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引茶制度初论——明代茶法研究之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资五谷以为食,所以下食者盐,而消食者茶也”。茶是我国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随着茶业的发展和饮茶风尚的普及,中唐以降,茶叶被纳入了封建国家禁榷专卖的轨道,茶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经过宋元的发展,至明代渐臻完备,“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明茶法有三:曰官茶、商茶、贡茶。仅就商茶之法(商专卖体制下的茶叶流通政策)而言,则又包括引茶和开中两种制度,而以引法为基本特征。关于开中茶法,笔者已有专论,这里仅就引茶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贸易交往中,茶马互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商人视为利薮,竞相趋之。封建政府出于政治羁糜、稳固边防和搜括财税诸方面的意图,也极力垄断茶利,推行禁榷专卖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排斥,压制商人资本势力,至明代而登峰造极。朱元璋曾直言不讳地说:“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则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其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为专利,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我国榷茶,本资易马,以备国用。”明代“产茶之地,江南最多,皆无榷法,独于川陕,禁法  相似文献   

3.
唐代禁榷制度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后期的禁榷制度包括榷盐、榷酒、榷茶和榷铁制度 ,均是官营国有的垄断性工商业经营 ,以国家财政作为出台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唐代禁榷制度突出反映了封建帝制政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干预和操控 ,既促成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结构的前后变化 ,也极大地摧残扼杀了民间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难以生长壮大。  相似文献   

4.
论明清时期的茶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茶叶政策的特点是既有唐宋以来茶政的传承性,又有其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后出现的变异性。导致明清时期茶叶政策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当政府控制力减弱、茶禁松弛而无法维持掠夺性的茶马贸易时,封建政府便只好借助商人的力量运茶输边,如此更加削弱了官府对茶叶的垄断,茶商势力乘机而起。而明清茶叶课税的递减,也反映了这种因社会经济发展而导致的官府垄断削弱、自由贸易兴盛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元朝茶户酒醋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茶户酒醋户研究高树林元朝茶户、酒户、醋户与盐户一样,皆为诸包户计的一种,都是研究元朝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由于盐、茶、酒、醋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都是元朝的禁榷物品,讨论其有关问题,应该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但因盐户的份量很重,内容也多,限于文...  相似文献   

6.
朱舸 《理论界》2012,(10):102-104
宋以前禁榷经营管理集中于中央,其程度与中央获得禁榷利润多寡成正比。宋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的介入,禁榷国营松弛、管理权逐渐下放,而利润却进一步向中央集中,以至禁榷之利作为货币收入超过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支柱。这一现象值得今世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唐代榷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榷茶析论孙洪升茶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唐代茶业的发展和兴盛,茶叶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这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唐政府为了控制茶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茶叶的生产、流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产茶额”和“买茶额”中所记载的数字 ,是我们了解宋代茶叶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材料。然而 ,“买茶额”和“产茶额”究竟代表什么含义 ?如果我们从字面来理解 ,显然会产生很多的误会 ,而以此为根据对宋代的茶叶经济作出的推断也就不准确。本文从对宋代榷茶制度及其运作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北宋时期的“买茶额”和南宋的“产茶额”的含义作出解释。认为 ,所谓“买茶额”是指国家的榷茶机构买纳产茶州县政府收购上来的部分好茶 ,以供大茶商长途贩运到北方地区进行销售的茶叶数额 ,而所谓“产茶额”是指产茶州县“批发”和“住卖”的茶叶数 ,也就是官府控制下茶叶在全国的销售总额。  相似文献   

9.
历代茶法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巴蜀时期四川已有种茶、饮茶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东南地区已普遍种茶,饮茶活动业已广布大江南北。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茶叶只是作为土贡贡献朝廷,不征收茶税。直到唐代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和广大民众饮茶风气形成以后,封建国家才开始税茶、榷茶,逐渐建立起完密的茶法制度。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 ,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茶区体系 ;不少原来不产茶的地区开始栽种茶树 ,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茶产兴盛 ,名品繁多 ;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 ,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茶类得到空前发展 ,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花茶都始兴或进一步发展 ,从而开创了我国传统茶业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榷场虽然明确出现于宋辽金时期,但其历史可追溯到互市,二者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榷场是互市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形态。宋初与南唐之间设立的榷署(或榷务)则是它的直接源头。榷场名称虽然在唐代已经出现,但当时为征榷专卖机构,但这种禁榷制度为榷场所沿袭,为传统互市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也是榷场不同于一般互市之处。宋代史籍中的榷易使并非榷场使,从现有记载来看,宋、辽两代均无榷场使。金代虽然出现了榷场使,但从时间上看,金代的榷场使可能来源于西夏,而不是相反。西夏之榷场使很可能远承于唐代。  相似文献   

12.
榷场是历史发展到辽金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是禁榷和互市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历史产物。辽朝建国之前就设立了羊城榷场。在此之后,由于契丹辽朝对外交换的不断增加,于是分别设置了对北宋、高丽、女真、西夏、鞑靼诸部以及西域诸国的榷场。随着辽与诸国或诸部关系的变化,榷场也时闭时开,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辽代设立榷场不仅会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榷场所在地的军事地位和交通情况,也是其重要的考量对象,因而一般都会选址于军事重镇或交通便利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元代自然灾害频年发生,导致粮食供应紧张,而酿酒耗粮巨大,因此政府屡次下令实施酒禁.前后达七十余次,为历朝之最.元代酒禁政策的内容既包括禁酿、禁饮、禁市等取缔社会酒类消费行动,也包括国家实施榷酒政策以垄断酒业经营,禁止民间私酿、私酤.酒禁政策呈现出救荒性、区域性、时段性、特权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酒禁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粮食危机,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统治秩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便,影响到政府的赋税收入,制约了元代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屡禁屡弛.禁弛的反反复复,实质上反映的是政府对国计民生的利弊权衡,是牵涉国家根本利益的博弈之举.  相似文献   

14.
明代初期以树立朝廷纲纪、防止官员腐化为根本目的,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士大夫阶层的"戏禁"政策,其经历了从明前期厉行规约到明中后期渐行废弛的发展过程。明初朝廷在树立"礼乐治国"的形象以拉拢士人、实现吏治清明、倡导节俭风尚等方面的需要,是这些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戏禁"令本身没有全面禁绝士大夫的戏剧活动,也没有对戏剧在文坛业已取得的地位形成根本性冲击。宫廷演剧风尚对士大夫的影响,以及皇帝个人对戏剧的爱好,都推动了"戏禁"政策最终走向废弛。"戏禁"政策显著地影响了明代士大夫阶层的戏剧活动,戏剧教化论观念成为明代文人戏剧理论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5.
江淮运盐河始建于汉代,唐代以后,江淮运盐河一头联系盐场,一头联系运河,在运盐和漕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依监察区建行盐区,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等长江流域的漕船载淮盐以归创造了条件.刘晏榷盐,扩大了淮盐行销的范围.设巡院缉私盐虽涉及不同区域,但以缉查淮盐为主.宋代,淮盐的行销区与唐代大体一致,兴修运河与兴修运盐河拧结在一起,重建了淮盐销往长江流域的通道.元代将江淮运盐河纳入江淮运河之中,揭开了兴修江淮运河的新篇章.明代,盐税占到国家财赋收入的一半,淮盐税收占到全部盐税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以淮盐供朝廷祭祀为先导,出现了为百官、卫所等配给淮盐的情况.清代进行土地赋税制度改革后,盐税在国家财赋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淮盐依旧是重点征榷的对象.晚清创"盐厘"制度并重点征榷淮盐,盐税始占清王朝财赋收入的一半.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榷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作者从畜牧业、盐酒业、冶金业、商业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夏榷禁制的基本内容,指出西夏榷禁制是西夏国家政权与经济发展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认为榷禁制促进了西夏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制度化的发展,为西夏与宋辽金对峙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北宋政和茶法改革性质的认识,凸显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专卖研究的理论分歧,因而对其根究也是一次理论检讨。宋代社会语境选择禁榷与通商为政和茶法改革定性,但由于概念矛盾,使其对性质的认识游移于二者之间。现代的间接专卖理论局限于对政府借助商人实现专卖的强调,而面对政和茶法改革中经营性和寓税于价特征的消失,间接专卖理论已经没有超越自我的定性空间;商专卖固然突破了间接专卖局限,但它忽视了国家在中国古代专卖中的主体地位。从国家主体角度来看,政和茶法改革的实质是专卖税的征收,是国家把专卖权让渡给商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文人群体戏曲接受流变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文人群体的戏曲接受随明代前期和中后期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势:明前期在官方禁戏政策的约束以及儒家道统、文统观念影响下,戏曲受到文人排斥,形成了文人与戏曲相疏离的态势;明代中后期戏曲活动日益繁盛,禁戏政策趋于废弛,社会文化环境较前期相对宽松,文人群体通过以"古乐"为戏曲音律源头、以<诗经>为戏曲文学源头的理论建构,使戏曲以儒家诗文传统之支脉的形式进入"正统"文学的范畴,从而完成了对戏曲的接纳.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期以后禁毁戏剧愈演愈烈,加之时事政治斗争的复杂,文人士大夫因戏剧肇祸的事件频频发生,而不少文人又挥戈而起,对"戏剧戕人之恶"口诛笔伐,并通过官箴俗训、功过格等言论和行动参与禁戏,这种文人作剧被禁与文人禁戒戏剧的悖论循环.反映着明初以来官方禁撰禁演禁观赏的戏剧文化管理政策,已形成了惯性延续的舆论禁忌和强势社会控制,造成了明代戏剧生态环境的芜杂和恶化.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古代实施禁榷制度的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禁榷制度作为国家垄断经营制度 ,是国家凭借其行政特权将一些重要的商品的生产经营权利收归政府 ,从而获得其正常经营利润和垄断收益的经济行为。实施禁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