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及公共医疗卫生的非均等,社会保障能力的差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失灵,跨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错位,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是武汉城市圈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四种机制:一是建立城市圈纵横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财力保障机制.二是加强政府合作,完善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协同机制.三是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四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监督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城市圈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加强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区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2010—2018年山东省各城市间经济相互作用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地理分布和经济依赖特征,可将山东省划分为中部以济南为中心的具有单向要素集聚特征的高经济联系度城市圈、东部以青岛为中心的具有双向要素集聚特征的中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和西南部“抱团取暖”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低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印证了山东省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空间格局的科学性。此外,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山东省经济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全局范围内经济集聚性不显著,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由此提出由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圈组团发展、三圈联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和2017年2个时间截面数据,采用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市的城市流强度与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中各部门的外向功能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空间联系较为松散;2)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逐渐增大,相对差异却在减小,城市群内城市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3)城市群内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对其他城市发展的影响,以京津冀城市群为考察对象,选取区域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以1995~2017年城市间的面板数据为实证样本,通过构建城市规模、高铁开通两个计量模型,并对模型可能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考察、模型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就区域内中心城市是引领带动还是产生“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对城市协同发展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对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有影响,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土地规模的不同集聚导致这一影响效应不同,城市间的地理距离对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 同时,高铁开通这一外生事件对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也有影响,且高铁开通在城市规模对经济协同发展影响的路径中也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城市间存在异质性情况下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从制度角度探讨了造成中国城市间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的原因。研究表明:财政分权从整体上促进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但对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产生了扭曲性影响;城市行政层级越高,其提供的公共服务越好;东部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最后,对上述结论的公共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京津冀公共服务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京津冀人口空间变动与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的协调性。分析得出:2005—2016年京津冀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市公共服务资源增长速度差距呈缩小趋势,协同发展程度逐步上升。交通和居住环境对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影响权重最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空间差异最大,医疗卫生空间差异最小,河北省各市公共服务发展潜力较大。河北省应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边界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省市边界区域.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Barro回归方法并结合重力模型对京津冀2001年至2011年间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邹检验发现,京津冀各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结构性差异,进一步的回归检验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城市间存在一体化的趋势,但城市间也存在着相应的边界效应;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城市间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状况、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随之而来的城镇化质量及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亟待解决。采用多指标法建立京津冀城市圈的城镇化质量体系,使用熵值法进行测评,并用系统协调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探讨京津冀城市圈的1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冀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区间仍有较大差距,各地城镇化协调性较低,应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实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区位熵等指标,以2005-2014年各地市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及GDP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5-2014年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在拉大,出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局面;从空间来看,2005-2014年黄山和池州2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分别达到3.521 6和2.583 0,而芜湖、宣城、马鞍山、安庆和铜陵5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均小于1,表明示范区旅游经济主要靠少数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从累积因果理论分析来看,示范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赋存、交通状况及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密不可分,建议政府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增强旅游优势地区辐射带动来进一步改善区域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水平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从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分析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转换问题。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发现京津冀区域城市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方向总体上朝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方向发展,但各区域产业转换进展不同。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熵分析显示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相似性,产业优势不明显。本研究为优化京津冀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