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江泽民提出的科教兴农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根本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江泽民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发轫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益破产的农民和日益凋敝的农村。以农立国论、工业立国论、农工协调论和文教兴农论对农业、工业、工业化之于农业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并且形成了五种不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观点和发展道路的梳理、比较和评析,我们获得深刻的思想启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在农民和农村;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条件;要重视现代科技力量;要有统一的领导力量和科学的战略规划;要独立自主地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回望并反思20世纪上半叶的思想论争,对于今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农业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十多年来农村经济改革的理论总结。邓小平同志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农业人口过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必须紧紧抓住这一要害,树立大农业的思想,搞多种经营,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工、商的全面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形成农业现代化的推力。与此同时,要切实注意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0-2021年全国1749个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数字经济及其子维度均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间接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符合“梅特卡夫法则”,即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四高型”县域、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提升作用。对此,应打造农村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释放数字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红利,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阐述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若干思想,主要包括强调农民问题是我们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问题,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确立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提出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思想;明确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思想;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明确提出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水平,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这些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苏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以实现农村政治民主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农村文化水平、保障农民利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列宁这一思想,对处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湖南山区经济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山区发展,振兴山区经济,是湖南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和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湖南山区经济发展的途径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是决定国民经济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浙江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和基本要求。同时 ,根据浙江城市化进程演进的历史 ,对城市化滞后所引致的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占中国人口70%左右的农村人口全面实现了小康,广大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如何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立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探寻农村发展模式,关注农民现实生活的《调研世界》,应对如何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多调查、多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相似文献   

10.
、引言1、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纪之交 ,随着中国人民小康生活目标的基本实现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日渐提上议事日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与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 :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 ,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2、中国有必要也必须加快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 2 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形成的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质、结构和功能等基本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新形势下,系统梳理和全面把握胡锦涛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对于指导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提出的“两个趋向”论断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既是对我党一贯以来的“农业是基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宏观战略走向的思考,更是对新时期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定。“两个趋向”论断从打破平衡发展到回归平衡发展,突出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标志着过去我们“城乡分割”、“城乡分治”的体制和政策的终结,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新政策的开始。在“两个趋向”论断下的指导下,我党在新时期主要通过落实农村减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三个方面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性化。农业经营比较利益偏低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方面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都需要有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因而,应设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协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维度:增进农民福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三农”问题在现代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凸显,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和警醒。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观照下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是新的历史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重在实实在在地增加“新酒”的份量和提高“新酒”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学习领会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精神,以新的视角,从农民幸福感分析入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享有中国特色的“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对此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农业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建设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先机械化再集体化的道路;主张依靠科技,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乡村工业化等途径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一贯予以高度重视。主要论述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的"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安全、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具有商品性、科学性、集约性、产业性的特征。针对现代农业的特征和中国的特点,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突出抓好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他结合实际,赋予了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将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农村60年变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亿万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站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在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这是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上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继续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特别是在农村普遍试行村官直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村民自治,这是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和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兴农利农强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再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