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跨文化交流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规律本身的制约,即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的同时也具有排他性.人类交流的过程可以看作交流双方展现自我的过程,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交流活动中的自我可能呈现不同的形态.从自我文化中的价值观、面子观和人际关系出发对跨文化交流进行探讨,有利于更清晰地了解英汉自我文化的特征与差异,求同存异,缩小心理及交际距离,跨越文化障碍,使话语交际双方得以更好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心理交际感知过程是信息交流者从各自不同的认知感知视角,将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网状心理空间体系内对元概念的认知映射。心理空间网络结构上的差异,是造成心理映射感知误读的主要原因。依据跨文化交际心理空间映射理论,培养元概念交际意识,超越异域文化认知模式和心理文化定式屏障,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与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文化交际差异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价值观.本文分析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表现及其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差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高度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心理差异与渊源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接触、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文化撞击也时有发生。在英汉文化中数字习语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和传统特色。要正确地应用数字习语,对构成该习语的数词的文化内涵、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心理差异及其渊源的研究是必要的。文章最后概括总结出这一类习语翻译的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隐性文化阻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隐性文化中价值观和信仰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剖析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隐性文化阻碍。其目的是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便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文化因素与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从三个不同的社会心理层面对比并阐释英汉语中由文化因素导致的称谓语语用差异,分析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语翻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语境文化的类型差异与跨文化传播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选择与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交流媒介编码失误和交流媒介译码误读问题,这严重制约跨文化的有效传播。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历史嬗变及造成跨文化传播冲突的主要原因——高度语境文化和低度语境文化的差异,区分高低语境文化,进而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进入诉求对象的文化角色,考虑他们接受信息的感知方式和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使本国文化融合到他国文化中去,对他国文化产生吸引力,使跨文化在传播中多几分理解,化解差异、误解和冲突。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跨文化交流的文学翻译研究主要是认清并逾越因差异而产生的交互文化理解与交流的鸿沟.从文化系统的五个层面审视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的文化误译现象,认为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和典章制度文化都是产生误译的重要"滞阻点",在突显主体文化的前提下,对地域文化、方言土语、民风民俗等文化的缺省,可根据读者的接受心理作适当的归化转译,但涉及典章制度和影响主题思想的文化,则必须作异化处理.  相似文献   

9.
神话和传说是虚构的,但其并非虚妄。从不同文化的神话和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差异。 而现代人不仅要求获得产品的物质效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本文通过对比在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圣经故事、希腊神话 传说和中国神话传说,分析其在叙事结构、主题侧重、人物塑造和与外来神话融合程度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文化心理差异,并将之与 跨文化营销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探寻出对商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指导策略,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加深的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异域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不同民族间在文化历史、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方面的差异,构成了语义理解中的障碍。只有克服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才能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差异及其对应规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解决和避免文化冲突与障碍,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技能,对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体表现的对比分析,整合出交际原则与模式、交际时间取向、具体交际形式3个方面的差异特征。认为应站在对文化差异宽容和认同的立场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吸纳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从而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差异往往容易引起冲突,从而造成员工心理契约的差异。对中美两国员工心理契约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跨文化组织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有效规范员工行为,降低契约成本,提升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这种跨文化比较包括契约内容、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以及违背成本等。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应盲目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而是要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建立以情感为纽带、以沟通为关键、以发展为保障的心理契约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在汉语和意大利语中都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涉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从汉语和意大利语的农谚出发,探讨其中的节日文化、节气文化以及意大利特有的反映农奴和农场主阶级关系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教历文化。对两国农谚的比较分析是研究中意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又一途径,有利于促进中意跨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研究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从而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是有关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主要的研究模式。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比较;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本土心理学研究本土背景中与文化相关的和从文化派生出来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最终,通过一种深层结构理论,即一种普适性理论将会把它们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流已成为全球化时代越来越普遍的活动。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之故,学界和民间对跨文化交流都还缺少足够的经验,对文化间交流的后果忧心忡忡,出于传统文化会由于文化间的交流而受到侵蚀的担忧,生发出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其实,这样的担忧并无必要,因为文化交流的趋势既无法回避,也不能改变。理性的、建设性的办法是建立和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不以是否"中国的"为评价、取舍的标准,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间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搭配关系与选择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搭配关系指一个单位和同一序列中的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在现场的所有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语言使用中,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使用,要受到语法规则、词汇的语义特征和文化因素三个方面的限制.同一客观存在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出现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因为语言搭配形式一方面受到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模式等.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在掌握语言内部规律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委婉语是人类相互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共知和认可,对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正常交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汉英语言实例的分析,探讨汉英委婉语交际效用的相似性,如避讳或避俗效用、出于礼貌效用、模糊掩饰效用等;分析委婉语在不同文化中体现的不同特色,如文化习俗差异、语言内涵不同、表达方式差异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心理距离理论入手,探讨英汉远近指示词“这/那(this/that)”移情指示差异,并探究其文化根源,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一定时期的文化主潮流向是由强势文化地区流向弱势文化地区。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潮流向是从西方流向中国。但是,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单向流动,在西学东渐大潮下,中国文化也向西方逆向传播。同时,在对待西学和对待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上,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各种文化区域。文化区域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排斥、对抗、交流、合作、融合五种类型或过程。跨文化产业是现阶段文化区域之间关系的突出表现。跨文化产业能够产生的巨大效益及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为其有充分准备。跨文化产业准备将会导致专业外语教育学科架构的扩展及教育方向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