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人类自我认识是随着人类理性的成熟而不断深化的。理性在人类自我认识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多重哲学内涵并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古希腊传统理性精神的形成深深影响了西方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由古希腊传统理性精神衍生出来的宗教理性、启蒙理性、技术理性和绝对精神,反映了西方从古典到近代人类自我认识演进的基本路向和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自我认识的不同特点。传统理性精神的充分发展为人类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人类自身以及弘扬人的主体性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表现出传统理性特有的局限。从多层面、多角度对传统理性的批判和超越构成现代文化精神的主流,反映了人类自我认识已发展到新高度,具有了新特点,同时许多思潮又陷入另一种片面性。面对世纪之交,总结西方人类自我认识的艰难历程,以总体性的人为核心,扬弃各种片面性,形成健全理性,并实现健全理性与人学研究的统一,这是当代人类自我认识向纵深发展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蔡俊生本文认为,人类思维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传统逻辑规则标明的有语言的“类思维”,幻想思维形式,科学理性的思维形式。人类思维的上限是语言的发生。幻想思维形式发端于旧石器技术,成熟于图腾的出现,它是人和人类社会形成...  相似文献   

3.
以理性指导行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无论从人类社会发展、还是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看,都是如此。以理性为指导,超越人的本能行为,走向社会规范。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是社会属性,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理性为指导,超越人的情绪心态,引向明智轨道。人是具有感情与情绪的动物,但又不能以情绪支配自已行为;我们要超越民族主义的情绪,引向理性爱国。以理性为指导,超越当下时空,指向未来前景。人与动物不同,人具有理性思维,是符号的动物,能在未来可能的时空中进行思考与劳作。以理性为指导,超越功利主义,向往与追求无限与精神境界,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根基在于主客二分对象性思维方式。这有其独到的深刻性。但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主客二分之对象性思维方式肇始于、奠基于及内蕴着人类理性,它是理性的产物,体现着理性的本质力量,同时又蕴藏着与理性叛逆的因素。技术使得人类理性得以生发,但是又反过来为理性所深刻的影响着,时时处处体现着人类理性之光。现代技术对物和人的统治的思想根源是主客二分之对象性思维方式走向绝对化和非理性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认识论的发展,总的说来呈现出三大趋向,其一是主体化趋向,其二是多元化趋向,其三是非理性化趋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后一种趋向。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以后,西方哲学似乎都在致力于探索人类认识的理性原则,唯理论哲学更是这种理性原则探索的急先锋和直接崇拜者。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可以说已建立了人类认识的理性主义大厦。现代认识论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哲学分野,也可划分为科学主义认识论和人本主义认识论。科学主义认识论继承了近代理性主义的传统,着重对认识进行逻辑、语言的分…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界,理性似乎已是一个用滥了的概念,梁漱溟将儒家学说的“仁”界定为理性,有人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也称为“理性的觉醒”。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对其内涵、外延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所说的理性,既非指传统意义上控制人的行为的理智力量,也不是单纯的科学理性,而取启蒙主义跨文化语境中的理性之意。不过也不能把理性理解为先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或者是存在着等待人们去发现的精神宝库。它既包含了人们认识社会、自然及人类本身的能力,又是指引导人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及确定真理的具…  相似文献   

7.
理性主义发展观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蒙昧走向文明、从野蛮走向理性,这是人类的进步,是社会的发展。理性地筹划自己的生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但是,如果把理性作为人类活动的唯一根据,把理性工具化,那么理性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在不同程度上正是从这一侧面来理解、规定和运用理性。一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地颂扬理性和崇拜理性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把“理性”作为裁决一切的唯一权威。他们崇拜理性,以理性取代“神性”。理性主义思维方法成为主宰学术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一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几年学术界关于人的本质研究成果的考证分析,毋庸讳言,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理性的研究。在考察历代贤哲对理性探讨的基础上,从理性自身、理性对人的功能、理性与实践的关系、理性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在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作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理性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指出了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理性力量的结果,并用人类“两次提升”原理说明之。因此,笔者的结论是,研讨人的本质不能忽视对人的理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可能性,也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重思什么是物,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传统的现象学视域下,物是被人类知识点亮的,整个世界环绕着人类理性而存在;而新唯物主义则在新的技术时代,对物的问题做了新的现象学思考。生机唯物主义者将人与万物统归于生命的触动,以打破旧有的物质被动性;思辨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完全可以思考新的世界样态和生存形式,且人类可以拥有超凡的理性能力去面对任何巨变;而物导向本体论则认为,人应该泯灭于万物之中,让万物以人类完全陌异的方式存在,人只是一个陌生的倾听者和旁观者。几种新唯物主义意图从各自的角度建立起新的现象学,而这正是当今数字时代新的思想起点。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人类理性的光辉在实践力量的基础上确立了商品经济的统治权威,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身依赖、权力依附关系,克服了人的自然关系的局限性,但无情的现实又置人类于物的抽象统治中:人的自然特性、个性差异、兴趣爱好都被淹没在冷漠的商品世界的普遍联系之中,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都变成可替代、能度量的商品货币的对等物,人成了物质世界不断创造、不断消费的工具和手段,人在创造自我、满足自我丰富性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人类在利用商品、经济克服了人类自然关系局限性的同时,却又深陷于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增福 《东岳论丛》2019,40(1):29-37
科学主义的自然观将自发性观念从自然中剥离出去,科学对自然的过度祛魅又使其成为一种缺乏意义、价值与规范的领域,由此我们失去了理性思维与独立实在之间的某种联系,理性与自然的关系也无法得到有效证明。麦克道尔继承并创新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等人关于第二自然的思想,将第二自然理解为人们在语言文化共同体的生活实践中通过适当的训练和教化而习得的理性-概念能力,即对理由和意义作出回应的能力。他一方面坚持理由空间的自律性与独特性,另一方面又主张概念能力的自然性与客观性,以此走出彻底的自然主义与膨胀的柏拉图主义在理性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摆荡,消解思想与世界、理性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化的鸿沟,既合理地维护了自然的统一性,使自然能够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一种理性的制约作用,又科学解释了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而没有威胁到人类与动物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产是人类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和对于这些认识的具体运用,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正是由于人类具有从事精神生产的独特能力,才使得人类超出其它动物而形成能够主宰其它动物和整个地球的人类社会。“跟没有理性的生物不一样,人类积累两种经验──生物的和理性的,这种复合的经验被保存下来,然而又借助两种不同层次的系统代代相传。一种是遗传传递系统,另一种是把外化了的知识客观化并保存下来的系统。我们将把客观化的知识实体称为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积累便造成了一种最重要的推进器,在它的推动下出现了文化进化,即人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3.
高懿德 《齐鲁学刊》2003,4(1):64-68
理性由于其有限性 ,造成了人类行动的复合性特点。在任何行动中起作用的所有因素 ,既有“理性所及因素”又有“理性未及因素” ,人类行动均是这两类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两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便造成了人类行动既带有理性所及的特点又带有理性未及的特点 ,这种特点决定了人类行动是理性所及行动与理性未及行动的复合统一 ,即是一种复合行动。这种行动理论可称之为复合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一)学术界经年累月地努力于耦合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但孕育了这一隔阂的强大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似乎常常使这类努力显得力不从心。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逻各斯中心主义”,预先设定世界具有一个内在的合理结构,即这是一个“物我两执”的世界,世界的扩展是“我”征服“物”的理性化过程。如果说这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至启蒙运动时期,人对自然的征服就演变为人对人的征服。鼓起勇气的人们高扬理性主义的旗帜,宣称人类有理性设计身处的社会,理性让个人充满激情地拓延着人类社会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可以被看作是具有…  相似文献   

15.
语感是语言习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它在人类的语言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感能力与人的交际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而实际能力又是语言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感训练是语言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试图界定语感的定义,分析语感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强调语感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理性视域中,道德自由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人是理性的;二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符合理性的普遍特征。其中第一个条件属于道德上的预设,即在道德中我们必须预设人是理性的;第二个条件要求道德原则和规范以人为目的,并且必须是可普遍化的。只要道德原则和规范符合理性的普遍特征,那么它就是人类理性自我立法的结果,因此只要人承认自己是理性的,那么在这个前提下他的道德自由自然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7.
杨林 《中州学刊》2001,(4):127-129
超验世界的美并不是一个远离人类理解力的空洞的能指,它将可理解的意义雾化在语言的极限之外,却又时时牵连于可理解的意义世界之中,美的超验精神不仅从人类理性世界和开放性语言中取得了某种合法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信念的全面渗透,人类精神生活也将富有更浓郁的形而上的至美至幻的色彩,由科技的微观化所强化的美的可理解性,将有可能使现代人从本体论上重新认同和接受美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价值理性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所范导的价值活动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但是正当人们陶醉于他们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时,却突然发现自己深深陷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这些困境与危机暴露出理性的局限,迫使人类对自己活动的反主体性效应进行理性的反思,反思指导自己活动的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规范与重建理性。价值理性正是由此而成为价值哲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通过溯源理性一般及其演化,从价值与理性的内在结合上试探价值理性的本质、结构与功能。一、理性一般及其演化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就它的运行是主体的思维…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具有最高智慧的理性动物——人所特有的工具.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达,是同语言的发明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只有借助于语言,人类才能超越经验,形成抽象概念,展开复杂的判断和推理,日益深入地认识世界;只有借助于语言,人们才能获得经验之外的信息,分享他人的经验和体会,交流思想和情感,世世代代地流传知识和技能.语言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并且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史表明,语言的发展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背景和语言自身两个平面探讨了词的非理性意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非理性色彩的存在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以及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复杂感受在语言中的投影。它的存在,填补了词的理性意义的表义空缺,大大增强了词义的表现力。这些事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非理性色彩是词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寻求走出词义表达困境的可能途径。术语解释: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内容;非理性色彩──理性意义的携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