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曼·赫·艾布拉姆斯对反讽的定义和德·柯·缪克的反讽学的理论,结合叙事学的阅读方法,重新观照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解读出小说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其反讽结构:即通过塑造一个幼稚而自负的女主人公并使她成为一系列反讽的对象(因其自以为是的臆测一次次在现实中遭受挫败),而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并最终获得幸福的女性的故事。同时指出,结构反讽的运用也使读者成为反讽主体而能够积极参与小说的反讽——亦即它的艺术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透过考察周代东封的历史背景来训释《诗·小雅·大东》的疑难词句,可知"小东"与"大东"分别指周的"东国"与"北国"。"舟人"指"貉国"之人,"私人"则指燕国之人。此诗作于厉王之世,王室贪暴引起了周东封诸国的愤怒,对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直接涉及到对厉王失国史迹的研究。《诗·小雅·大东》绎释则从文本研究的角度逐字逐句贯通与深化了对此诗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3.
“异化”——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指出“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和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同时对比描述中国译者中存在的异化翻译主张,从而揭示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于中国译界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曼的《魔山》既继承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传统 ,又以对话性叙述超越于这种传统之上。小说通过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 ,把《魔山》建构成一个开放性的对话性叙述文本 ,反映了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精神世界的全貌 ,并在此基础上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趋向、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文学早期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其主人公的名字瑞普在美国家喻户晓。本文从作家创造性地移植欧洲民间传说、成功的人物塑造以及浪漫的艺术手法三方面叙述了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这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开一代创作先河的小说家,为后人留下了20多篇不朽佳作.其中,令人惊讶的是:在他全部作品中,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始终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并一直被中外学者公推为其代表作.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美国文坛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克·吐温为什么选择了儿童的角色,而又把他们塑造很空前成功?纵观文学界对马克·吐温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论述,似乎都不能够圆满地答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吐温笔下 ,“汤姆”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小男孩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个类型 ,抽象为某一类典型 ,因此很难为“汤姆·索耶”这一形象下定义。这样 ,“汤姆·索耶”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更接近了真实。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马了·路德·金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译文的审美方面的问题,分析了审美过程中原文、译文、原文作者、译文作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内容与形式、修辞和意境、结构和音律三个组合层面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本文通过《郭店楚墓竹简·纟甾衣》和《礼记·纟甾衣》的比较 ,讨论了西汉初年经籍的古文写本问题 ,竹简本 (古文本 )与礼记本 (今文本 )的关系 ,并从“今古文”角度对竹简本的若干文字进行了校读与疏证 ,从而对先秦到汉代经籍文本的演变和儒家思想的承传 ,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作家超人思想的显现 ,也是作家的”自画像” ,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超人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道德上高尚与卑劣的取舍和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保罗·德曼在对欧陆哲学家、符号学家、语言学家、修辞学家关于语言的思考以及诸多观点的碰撞中形成了修辞认识论的观点。本文的目的就是厘清德曼如何从修辞与认识的关系入手来探讨修辞的认识功能,阐释并评价其隐喻认识论的内容和意义,认为德曼的洞识在于通过隐喻的替代性揭示了人类认识中的隐喻特质,强调了修辞的认识论维度,并以其断裂和差异性的语言本质解构了文本的确定意义;然而这一洞识是以牺牲隐喻的其他特质为代价的,这也是德曼的盲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对话”是巴赫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他的认识论、存在论和价值论等多方面的重要思想。然而,美国著名解构主义思想家保罗·德曼却以语言的修辞性为基本立场,把对话看作是解构巴赫金思想体系的重要的“墙角石”:第一,对话作为理论术语和巴赫金现实生活的潜意识对应,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其理论体系向艺术创作的辐射力度,造成阅读过程中的盲视;第二,对话作为文艺研究方法,忽视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否认文本语言的转义性,造成了阅读过程中诗学话语和阐释话语两种阅读模式之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耶鲁学派代表人物保罗·德·曼,把一切现象都当作文本来阅读,他认为人类政治命运与语言一样具有相同的结构,语言指定意识形态的模式,只要有语言就有意识形态。德·曼的意识形态观与马克思和阿尔都塞的观点有所区别,他为人们认清意识形态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生命发展与艺术建构的关系是紧密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战斗,愁恨和苦难都是 难以避免的,但由此可以喷发出炽烈的感情岩浆,熔铸而成艺术之最高境界。艺术史研究表明, 在很多情况下,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与其艺术成就之间呈现着一种反比效应:成功与现实的沦落 贬值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第一届变音符号学研讨会在康奈尔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文本,前文本及语境”。保罗·德·曼在此会议上讲演了符号学与修辞,其中提出很多有见解的思想,如在文学内部的法则和规律被严格遵循的前提下,我们现在可以自信地专注于外部问题研究,即文学的外部策略,并对此研究趋势作简要探讨;同时以美、法、英国文学个案为例讨论文学修辞与语言学的关系,提出语义符号学的修辞语法化观点。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译者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本杰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纯语言"观,"纯语言"观解构了翻译的"忠实"神话,重构了译者的地位。德曼和德里达对《译者的任务》作过不同的阐释,德曼的解释是:译者可以使原文"再生",译文的失败来自语言功能的失败;德里达揭示了译者是原文的"保护者"的观点。翻译是一个译者在不同时空下进行语言转换的行为,译者不是一个无助的完全被动的工具,译者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忠实",译者的使命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俄狄浦斯情结与保罗·莫菜尔人格变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人公保罗·莫莱尔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该情结对他人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曲折的恋爱经历。“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致使他在恋爱的旅途上历经坎坷。因此,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是保罗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借鉴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方式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可知《哈姆雷特》中已故国王和王子的真正复仇对象是王后而非"新王":老哈姆雷特死后洞悉天道报应,获知自己因王后为妇不贞而遭胞弟所害,要求王子杀死克劳狄以制止叔嫂乱伦,而将真正的复仇对象王后交由上帝审判,使其遍尝最残酷的神罚;同时,哈姆雷特谨遵父王吩咐,以言语讽刺的方式报复王后,使其遭受现世内心的折磨。由此,可廓清多年来学术界对"王子复仇"的一些歧见,从而准确诠释《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9.
学术大师梁启超不仅是中国20世纪初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融会中西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历史文化思想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开拓作用。他在其历史文化思想中最重视对情感和艺术情感的研究。所提出的情感乃是艺术将生命与宇宙众生并合为一的通关见解、屈原词赋作为其情感化身令他最终"为情而死"等论点,均富有独创性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20.
论苏曼殊对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情僧”苏曼殊是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翻译和再创作的小说《惨世界》在中国侠义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爱情小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成熟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他的身世、他的侠义小说、他的爱情小说、他与其他作家的交往 ,论述他与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之间的渊源及对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