅境的交相渗透,尤其在水云意象的运用上,直指禅学之"性"与"缘",佛性之空寂静净与佛境之自在自如在此得以打通,呈现出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之深层融合,具有深刻的审美特质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流传下来的就有二百多首,占他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以这些诗与“二谢”、王、孟的山水诗相比,思想上更胜一筹;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认真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所谓山水诗,就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我国的山水诗独立于晋、宋,兴盛于隋、庸。其间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热的过程。尽管诗人众多、风格各异,内容杂沓,但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写山水之美,一种是除了写山水之外,还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胡念贻《论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感慨,又往往因作者各自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身份地位、阶级意识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蜀道难》是李白的不朽杰作,甫一问世,就惊世骇俗,广为传颂,“蜀道”也从此成为历代墨客笔下道路难行、仕途险仄的 代名词。从齐梁到明清,前后“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构思从景情分咏到情 景有机融合;无论是五言、七言、杂言,以李白《蜀道难》为界经历了从自然山水与历史典故结合到极写山水化用典故与神话传 说的转变;诗人感情抒发从热烈而隐晦到直白而冷峻;情感内涵从感慨个人寄寓向着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的忧生之嗟的慨叹 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其山水情怀的外溢,是其内在生命的自然延伸。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主体人格的独特灵魂,让李白的山水诗具有壮阔美、冲突美、崇高美特征。诗人在其山水诗中无论是生命激情的宣泄,还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沉思,或是与自然山水的物我同一的扣谐,都是诗人自身的生命底蕴的强烈体现。  相似文献   

14.
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诗人大多纵情于山水,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大小谢”到盛唐的“李杜王孟”再到宋代“坡仙”以及清代的钱谦益、魏源等,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国古代一幅异彩纷呈的山水诗画卷。在这众多的山水诗中,瀑布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在唐以后的诗坛上为许多诗人所钟情。瀑布诗不仅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形态,具有旷远、悠渺的塘界,而且是诗人个性、意志与情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鼠疫》反映了加缪对基督教神学与现代理智主义关系的认识。作品中有两种对鼠疫的认知:以里厄为代表的理智主义和以神甫为代表的基督教神学。加缪的思考游动在两者之间,一方面以基督教神学诠释鼠疫,将思维指向西方世界的邪恶;一方面借理智主义对鼠疫进行积极的反抗,将行动指向荒诞与存在主义哲学。在此过程中加缪表现出对原罪与救赎、神义论与集体惩罚、生活之爱与信仰之爱等众多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继朗吉弩斯之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而完善的论述.在康德看来,崇高建立在对象的无形式之中,其审美主体最终指向心灵,并且它在获得"美"的愉悦之前会经历痛感.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三个视角对康德崇高论的审美特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王维送别诗与其山水诗、边塞诗一样,代表了盛唐诗的最高成就。文章从“功名情节”、“节义精神”和“至真性情”三方面概括其送别诗的内容题旨。笔者认为,王之送别诗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光耀着盛唐气象的广阔社会生活图象,还生动地表现了盛唐优秀分子的健康心理和高洁人格。文章的第三部分重点发掘了其山水诗慷慨激切、格调奇高的风格特点,揭示出诗人多方面的开拓性建树以及对于诗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盛唐盛世不仅仅表现在国力的异常强盛上,其最不同于其它盛世的一个突出特点,即社会的全面和谐:人与文化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盛世全面和谐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形成了盛唐特有的休闲风气,从而致生出诗人的休闲状态及自然情怀。国家兴而山水兴,故而出现了盛唐所特有的山水诗的美学形态,形成了盛唐诗人所特有的话语系统和诗歌高潮。  相似文献   

20.
以《俄狄浦斯王》和《还乡》两部不同时代的悲剧作品为代表,从主题、悲剧效果、悲剧成因、悲剧主人公身份以及悲剧表现手段等方面探讨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