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 出色的文学作品,总是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的影响、社会效果和所获得的评价在历史潮流中的起伏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沈从文、钱钟书的小说,受到海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近几年在国内又重新受到重视。台静农的小说,有着相同的境遇。只是地点有所不同,不是在大陆,而是在台湾。 台静农的作品,居然能在台湾出版,这对于大陆和台湾的多数读者,恐怕都难于理解。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而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在台静农的大部分小说发表半个多世纪以后,一九七九年,香港作家兼评论家刘以鬯,从旧刊物上搜辑到台静农早期小说  相似文献   

2.
庐隐与苏雪林都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们都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并觉醒了的女性。她们都以"五四人"自许。但这两位同样出生在封建家庭、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作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秉性:庐隐是一个反封建的人,苏雪林是一个反"反封建"的人。她们表现出不同的婚姻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3.
学者创作研究是从创作主体角度对文学创作进行的研究;新时期以来对学者创作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学者创作研究和作家学者化现象研究,虽然这两个研究在学者散文上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学者写作的其他文体上仍有值得开拓的学术空间。并且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类型和创作现象,学者作家的作家模式和作家学者化的作家发展方向,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台静农的乡土小说置于“五四”时期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以鲁迅和其它乡土小说作家作为参照,进行评价。台静农以其初步的阶级分析观和师承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格,展现了皖地西北农村小人物命运的多蹇,并对国民劣根性和封建宗法制度罪恶的痛陈和解剖.台静农以其阴冷沉郁的文风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为早期的乡土文学增添了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学评论家阿英60余年前曾以百余字篇幅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之不足。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苏雪林评论的升温,这些文字似已被人淡忘。本文作者在此从题材选择、作品思想深度、审美意识三方面对苏雪林早期散文之局限性作了较为详尽的评述,以求读者能够对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有一个更为客观、深入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散文和"五四"时期其他散文作家对台湾当代散文影响很大,从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朱自清的影响。但余光中又力倡散文革新,反思"五四"散文创作传统,所以他的作品又具有了不同于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台静农写作散文从1925年开始,以1946年为界,具有一贯的文心气格,即以深厚广博的学识为根底,在探求其特定人文精神的过程中融入了他悲悯的情感,是作家学、理、情的有机融合。但台静农的散文在前后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前期情采飞动,多有丽辞佳句;后期笔法归于平淡,境界已臻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8.
黄健 《东方论坛》2002,(3):128-128,F003
在研究"五四"文学时,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五四"时期的作家不仅仅只是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成就,而是同时在几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在"五四"新文化的昭示下,"五四"作家既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方式,也是以对新文化、新文学美好理想憧憬的群体方式,传达了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获得自我意识觉醒,要求个性解放,追寻"爱"与"美"理想人们的心声.在这个独特的作家群体当中,王统照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正如王统照研究的著名学者刘增人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五四'文学的肖子、‘五四'时代的肖子,王统照向中国的新文学奉献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既是多种多样的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样样俱全,又有理论、批评、翻译、介绍,诸多领域里都堪称成果斐然,的确是‘五四'文学界的多产作家与活跃任务."  相似文献   

9.
一个“五四”作家的古典文艺研究──读《静农论文集》吴相洲台静农先生(1902-1990)是现代著名作家、书法家、学者。《静农论文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3年版)便是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成就的代表。其中收作者自1936年至1976年有关古代文学(15篇...  相似文献   

10.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11.
丰厚沉郁的江淮文化是现代皖西作家共同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未名"主力台静农、韦丛芜、韦素园、李霁野,还是"左联"中坚蒋光慈,都书写着对故土的眷恋。从皖西小镇到十里洋场,从江淮大地到宝岛台湾,江淮文化伴随着作家的喜怒哀乐,见证着人生的潮起潮落。他们用眷乡者的眼光描述家园的爱恨故事、民俗事象;用稳固的地域文化心态诠释作品中的艺术人物和情境;甚至将地方方言和习语入文,在各方面展现作家浓郁的江淮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2.
苏洵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颇为特殊 ,不但功名最薄 ,官阶最低 ,传世文章最少 ,而且杂糅纵横之学 ,取法纵横之术 ,挥洒纵横之文 ,带有鲜明的“纵横”烙印。苏洵文章之所以独树一帜 ,就因为特色鲜明 ,自成一格 ,而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具有纵横之风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对台湾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台湾女性散文家,这种影响至为明显。其“爱的哲学”是50年代以降台湾众多女作家创作的共同主题;其典雅清丽、委婉温柔的艺术风格,台湾女作家也多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散文的抒情性,从“古文”的“诗言志”、“文以载道”,到五四时的重“个性”、“自我”,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诗意”模式,再到80年代以来的“五四”散文精神的复归和创作的多元化,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综观近20年来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我们可以观察到其形式的变化相对和缓,构成了与散文诗的内容(或说内形式)互为牵制与互补的关系.在大陆及台港地区的散文诗界,年长的写作者多偏向于传统格调的抒情写意(商禽等是例外),稍年轻的写作者则更注重与现实和现时的对接,并在其中注入了当代文学(诗歌)中的先锋因素.中国散文诗需要保持形式上的相对稳定,更需要的是稳中求变,创新是关乎散文诗文体生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大陆学界对于处在台湾当代文学发生期的女性散文缺乏整体的独立研究。而1950年代是台湾女性散文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分水岭。迁台女作家们以学者散文、诗化散文、主妇散文等多元范式及广泛的取材意向、独特的女性意识、颇具建设性的写作理念等为台湾文坛的后来者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以学研究会为骨干的作家群和以创造社为代表的作家群,人的价值取向亦即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真、善、美的内涵的界定、对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理想的追求便形成了各自的偏颇方向。偏枯乃是五四小说家在审美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共通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