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从"倚声"论唐宋词体之形成与初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不同于诗,属"倚声"而作、合乐而歌的韵文体格.词所倚之声,最初是唐俗乐歌曲,其文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曲体结构约束.唐五代文人制词注重"倚声"谐唱,然依创作惯性引近体诗律为句,为词体"律化"发轫.北宋以来,文人词创作在"倚声"与"依律"之间各有取舍."倚声"家沿续唐五代制词谐唱之传统,又复增衍"慢"体与前代令曲并称;"依律"者"以诗为词",导致"词"与"俗乐"分离,重拾"正声"以配"雅词".  相似文献   

2.
"男子作闺音"是宋词中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两宋众多词人中,程垓乃男子作闺音之典型,他的词集名《书舟词》,其中闺情词有20多首。程垓以女子口吻为代言体作闺情词,用曲折婉转的方式反映自己与故乡以及与意中人的双重别离,间接自我抒情,题情合体。然而他在闺情词创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男性主体意识,以男性化视角来想象伊人,这使得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略显人情不足。  相似文献   

3.
南宋理学大师魏了翁的寿词创作数量堪称历代词人寿词之最.对此,前人颇为不解.本文通过对魏了翁生平的简要梳理及其寿词创作的分类研究,认为其寿词创作与其"和而不流"的君子风范、孝悌仁爱的理学精神、积极有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既是魏了翁坚持守望儒家传统"以和为贵"的社会风尚的艺术再现,又是南宋文人士大夫世俗生活的形象反映.  相似文献   

4.
"崇真重实"是陈维崧词作的一个突出特色,但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认为"崇真重实"是迦陵词感人至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陈维崧之所以能够超越长期以来文人视词为"聊佐清欢"之娱乐工具的传统偏见,与其自身性格、晚明世风及其词学观都有直接关系。迦陵词"崇真重实"的特点还对其创作形式及阳羡词派后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初唐至中唐,是早期文人词创作的阶段。与之相应,词体兴起于初盛唐,中晚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成熟。从词的产生、发展过程看,民间创作固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但早期文人的创作对于这一新兴诗体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也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在词学界,早期文人词的贡献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未得到适当的关注,早期文人词研究近乎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最初朝廷不重视、社会观念轻视、唐诗宋词成就卓著、诗词分界不明、敦煌曲子词被发现等五个方面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词体发生问题研究的深入,民间词在文人词兴起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然观今日词学界对文人词体兴起原因的探讨,一方面,虽承认民间词对文人歌词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词是如何影响文人层,以及文人如何吸收民间新的歌辞样式进行歌词创作的,有关论述却显得苍白。本文通过对词调本事及运用情况的考察,说明民间词向文人层扩散,从而促进文人词体兴起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同时代文人中创作咏物词最多的一人。他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第一个在咏物词中抒写政治、身世和性格,开拓了词的意境.为后世提供了咏物词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文人谣是指文人创作而又自称为"谣"的诗歌。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盛唐李白的《箜篌谣》和《庐山谣》,开创了中、晚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谣主题和风格,这两类文人谣分别对宋元以后的诗和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唐以后,除了民间广为流行的长短句外,还出现了文人亲自创作的长短句。文人的长短句到底起源于哪里?假定文人的词是受民间词的影响而产生的,那么什么原因使文人对长短句保持持续不变的关心,并给予了词的地位?民间词的内容和风格是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到文人那里?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间词文人化过程中文人词的形成原因,同时可以对定论词的性质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温庭筠既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位专力作词的词人,在其创作则明显表现出"诗词一体化",即其诗、词多仿效"齐梁体"。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题材、意象和风格诸方面。题材上,闺阁、宴游为其诗、词之共有;意象上,无论诗、词,都有着比较固定的意象群,所选取的意象也多富艳精工;在风格上,则密丽浓艳为其诗、词之总貌。由温庭筠创作的"诗词一体化",正可见出文人开始尝试创作曲子词对以后词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分析,北宋俗词的创作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有意倡导以及宋代歌舞享乐之风的兴盛而随之繁荣。当时词的演唱环境有四类:朝廷官署集会、私家宴会、妓馆酒楼茶肆和瓦市。由于新兴市民阶层的喜爱,在后两种场合中,俗词大量流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被雅词统治的前两种场合。俗词的创作者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民间艺人,他们或自制或改编前代文人作品,形成了民间俗词。其二为中下层文人,受前者风气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涉足俗词创作,是以形成了文人俗词。  相似文献   

12.
文人词诞生于文化娱乐畸形繁荣的环境中,词文本以描摹女色、刻画闺闱之事,感发艳情为主,可以说从晚唐到苏轼以前,女性在词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正统文学观却拒绝词这一新型文学样态,论词者称词也必以贬斥为主,词为"艳科"、"作词为末技"、词为"小道"是唐宋文人达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基于趋于一致的深层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而其支点则在于女性在私有制中的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13.
北宋歌舞形式"传踏"源于宫廷或民间艺人演出开始时表演的致语,"传"即传颂之意;"踏"即踏歌亦即歌舞相兼之意.后来文人宴集省略了致语,只创作一诗一词迎互循环的形式,故又称"转踏".当转踏只歌不舞时,转踏又称"转达".当传踏的勾队词和放队词演进为引子和尾声时,更称"缠达".最后简要勾勒了从传踏-鼓子词-唱赚-诸宫调-戏曲的演进之轨迹.  相似文献   

14.
历代以来,学人从情的角度、从词的特性角度所揭示的少游"以心为词"、"雅淡趣幽"等也的确抓住了其为词的要害,但有失笼统.自明代张南湖以来,关于少游词的评品又陷入了豪放、婉约之争的窠臼.历代关于少游批评的根本失误在于没有特别顾及元祐那个极具文化意蕴的时代大背景.从文人词视角论证,少游的魅力在于和柳永相比,他能直达情感、生命的极处,他也因此成为元祐文士代表之一;和苏轼相比,他又能将文人趣味落实到人情的日常,实现元祐文士高雅情致与平常日用在词中的完美结合.他的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是文人词的代表,这是他的词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唐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诗人的气质、风度、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其创作中也不可避名地染指新兴的世俗文化,其中包括民间的歌词、讲唱等.纵情声色既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余事为词的诗人遂一改传统的雅正做派,逐渐向后来放浪形骸的词人作风接近,这些诗人又成了最早的文人词的作者,"旗亭画壁"的雅事逐渐让位于酣舞醉歌的俗韵.中唐社会环境与作者的变化暗示出诗词之际变易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北宋词的发展历程,就是词境不断拓展、词格提升的历程,而以张先、柳永和苏轼为其关键人物.张先自标题序,用词抒写文人日常生活.柳词以平民阶层、下层失意文人作为抒情男主人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苏轼"以诗为词",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开创超旷词风,是词疆最有力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李白、苏轼与唐宋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诗学的解构与颠覆——对温庭筠词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界对温庭筠词的评价,无论是说它浓艳香软,缺乏深情,还是说它深美闳约,都是从传统诗学的意义上来评价的.在晚唐社会结构变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的词创作解构了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它解构了诗言志的传统,词人不再带着极为浓烈的主观感情去创作,只是为了配合宴席歌舞中的即兴演唱,于是,作者的主观情感隐退了,客观景物的装饰就成了烘托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最佳手段,装饰性也就成了温词的重要特点.温词还解构了诗忧患的传统,词人以一种特有的"热感"投入了词的创作,传统的忧患代言人的地位在温词中隐退了.充斥于他词中的是客观物象的叠加和组合,以此形成一种客观的观照,形成一种不带作者情感色彩的语言形态.对传统的解构使得温庭筠在创作中尤为关注词的形式,这种对形式的充分关注对于词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是明末清初比较著名的女性诗群,她们除了在家族内部进行唱和之外,还与家族外部的女性文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交性社团.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她们的作品得以生存、彰显并流传,男性文人和以男性为主导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期虽为"盛世",但带给大多数普通文人的却是穷困和痛苦,而与广大士人同处于生存困境之中,这是吴敬梓、夏敬渠、李百川等文人作家创作长篇小说相同的原因之一,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认识清代中期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集中出现的这一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