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亚理斯多德认为,在悲剧必须具备的情节结构、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等六种成分中,情节的安排是最主要的。李渔也有“结构第一”之说,他把结构比作“造物之赋形”“工程师之建宅”。契诃夫说过“谁为剧本发明了新的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 老舍是一位戏剧创作的勇敢探索者和辛勤开拓者,在戏剧结构上,他不拘泥传统的戏剧结构方法,锐意创新,形成了以人物为戏剧中轴,以典型场所为磁场,人物众多而不乱,场面繁散而神聚,虚实相间,意境深远,对比烘托、穿插点染等独具一格的戏剧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2.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斯多德 “戏剧艺术上的荷马”、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世界文库中的魂宝,是烂灿的古希腊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标志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俄狄浦斯王》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情节复杂,波澜起伏而无杂乱之感;结构精巧,针脚严密而不露斧凿之痕的特色著称。它曾受到亚里斯多德、西塞罗、维吉尔、拉辛和歌德等人的推崇,多少年来为世人所赞赏。本文试就《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和结结构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3.
试论李健吾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论及李健吾的戏剧,大都以为他的主要成就在喜剧创作,而对他的众多的悲剧常常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王瑶先生认为,李健吾“产量很多,写得也多是长剧,但更擅于写轻松性质的喜剧”。波拉德也认为“除《母亲的梦》,这一回忆性的悲剧之外,李健吾最好的剧作都是喜剧”。我以为这些看法虽然有一定的根据,却还不够全面。李健吾是以其悲剧创作步上剧坛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悲剧,可以说悲剧是他反映生活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而且,他以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外国文学修养、以及对戏剧的独特见解,推出的一幕幕风格别致的悲剧,是三十年代剧坛上别开生面的花朵,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与西方视“悲剧”为“艺术皇冠”不同,温柔敦厚的儒雅气质和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导致中国悲剧学长久缓行在直觉水平。然20世纪中国的现实和艺术,充满悲剧意味,作为民族现代悲剧美学家的陈瘦竹,富有创见地将古今中外悲剧艺术相接通,予以知性和情感观照。他以崇高为悲剧之本质内涵,依此透析英雄悲剧、平凡人物的悲剧和错误造成的悲剧三者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并强调悲剧中乐观豪迈的因素。晚年的陈瘦竹潜心研究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等悲剧理论,全面阐发现代化潮流给悲剧艺术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揭示现代悲剧新趋势,比如以悲剧崇高征服和超越苦难,悲喜因素的混同交融和“富有诗的目的”等。陈瘦竹坚持从现实关切、社会冲突中寻求悲、悲剧和悲剧快感的合理解答,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他鄙弃偏于一隅的闭门造车,主张“东张西望”“兼收并蓄”,可信性、科学性是陈瘦竹悲剧美学的重要出发点,由此他实现对现代悲剧美学原则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把悲剧分成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歌曲。在他看来,情节是整个悲剧的“灵魂”,性格和思想是在表现情节的时候“附带地”表现出来的;言词、形象和歌曲是表现情节的手段,所以情节是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现存《诗学》中差不多有二分之一的篇幅是论述情节问题的。在希腊语中,情节(muthos)一词从荷马时代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它最初的属意是词、谈话、发出声音的意思;后来逐渐演变为讲述英雄故事和古代传说的意思;在(《诗  相似文献   

6.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波洛涅斯是《哈姆雷特》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总纲 ,他是莎士比亚在这一悲剧中操纵人物的枢纽。本文以波洛涅斯性格分析为起点 ,通过他在剧中对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和情节发展的调节两个方面来论述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部分通过情节分析揭示了波洛涅斯昏庸腐朽不辨是非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从波洛涅斯对哈姆雷特、奥菲利娅、雷登斯、吉尔吉斯吞、罗森格等命运的影响来论述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中的纲领性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从波洛涅斯之生与死对整个戏剧情节的缓冲与带动两个方面论述了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对戏剧情节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论述波洛涅斯这个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对我国现代戏剧《雷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著名诗人歌德极为推崇莫里哀,说:“莫里哀是很伟大的,我们每次重温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讶。”他尤其称赞《伪君子》,认为“《伪君子》的情节介绍在世间只能见到一次,它在同类体裁中要算是最好的。”这位艺术大师的真知灼见,一度成了人们评价莫里哀及其《伪君子》的艺术法规,不过,这种评价也不免隐藏着歌德的某种武断,或者说,反映了他对世界戏剧的有限了解。倘若他能从更大的范围内去考查戏剧,譬如能对中国的古典戏剧有较多的了解,他或许会更清楚地看到戏剧艺术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就他的光荣而论,并没有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这是莫里哀逝世以后,法兰西学士院在他的塑像座基上的题词,是对这位生前没有好运气,而死后在法国、欧洲,甚至全世界赢得了赫赫声誉的喜剧大师的高度评价。莫里哀以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人类戏剧事业,他在三十多部喜剧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喜剧人物形象,其中“伪君子”答丢夫,“悭吝人”阿巴贡等艺术典型至今还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作为西方戏剧正宗的悲剧的研究成绩显著,而对于喜剧的研究却有些逊色。我们社会主义时代,既需要悲剧,也需要喜剧,因此,加强对西方戏剧史上象莫里哀这样的喜剧作家的创作经验的探讨和总结,无疑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需要,是一  相似文献   

10.
“停顿”是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 ,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众所周知 ,戏剧是动作艺术 ,动作乃戏剧之最基本要素 ,而“停顿”无疑是整个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环节的视角而论 ,“停顿”堪称剧作家使戏剧富有“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而若就刻画人物的视角推敲 ,“停顿”则不失为剧作家揭示人物复杂诡秘之内心世界的特殊而独到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净化概念的历史流变及其对亚理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影响,并考察了对亚理士多德净化理论的种种解释,认为亚理士多德的净化是其艺术幻觉理论在悲剧观中的运用,指的是悲剧在满足读者观众道德感的基础上,激发怜悯与恐惧之情并使之提升为悲剧欣赏的艺术情感,陶醉于悲剧的情节安排与戏剧意味之中,由道德判断进入艺术观照  相似文献   

12.
论冯至早年叙事诗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至的叙事诗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反复“体验”的结晶,体验到的是悲剧性。冯至叙事诗的悲剧表现形态为爱情的悲剧、艺术(美)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文章从悲剧主人公、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的审美心理效应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悲剧的特性——轻型悲剧;并从冯至“隔”的技巧的运用简要分析了产生轻型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说”是其理念论与目的论的大一统的产物。但是在其“艺术灵感说”中,诗神仍有着理性神所无法解释的原始宗教风范。他的“艺术摹仿说”与“艺术是灵感说”的相互背离,正是诗与哲学古老争论的投影。亚理士多德为诗辩护的立场是哲学的。他从哲学立场出发构建了目的论的诗学体系。他为诗学所下的定义中,摹仿是艺术之“属”,以行动为主干的悲剧之成分是“种差”,——悲剧便成为一个形而上学小王国。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于一六○二年创作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他的第一部悲喜剧。这里所说的悲喜剧既不同于带有喜剧成分的悲剧,也不同于带有悲剧因素的喜剧,它的独特戏剧冲突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莎士比亚的三部悲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应该同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并列,成为他的戏剧的第五种类型。关于莎士比亚悲喜剧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索,已有另文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研究莎士比亚悲喜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汪荡平的戏剧作品 ,以其主题的现实性和超越性、人物的世俗性和诗意性、情感的喜剧性和悲剧性、艺术表达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启发我们对现代戏剧创作审美定位的思考。现代戏剧 ,应该把“舞台”搭建在“花朵”和“地面”之间、“诗意”和“凡尘”之间、“高层”和“平俗”之间  相似文献   

16.
审视一部剧作是不是悲剧,要从悲剧精神和悲剧性人物、主题、情节、冲突、艺术风格与结局进行全面分析。中国戏曲是平民性、娱乐性很强的艺术,长期在“礼乐”文化影响下,形成悲喜交集的“中和”的审美趣味和“大团圆”情结,悲喜剧多而悲剧少。在创作实践和概念上,虽有悲剧和喜剧的区别,但并不严格、明晰,缺少悲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她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成分,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然而,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波兰著名导演耶曰·格罗托夫斯基明确否定了这个结论。他认为,戏剧必须承认自身的“贫困”,在布景、灯光、美术等技术性方面不应与电影、电视竞争;而没有服装和布景,没有音乐配合剧情,没有灯光效果,戏剧仍然可以存在。戏剧只是“发生在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事,其他都是补充品。”  相似文献   

18.
悲剧,这个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命题,它身上凝聚了多少圣人智者思想的光辉.最早对悲剧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亚里斯多德.他在《诗学》第六章里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亚里斯多德提出悲剧“严肃”的特性,是相对古希腊喜剧的“滑稽”特性而言的.对当时希腊戏剧来说,这个理论是十分确切的,因为它准确地区别了悲剧与喜剧(古希腊戏剧的全部类型)最关键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突出机趣等观念,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思维特征。探讨李渔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思维,在全面把握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推动中西艺术观念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戏剧情节以一个人物为中心 ,且注重刻画人物鲜明的个性 ,其剧作以其剧烈的冲突和悲壮的力量 ,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 ,从而更能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同我国古典悲剧相比可谓泾渭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