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志愿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代表的助人和自助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但在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动机不纯,导向作用不清晰;活动内涵待深化,育人功能不到位;活动持续性差,载体作用发挥缺乏稳定性等.文章从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和激励、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服务基地、搭建活动平台、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品牌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部分和载体,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志愿服务中。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此外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社会责任感培养受志愿者自身素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志愿者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志愿者活动质量的提高、加深服务对象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感情,树立其良好的志愿服务形象。提升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通过自愿无偿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事业进步的公共事业。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从内化作用、奉献作用、锻炼作用、教育作用等四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并从组织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基于自由意志,秉持无偿、利他的精神,以组织形态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在本质内涵上,志愿服务精神与公民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实践中,志愿服务在培育公民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增进了志愿者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提升了志愿者的共同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培养了志愿者的博爱、友谊、宽容等公民德性.  相似文献   

5.
志愿精神是志愿者在参与志愿行动中体现出的精神特质,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弘扬志愿精神成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但是,当今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面临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并提出对策,最终使之成为大学生今后可能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使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前,志愿者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服务已成为广大公众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成为开发配置社会资源、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搞好志愿者服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诸多概念,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视角,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体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体,没有他们的参与就没有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作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庞大、项目众多、成效显著、影响广泛。社会和公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广泛,要实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仍需在加强组织建设、项目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深入思考和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8.
志愿者的动机是影响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反映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价值取向。以莆田市S社区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发现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有社会责任型、精神满足型、人际交往型、盲目从众型和个人利益型,性别、年龄、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及家庭支持状况影响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意愿及取向。为引导志愿者确立合理的志愿服务动机,在行动上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要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科学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引领社区志愿组织从"他组织"到"自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个人认知等方面审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影响因素,通过营造志愿文化氛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志愿者自我教育等路径加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确立全面整体的观念,正确处理不同角色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正男  杨雷 《国际公关》2023,(8):100-102
高校学生资源丰富,是社区志愿服务参与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有利于社区综合治理,有利于大学生融入社会,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成长成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培训指导不足、氛围营造不够、服务内容不丰富、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提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等措施,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促进社区公益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