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网络社会--虚拟与实在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有太多的虚拟,而种种虚拟又离不开实在。虚拟和实在之间有脐带相连。虚拟与实在并存,虚拟与实在互动。真实世界为虚拟世界搭建舞台,创造条件;虚拟世界为真实世界提供方便,丰富内容。人们需要虚拟,虚拟帮助人们,但有时也愚弄人们,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孕育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它在塑造了社会的网络结构的同时,也悄然实现了从“纯粹的虚拟”到“虚拟与真实兼备”的完美蜕变.网络世界的“虚拟与真实”属性决定了社会治理意义上的网络世界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对虚拟世界的治理,而是特指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与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对互联网所链接的虚拟世界及其派生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合作共治.网络世界治理在实践中要达至既有的社会治理目标,必须遵循合作治理、更加注重伦理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社会的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准则.基于此,政府在网络世界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亟须变“控制”为“引导”,充分重视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分层与地位不平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社会规则与范式的建构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本文参照传统社会学的分层理论,阐述在虚拟世界的分层及其不平等现象,从理论角度探讨网络社会的分层及民主范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虚拟世界给予现实世界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以物质世界作为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物质世界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虚拟世界以特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理想性和开放性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追捧,然而其自身的两面性内在地决定了我们只有科学对待、合理利用之,才能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虚拟自我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自我存在新形式.作为心灵的产物,虚拟自我有其存在价值,体现为自我实现的满足、真实人性的再现以及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三个方面.随着虚拟自我价值的凸显以及人与虚拟世界的过分亲密接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中的价值理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价值理想的决定因素有:网络社会的存在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公民社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等。其主要内容有: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认同性、虚拟实践中的交互主体性、虚拟发展中的个体超越性、虚拟社会中的公平正义性等。其主要影响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及公民自身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族群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已有多种理论学说和研究成果。学界以往的研究是聚焦于现实社会,而忽略了虚拟世界。在网络社会,同样存在着族群现象和认同问题,网络族群就是一种新的族群样态,伴随着网络社会以及网络文化的兴起而产生,是具有超强标识性、特定性的网络社群。只有当强关系型的网络社会交往、共同的文化渊源以及文化认同的构建这三个基本条件叠加之后,才能实现从网络社群到网络族群的转化。网络族群相较于传统的族群,拥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事件作为族群区隔的文化标志,但具有与传统族群所不同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发展至今,其产生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心灵的移居场所。但是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匿名制、缺少网络把关人的特点,在人们的心灵不停地穿梭于网络世界和现实的真实世界时会引起许多思想、道德、心灵方面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六大核心技术之一,是未来数字文明的重要基石。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以陌生人社会点对点的技术作为信任环境,一旦设定的条件满足即可自动执行。当虚拟世界智能合约与现实社会的主体、事物发生交互时,智能合约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合同。但是作为一串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的代码,智能合约向传统合同法提出了巨大挑战:智能合约不能修改和终止;匿名性、格式条款、计算机语言不易辨识等易造成合约相对方意思与表示不一致,而法律效力评价难以发挥功用;智能合约即使通过技术之力极尽“事前预防”之能也难以完全排除智能合约被攻击、当事人权利受损的可能性,而权利事后救济也难以发挥功用。解决虚拟世界智能合约技术规则与现实社会合同法律制度冲突的基本思路应当是虚拟世界为合同法的实施留出技术平台,合同法也应当插上科技的翅膀融入虚拟世界。  相似文献   

10.
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时代有其特定的信息处理方式,网络时代信息处理方式的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虚拟性特征,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民主.分析了网络民主与工业时代形成的国家集权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阐述了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困境:一方面是人在赛博空间中新的人生体验和自由拓展,另一方面是人沉迷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意义空虚.指出网络社会必须寻求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平衡,完善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实现网络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防范网络的时空延伸而意义萎缩.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在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当前青少年的网络生活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基于此,德育要将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纳入其视野,引导青少年拒绝网络沉溺,协调虚实生存;帮助青少年减少网络失范,把握正确道德方向;引导青少年的网络社交,推动健康人际交往;指导青少年的网络参与,引导意见的合理表达;帮助青少年降低角色冲突,促进自我同一.  相似文献   

12.
在虚拟社会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虚拟社会的诚信问题日渐凸显。利益至上主义、个体至上主义、主观至上主义严重阻碍了虚拟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建设滞后、虚拟社会诚信管理机制建设滞后、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滞后是虚拟社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需要以提升虚拟社会行为主体的网络文化自觉为前提,对现实诚信体系加以融合再造。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虚拟社会诚信评判机制、强化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等手段和途径,从社会构成的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实现虚拟社会诚信体系的多重构建。  相似文献   

13.
虚拟社会的繁荣兴盛带来了网络政治的迅猛发展,其独特的吸引力以及虚拟社会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导致谣言开始借助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对国家的政治安全形成了严重冲击,消解了政府的公信力,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扰乱了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因此,需要从政治层面探究网络谣言的成因,通过加强对新型虚拟社会组织的管理,对政府主体行为进行规制,提升社会公众的网络政治素养,构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健全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等途径,在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下运用多种策略实施综合性治理,才能达到对网络谣言有效治理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怨恨既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生存状态。越来越多的虚拟社会现象表明,网络怨恨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散,虚拟公共领域秩序建构因而面临着无法回避的现实梗阻。网络怨恨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网络暴力频现,基于网络民粹主义的阶层对抗遭遇激化,同时网络空间出现颠覆性的价值位移。究其根源,网络怨恨与网络世界的平等理念、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和难以克服的现实困境密切相关。需要通过提升虚拟公共领域的公共理性,适度满足网络怨恨的宣泄需求,构建包容性发展的网络监督体系,纠正虚拟公共领域中的价值位移等途径,才能真正消解网络怨恨,实现虚拟公共领域的秩序化运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下虚拟生活与生产社会实践的展开和深入,网络社会本体及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被凸显出来。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均需在社会本体论的阐释中获得新的认识。网民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以网民和虚拟实在性为基础的存在方式,它既包含了一般现实公民社会的文化结构与特质,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只有建立在中国虚拟社会经验基点上的网民社会的本体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社会的本质和网络文化的意蕴,处理好网络化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并由此提升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国家的文化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一个由虚拟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网络高度整合的新型社会,其高度的动态与开放的系统凸显了人类经验的巨大变化:网络族群从此崛起、社会互动与组织模式也得以重塑,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网络社会的阶级结构变迁,而数字沟与网络阶级分化则是网络时代新的网络社会分层与阶级结构研究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7.
以网络冲突事件为例说明了虚拟社会中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展开。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和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特点的行为支配模式的冲突是网络社会冲突的现实来源,网络冲突的影响和解决也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虚拟社会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电子商务是21世纪最主要的工作手段,也是最普遍的商业行为。伴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由电子商务所引起的法律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如何规范电子商务行为,如何将其纳入法制的管制之中,是目前各部门法律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利用互联网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虚拟学习社区,例如网络论坛、博客(BBS)、维基(WIKI)QQ等虚拟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某专业硕士QQ群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使用UCINET软件对该QQ群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心度、小团体进行分析,探讨群中成员的关系强度,通过对小世界网络的验证,找出有效方法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