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潜喻,即潜隐式比喻。它是喻词、喻体隐没省略,需根据谓词线索和语境规律的交互指引,推断并确认的一种比喻类型。例如:“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城《生命幻想曲》)如果抽去例中的喻体“瀑布”,就变成了潜喻“让阳光洗黑我的皮肤”。  相似文献   

2.
罗积勇  张秋娥 《殷都学刊》2008,29(1):121-126
《论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一般是取人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喻体,而孔子及其弟子所熟悉的领域也就是他们所用比喻中喻体的取向。其喻体取向分为五大类别,依其占全部喻体的百分比排序为:自然、日常生活、六艺及军事、手工业及经济活动、器物,体现出“近取譬”的比喻生成原则及特色。《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特色是在言说方面具体贯彻孔子为仁之方而形成的。“近取譬”是孔子对前贤比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古人以“玉”修辞的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其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1、直接用“玉”作喻体,以代本体;2、在本体词前加一“玉”字,组成新词;3、先将本体词换成同义、近义词,再加一“玉”字,构成新词;4、以一个比喻词代替本体词,再加一“玉”字,构成新词;5、使用借代格,用借体词代替本体词;6、用成语或俗语作比喻,修饰人与事或说理。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的量词十分丰富,其使用方式极具光彩。它的类别基本上可分为:物量词(包括专用的单位词、专用的名量词、借用的名量词)和动量词(包括专用的动量词、借用自名词的动量词、借用自动词的动量词)两大类,与现代汉语相当。但是也有许多量词的用法非常独特,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和共同点,是汉语不断地在继承中发展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5.
诗的借代     
一 读过题为《学诗随记》和《写诗漫话》两篇短文,获益非浅。但是,两篇文章都把借代和比喻混同起来,则似欠妥。《学诗随记》说:“借代,属修辞格中比喻的一种”。《写诗漫话》说:“比也叫比喻,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是用那一事物来比喻这一事物,但要求在两种事物之间,有内在的某些联系,或形象上的近似……”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隐喻和明喻都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比.相比的两种事物只在一点上相似。明喻常用“似”、“像”之类的比喻词.葡隐喻则绝不用这类比喻词。明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而隐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则可能同时出现,或只出现喻体。或只出现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借喻、缩喻、潜喻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谈谈比喻中相似性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就是打比方,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或比于物,都是以“比”为手段,以“喻”为目的。喻体与本体只要有“一点相似”,即可构成比:或形,或质,或声,或色,或情,都能达致“喻”的目的。而且,随着相似中介的不同,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还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层次。考察文学史上的几个典型时期,我们发现随着文学的发展,一部分比喻的喻体在逐渐异化虚化,喻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由单一。直接的高度相似逐渐转向隐蔽、间接的模糊相似、不协调相似,而比喻本身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则向高层次发展。这些变化来源于相…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比喻用语的不对等是一种很有趣的语言现象 ,大量的动物喻体折射出各自不同的文化渊源 ,或相同的喻意用不同的喻体来表达 ,或喻体相同而喻意各异  相似文献   

9.
一、数词与事物的粘合方式  无论具体事物还是抽象概念 ,无论空间还是时间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量 ,都可以而且需要数词将它们“包容”。如一人、二毛、三秦、四愁、五柳、六朝、七夕、八代、九州、十国等等。客观事物的可计量性与数字的粘合性 ,使唐诗数词产生了不同的配伍形式 :一曰名量式。“莫遣只轮归海窟 ,还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馀》)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数词 +量词 +名词 ,这是最常见的组合方式 ,有时连量词都…  相似文献   

10.
“天钧”、“两行”出于《庄子·齐物论》,是《庄子》哲学认识论中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在学术界,一些论者认为“天钧”是形容“道”的,或认为它是形容“道”的自然均平,或者说“天钧”把“天道”比喻成一个围绕中心旋转的轮子或磨盘;至于“两行”,则多以为是指“是非两行”,即“是”与“非”两者并行不悖。我认为,这几种解释都不尽合《庄子》原意。实际上,《庄子》所谓“天钧”虽然体现着“道”的本性,但并不是用来比喻“道”的,而是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循环运动和齐一之性的;而所谓“两行”则  相似文献   

11.
一比喻的表达由四个要素构成:喻体、本体、比喻词和共通特性(本体和喻体共有的特点)。在具体运用上,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具备。有比喻词的比喻叫直喻,没有的叫隐喻。还有些比喻不明言共通特性。但本体和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提出了“比喻二柄多边说”。这一创说是钱氏对汉语修辞学的一大贡献。它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即“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握辆执边之异同”。近年来,一些汉语修辞论著都介绍了这个重大的修辞理论,但惜其语焉不详,浅尝辄止。本文拟从汉文化的角度并借用美学理论,对比喻修辞中“柄”与“边”的运用及变化进行探讨。一、喻之二柄钱钟书先生对“喻之二柄”是这样阐发的:“同此事物,授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辞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Everythinghastw…  相似文献   

13.
“两 /几下子”有两个意义 :① (动作 )几次 ;②指本领或技能。本文要谈的是表示第②种意思的“两 /几下子”。如 :( 1)你真有两 /几下子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两 /几下子”进行讨论。一 .结构格式及意义“两 /几下子”是由数词 (两 /几 ) +量词 (下 ) +后缀 (子 )结合而成的。“子”作为后缀 ,要不要 ,表意一样。如 :( 2 )你还真有两下 ,电视机居然让你整好了。(陈保存等《汉语量词词典》)( 3)就这么几下 ,你还要逞能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两 /几下子”指“本领或技能” ,其意义转变经过了一个由具…  相似文献   

14.
胡和平 《船山学刊》2003,(4):106-108
《大槃涅槃经》以譬喻作为佛陀说法的重要手段,将抽象深奥的佛理形象化、通俗化。大量出现在《大槃涅槃经》中的譬喻有比喻和寓言两种,或解说事物,或阐明佛理,并且经中佛陀还提出了“以非喻为喻”的观点,揭示了以譬喻说理容易陷入执喻体为本体、以片面代全体、视假象为真如的弊端所在。  相似文献   

15.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有五点不同。 一是构成特点不同。比喻论证中构成喻体和本体的两个事物具有相似之点而又本质不同,“凡喻必以非类”。类比论证中构成类体和本体的两个事物必须有几个类比之点,属于同一范围,而且本质相同。不属同类事物,其相同属性虽多,也不能作类比论证。喻体与本体的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  相似文献   

16.
朱熹把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这两个方面比喻为一辆车之两个轮子,二者要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缺一不可.陈荣捷依此而总结出两轮哲学.汉语的对子也体现了两轮哲学或对偶哲学.两轮哲学把两种东西的关系看做兼容、配合的关系,与西方的二元论把两种东西(如共相与殊相、心与物、现象与物自体等)的关系看做不相容、抗衡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轮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二元论是一种理论哲学.在我国学界早已普遍熟知外来的二元论而对本土的两轮哲学比较陌生的情形下,讨论两轮哲学,有利于人们从言说方式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叙述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新文体”,为了能够达到“晰于事理”的文学效果,常常将若干个比喻并列起来或连串起来,构成引人注目的复式比喻,包括博喻和连喻,与传统的复式比喻相比,体现出高度自由的叙述空间,并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更重要的是,“新文体”常以多层次多向度的连喻构成一种特别的章法,甚至通篇文章就由这种一气呵成的复式比喻和层递式的连喻组构而成,这种超复式的比喻修辞法可以被拟称为“专喻”。专喻的运用在“新文体”中还呈现出多种样态,有的是层层解喻,有的是两两相对,更多的是引入新鲜别致的喻体,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正> 人们对于传统的修辞格——比喻的论述已较详尽,但不论是修辞学专著还是教材,所收例句绝大多数限于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为“物”和“物”或“人”和“物”,较少涉及“人”和“人”。因而在比喻辞格的论述中,“人”和“人”构成的比喻几乎成了空白。这里我就“以人设喻”的问题作些考察。请先看三个例句:①知识是浩瀚的海洋。②少年是祖国的花朵。③教师是人民的园丁。这三例各自的本、喻体都是本质上极其不相同的两个事物,从大体归类来看,①属于以物喻  相似文献   

19.
南宋魏醇甫《诗人玉屑》说:“东坡《海棠》诗,辞格超逸,不复蹈袭前人。”此诗共四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据《明皇杂录》称:“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未醒。高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此诗借用唐明皇在这里形容杨贵妃睡态朦胧的话,来比喻迷茫月光下柔媚合闭的海棠花,确实别具一格。诗的头两句,描述海棠在微风轻拂中容光焕发;可是,在花香飘忽的夜雾里,月亮已经转过回廊,夜色已深了。故末两句说,只怕花儿要  相似文献   

20.
论苏轼散文中的比喻徐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通常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更被奉为“天才的标识”。苏轼,这位明敏而不外饰的天才,由于其好用并且善用比喻,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