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的一个范畴,《辞海》上的定义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对物质而言,意识是第二性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恩全集》第2卷第82页)……从生理方面说,人的意识是以具有第二信号系统为特征的,它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是指人们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美是客观的,美的规律寓于客体之中;美感是美的反映。客观地存在着丰富美,反映到人的感觉,才形成各种各样的美感。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就是凭藉自己的大脑,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并且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客观存在的美与认识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密切的。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意识是不能产生的。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的“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主观反映,即审美意  相似文献   

3.
<正> 零售商业企业在组织商品的购销经营和服务工作中必须重视研究消费者的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象。人们的心理活动是社会的产物,它表现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人们在购买商品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和规律表现出来的,它形成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现象。研究消费者心理就是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各种内外在因  相似文献   

4.
人的需要的社会制约性在讨论人的需要的结构时,谁也不会否认人的需要包括自然性的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由于人的自然性需要是被社会改造了的需要,是赋予了社会色彩、社会特点的需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人的需要都看成社会性需要。这样讲并不否认人有自然性需要。自然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性需要是从自然性需要发展而来的,是对自然性需要的质变,而自然性需要则是以被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性需要之中。具有鲜明社会性质的人的需要,在以下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协调发展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内涵,作为指向个体生命成长的心理教育,同样不能忽视与道德教育的互动与结合。心理健康离不开精神世界的提升,心理机能的发展难以脱离道德健康的引领。心理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应当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结合及人的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的融通。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协调发展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内涵,作为指向个体生命成长的心理教育,同样不能忽视与道德教育的互动与结合。心理健康离不开精神世界的提升,心理机能的发展难以脱离道德健康的引领。心理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应当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结合及人的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的融通。  相似文献   

7.
关于巴甫洛夫(И.П.Павлсв)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我们通常都注意到:第二信号系统是动物发展到人的阶段上神经活动机构所发生的一种特别的“附加物”,它是被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生理机能,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本质;而对于第一信号系统则多注意到它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现实的信号系统,也看到动物的第一信号系统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质的区别;却少有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相似文献   

8.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决定了人的行为要受思想即意识的支配。学习和运用意识的这一特点,对于我们在做人(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克服和避免简单化、片面性,提高科学化的程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心理学上讲,灵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们在创造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最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从生理学上讲,灵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外部刺激使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使大脑出现新的超乎寻常的兴奋,所以灵感也仍属于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主体性的二重性及其认识论价值杨仁忠所谓认识主体,就是指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体的人,社会性无疑是其根本特性.但人的社会性要以自然性为基础:人的社会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受自然属性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单就人...  相似文献   

11.
<正> 环境是人们生活周围存在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现象的总称。环境对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影响最大,人的心理又是对客观环境各种因素的能动反映。特别是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12.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心理状态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内在表现形式,是影响制约人的行为活动的心理机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趋向,努力把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变为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方法。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意识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当代大学生以敏感而积极的姿态接纳了这种新的社会意识,并以此来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其心理趋向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1.追求理想与“正视现实”心理并存,“正视现实”心…  相似文献   

14.
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单纯从人的自然性或人的社会性方面,不能全面揭示人的本质。要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基础,在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中研究人,由此出发,人是其生命活动和超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15.
再释贫困     
贫困是指人们因受主、客观条件制约而穷乏 ,生活境遇困难窘迫。贫困是历史性概念 ,只存在于一定历史时期 ;是社会性概念 ,从根本上讲表现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是动态性概念 ,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是综合性概念 ,内涵丰富复杂 ,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6.
声乐是以人的身体为乐器,通过自我调节身体器官而发声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这种神经活动受到心理活动的调控和制约,歌唱者心理状态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演唱的成功与失败。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培养稳定、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克服由于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的歌唱呼吸紧张、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走音离调等诸多弊病,逐渐走上成...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过程。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精神性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标志。从人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既赋予人从事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提升人的精神发展的水准,使人性在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体框架下,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更加完美的程度攀升,这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所在。以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综合作为哲学基础的高等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最终目的在于使人学会同自己的精神打交道,学会用多种方式去养成精神,去丰富精神,去拓展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现实表征心理表征语言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实表征、心理表征与语言表征是紧密联系的三个概念.现实表征不等同于客观世界,而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客观现实;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的联系是间接的,心理表征是联系现实表征和语言表征的中介;语言表征是心理表征的符号实现,但它还受特定语用和文化习惯的制约,所以同一心理表征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征.同时,这三个概念依次具有逻辑上的依存性心理表征以现实表征为基础,语言表征又以心理表征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命题今天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但人们理会到这一点却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并且沿着这一命题所作的种种探索还远远没有完结。人们在这个领域内认识的深化曾经历过不同的历史阶段。二、从猜测到确认古代生产力低下,观察方法落后,人们只能靠自我感觉,凭猜测来推断心理的器官是心或是脑。大概是由于情绪变化时心、肺等胸部器管活动比较明显的原因,那时候大多数人都以心脏为心理的器官。一些著名思想家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孟子、荀子等人都是“心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的创造性则是能动反映的集中表现。可见,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大脑是心理活动的高级中枢,也是创造活动的高级中枢,是统帅人体一切的司令部。鉴于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因此,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都与创造的生理机制有关。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掌管创造性思维的最高中枢是大脑额前叶。额叶运动系统能够把进入的信息进行综合,构成行为的复杂程序,并把完成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相对照,体现着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此外,诸如感官、激素、营养等也都是创造的生理因素。但是,在人脑中有效地发挥创造功能的具体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网状结构促进大脑激活,突触让头脑运转;胼胝体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