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种文化而言,文化的主体始终肩负着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表述。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对于清真二字的文化表述,就是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认知与阐释,是文化适融与创新的表现,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在大量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分析与归纳了清真嵌字联对清真的文化阐释,是对清真文化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清真食品认证与宁夏清真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佳 《中国民族》2012,(6):62-63
宁夏有"中国回族之乡"、"中国清真美食之乡"等美誉,回族等穆斯林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清真饮食文化,成为中华伊斯兰文化的一朵奇葩。这些特有的人文资源,已成为宁夏发展特色民族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清真产业已成为宁夏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1月,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贸易认证中心、宁  相似文献   

4.
昆明清真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清朝初期,昆明城区就有“色目粑粑香满楼”、“回族干巴满街香”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清真食品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佳美食品。  相似文献   

5.
正在民国时期中国回族文化界编辑出版的百余种报刊中,由云南回教俱进会(191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名云南省回教救国协会(1937—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的云南省回教协会(1945—1949年)编辑出版的会刊《清真月报》和《清真铎报》,与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编辑出版的《月华》杂志一道,被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界誉为民国时期代表中国回族伊斯兰教进步思想和学术文化最高水准的南北号角,是民国时期的云南  相似文献   

6.
正由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所长、云南省回族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继德教授历经20余年收集抢救与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雷晓静编审合作共同整理主编的民国时期云南回教俱进会创办的两份重要会刊《清真月报》和《清真铎报》影印本,2014年1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完整记录辛亥革命至1949年底,全国和云南省回族政治、历史、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历史的一份重要的档案文献,再现了民国时期云南和全国回族社会的真实历史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历史中,留东清真教育会的组建及其刊物《醒回篇》的发行,以及其爱国爱教的思想颇受后世关注,但其成员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考订留东清真教育会主要成员事迹,探析其与同盟会的关系,发掘其成员归国后在各省光复运动中的表现,揭示晚清回族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联,认为该会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创立的一个革命团体。留东清真教育会成员的行动,体现了近代回族的文化自觉和国家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对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真饮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真饮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而其基础与内核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种中阿文化的合璧,这种多元文化的成分,哺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饮食——清真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9.
吴俊 《中国民族》2007,(9):70-70
8月17日,第五届全国清真烹饪技能竞赛在银川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4个省区的248名清真烹饪高手云集回族之乡宁夏,各显其拿手的技艺,为我国后起之秀的清真菜系又添异彩。大赛现场的18台风格各异的清真珍馐佳味,为竞赛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0.
陈华 《中国民族》2012,(6):144-147
为展示回族文化的源头,文化园的创立者复制了泰姬陵在内的多座经典伊斯兰建筑,最终建起中国最大的伊斯兰建筑群和最大的回族博物馆。这个位于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的中华回乡文化园,是游客了解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的最佳窗口  相似文献   

11.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西藏英文翻译采用汉语拼音Xizang取代Tibet,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西藏作为地名的真实含义,符合国家地名翻译的规范标准,获得国际上中国的文化话语权,抵制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提出“大藏区”分裂祖国的图谋.  相似文献   

13.
古迪(Jack Goody)在追忆其所亲历的英国人类学的转变时说过以下一段话: 涂尔干的事业,对于人类学家界定其问题意识,无疑起到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埃文思-普里查德本人,而且也来自那些受牛津大学训练的学者以及诸如福忒思、格拉克曼、斯瑞尼瓦斯(Srirvivas,1916-1999)等较年长的学者,这些人像杜蒙一样,曾担任该大学的教员.  相似文献   

14.
李翎 《西藏研究》2006,(3):59-62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通过图像特征,可以确定这种“引路菩萨”属于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其宗教功能是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引导死者往生西方净土。同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虽然在造型、名号上与前者并不相同,但经过笔者的考察,证明汉传佛教中的“引路菩萨”与藏传佛教中的“莲花手”在宗教功能上是一致的,是观音菩萨在不同的宗教系统中所呈现的不同图像样式。  相似文献   

15.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8.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9.
释“息”     
本文主要就几本工具书中的"息"的解释进行了分类,得出一共有两个"息"字:一个是基本义为"呼吸",并由此引申出"蕃滋"、"子女"、"利息"等诸义的"息";一个是表示古方国名和娃的"息",它们是同音字,并且指出这种同音关系是一种偶然,二者之间没有联系.还简要分析了"息"与"媳"、"熄"、"癔"、"螅"、"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山戎"考略     
"山戎"的称谓,是和中华民族的"崇山"习俗相关联.而历史上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东胡、蒙古,自古至今都传流着这一浓郁的民族习俗.所以"山戎"一词,是对古代中国具有浓郁"崇山"习俗的北方各游牧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