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基于我国2006—2019年2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且具有稳健性;智慧城市建设对不同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智慧城市建设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路径;政府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有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3-2019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高铁通车对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高铁通车能显著促进城市群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带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对辐射带动区的合理化效应高于核心发展区,但提高核心发展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阻碍了辐射带动区内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建议通过完善高铁站公共交通网络、推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促进跨区域产业协同等路径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异质性对于区域产业升级日益重要。人力资本异质性表现为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存在技能、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的差异,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存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差异。除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分割也是人力资本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人力资本异质性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影响就业和企业选址,改变产业空间分布。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影响区域的技术选择,决定了技术进步路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人力资本类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状况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异质性,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最优比例、在区域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问题及其空间经济效应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才安居、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选取2010—2017年中国62个人才安居和创新型双试点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双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双试点城市具有协同作用,助推产业结构整体化和高级化,且先成为创新型城市再成为人才安居城市的产业升级效果更好;(2)政策工具效果表明,保障型政策在中、高力度下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型政策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型政策与产业升级呈边际递减的正向关系;(3)双试点城市对关联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非线性的U型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应关注政策间的协同效应,探索建设以人为本的创新型城市,充分利用政策工具,动态调整实施力度,引导创新资源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6年2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这一结果通过了逐年匹配PSM-DID检验和反事实检验。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和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增长。通过异质性检验分析,发现城市规模更大、初始经济水平更好、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的效果更好,产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PVAR模型研究农村数字化、农民创业与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农村数字化与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循环累积效应且形成了良性互动,但二者与农民创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还有待加强;从区域内部来看,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3个变量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农民创业对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的推动力不足;西部地区农村数字化对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农民创业活动的增加会抑制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数字化。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民创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人口集聚的作用方向及其内部机制进行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口集聚总体上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人口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力有一个先强后弱的变动趋势;分区域看,人口集聚的产业升级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地区人口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最大,而西部地区则最小。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偏向性技术进步效应以及政府干预效应是人口集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三个主要作用渠道。  相似文献   

8.
县域作为我国经济功能完整、运行独立的基本空间单元,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下,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产业发展严重依赖于传统工业与农业、数字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多重掣肘。县域产业升级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合理的技术应用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县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探讨数字乡村建设是否会影响县域产业升级,通过何种渠道来影响,这种影响效应又是否会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异质性,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对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结论,由于变量度量指标、样本观测期、理论基础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文章将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阿里研究院共同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与中国县级层面相关数据进行匹配,最终得到2018—2020年涵盖中国1 094个县(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总效应,并进一步开展了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效应讨论。实证结果表明:从全样本层面看,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在进行...  相似文献   

9.
如何保证就业稳定、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已有文献普遍只是单独地研究了人力资本或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影响,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文章基于1999—2016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测算了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并运用两步系统GMM模型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与城市化之间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但会因城市规模和地区差异而有显著不同;从不同城市规模看,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不如特大型城市突出;从地区差异看,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东部地区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更强,但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上述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我们要注重城市化的可持续性,作好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的城市产业发展和就业方向定位,以提高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促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全面探索改革、实现二次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发挥着对接全球价值链窗口的作用,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融入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推手。本文以上海为例,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自贸区设立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成立以后,真实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数高于合成上海,且差距逐渐增大,自贸区设立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安慰剂法和双重差分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证实了自贸区政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结论的可靠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自贸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出口产品升级是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高技术产业集聚则是促进出口产品升级的关键动力之一。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升级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出口产品升级;(2)高技术产业集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促进出口产品升级;(3)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升级的正向效应在东部与西部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上游关联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显著;(4)教育水平在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出口产品升级的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因此,应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鼓励企业创新、推进高技术产业均衡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在低教育水平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全面促进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升级,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使我国经济贸易面临严峻挑战,人民币汇率波动及贸易壁垒将常态化地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文章基于HS分类原则,选取WTO等机构的贸易数据,通过构建BEER模型测算了人民币汇率失衡程度;通过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失衡及贸易壁垒双因素对我国出口行业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失衡对我国出口贸易整体上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整体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税和非关税构成的贸易壁垒与人民币汇率失衡双因素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对不同出口行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人民币汇率失衡与非关税壁垒双因素对大多行业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人民币汇率失衡与关税壁垒双因素对不同行业影响的正负效应及程度大小有异质性.因此,建议通过运行逆周期因子等完善人民币汇率自我修正机制;通过引导出口企业了解使用外汇衍生品等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运行机制的健全;通过加强"海外仓"建设及深耕RCEP框架下的东盟十国市场等实施出口行业差异化贸易策略;通过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等加快出口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双循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会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基于1992-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在扩展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了CAFTA建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存在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CAFTA未能有效促进中国对CAFTA内部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甚至存在负向效应.进一步的农产品分类研究发现,CAF-TA与中国的肉及肉制品等6类农产品的出口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对中国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等13类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创造效应,不存在转移效应;对中国其余3类农产品向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呈现负效应;对外部出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CAFTA的出口贸易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构建出口贸易碳强度指标,将出口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置于同一分析框架,研究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在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出口贸易碳强度演变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不同参与全球价值链指标对中国整体与细分行业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及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行业主要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更深而服务业位置指数更高;中国整体出口贸易碳强度以2005年为界先上升后下降;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与服务业出口贸易碳强度水平差异明显。除位置指数外,全球价值链前向与后向参与度、前向生产长度和深度GVC指数对中国整体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均为正,且深度GVC指数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后向参与度和前向生产长度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促进作用减弱;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位置指数的提高会进一步降低出口贸易碳强度,资本与知识密集型行业深度GVC的提高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拉动作用减弱。规模效应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结构和技术效应均会降低前向参与度与深度GVC对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正向影响。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降低中国出口贸易碳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导入生产过程促进了制造业升级,其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充分有效利用服务业资源已成为工业企业提高竞争力进而扩大出口贸易的必然选择。从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结合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其是否影响辽宁出口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出口贸易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商务服务业对辽宁出口贸易的影响较为明显。据此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辽宁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巩固和发展同欧亚经济联盟的经贸合作关系对于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结合引入汇率因素的结构化贸易引力模型,在理论层面上构建了汇率变动、OFDI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将汇率变动划分为汇率水平变动与汇率波动,引入第三方汇率波动并细化为区域邻国汇率波动、中美汇率波动和中欧汇率波动三方面,采用2003—2017年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贸易和投资面板数据,运用全面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工具变量法(2SLS、GMM和LIML)等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汇率变动、OFDI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异质性汇率变动条件下OFDI的出口效应。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对欧亚经济联盟OFDI与出口贸易呈现互补关系;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而汇率水平变动影响则不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降低中国对欧亚经济联盟的出口贸易; 引入第三方汇率波动变量,发现第三方汇率波动效应具有异质性,区域邻国汇率波动有助于促进中国对欧亚经济联盟的出口,而中美与中欧汇率波动影响并不显著。利用国际贸易标准货物分类(SITC)将出口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一步探究OFDI对异质性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发现中国对欧亚经济联盟OFDI与不同类型的产品均具有显著互补关系,汇率水平变动对不同类型产品出口影响仍然不显著;双边汇率波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抑制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出口贸易,同时在考虑第三方汇率波动的情形下,双边汇率波动对初级产品的影响程度增强,对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影响减弱;第三方汇率波动对不同类型产品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初级产品中第三方汇率波动均显著促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第三方汇率波动均无显著影响;资本密集型产品中仅有邻国汇率波动促进出口。设定汇率变动、第三方汇率波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OFDI的交互项模型,实证检验了异质性汇率变动条件下中国对欧亚经济联盟OFDI的出口效应,研究发现OFDI出口效应中,汇率波动具有显著抑制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汇率水平变动影响不显著;第三方汇率波动效应具有异质性,区域邻国汇率波动显著抑制OFDI的出口效应,而中美和中欧汇率波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提升高技术行业外资利用占比来优化外资利用结构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9—2019年中国地级市行业层面绿地投资数据,通过三重差分模型分析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于外资利用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能够显著提升所在城市高技术行业外资利用的相对规模,从而提升外资利用结构中高技术行业的占比,优化外资利用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多地吸引了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母国的跨国投资,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于外资利用结构的影响在政策不确定性较大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此外,对于中西部地区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外资利用结构优化的促进效应更强。因此,中国应继续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总结和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进经验,通过打造高标准投资环境实现外资利用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出口复杂度反映一国或地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体现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与竞争力。近年来,中国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了制造业升级,工业品的出口复杂度得到了提升。采用剔除加工贸易数额后数据测算出近十年辽宁工业品出口复杂度水平,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计算各相关因素与辽宁工业品出口复杂度的相关程度。得出结论: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增长对辽宁省工业品出口复杂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辽宁省工业品出口复杂度的作用小一些。因此,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辽宁省工业品出口复杂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受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冲击,当前全球贸易大幅放缓,贸易便利化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探寻贸易持续平稳增长的新途径。基于2010—2014年世界银行的跨国企业调研数据,运用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法(PPML),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考察贸易便利化对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出口国和目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对一国出口增长、出口结构优化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出口国贸易便利化的效果比目的国的更大; 分组回归的结果证实了上述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能更显著地促进出口增长; 出口国和目的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是影响双边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外部融资依赖度高或者合约密集度大的行业,出口国、目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都将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高外部融资依赖、合约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增长。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出口的直接影响能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过境效率等,间接影响通过促进整体经济活动能带动出口,该影响在外部融资依赖度高或者合约密集度大的行业中更加显著。中国加入CPTPP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贸易便利化软环境建设、优化制度环境,能对CPTPP成员国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积极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