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间歌谣往往被认为具有表达民众诉求的社会功能,在复杂的诉求中,用歌谣唱出苦难往往是民众所采用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以巫溪民间歌谣——五句子歌为例,从苦难角度切入,分析解放前五句子歌中所蕴含的苦难之情,及其苦难背后深层社会原因,探讨民间歌谣在与民众情感互动中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合作运动,不仅是国民政府以平和、渐进的方式改善农民生活,实现民生主义的一个手段;同时又是以"以党治国"模式将其权力触角向基层社会生活渗透的努力,以使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乡村层面得以重建.但也正是合作运动与政治势力的合流,最终损伤了合作事业,实现的仅是官绅商的"合作",民众也只能是以被动、静态的方式来应对这项制度,造成合作事业"有头无干"的困境.南辕北辙的结果揭示出社会自治的事情,应交与民众自己以非政治性的手段主动去办理,而非政府行为所能奏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社会福音对中国基督教会影响很大,对全国基督教协进会、青年会系统的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显著.《田家半月报》总编辑张雪岩明确表达了教会要在现实社会建立天国的社会福音思想.他的社会福音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文字为宣传社会福音的手段;2.以乡村为推行社会福音的实践基地;3.以国家独立、民主自由为促进社会福音的当务之急.对张雪岩社会福音思想的剖析,对于中国基督教神学和基督教思想史研究,以及促进当前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君士坦丁是历史上第一位改变基督教命运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基督教的政策和措施 ,将基督教从一个屡次遭受罗马帝国政府镇压的宗教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的历史地位。史学界有一个较为盛行的观点 ,即基督教在罗马的胜利是基督教自身的胜利 ,是基督教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全面征服 ,这实际上根本否定了君士坦丁在基督教的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罗马帝国历代君王的全面围剿 ,面对罗马社会众多民众的歧视和误解 ,面对强大的罗马传统宗教势力的阻碍 ,如果没有铁碗人物君士坦丁的大力扶持 ,基督教的这次历史转折是难以发生的 ,至少不会发生在罗马帝国时代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冲击与渗透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价值与作用.王安忆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一直关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她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注入了基督教负罪感文化,把基督教中人类的原罪意识倾注到人物身上,对人性的痼疾进行深层挖掘,以期唤醒民众的负罪意识,来拯救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精神具有深刻的悲剧性。从基督教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看,早期基督教精神中罪与罚的观念、爱的精神表现出对苦难的深刻体认和超越。中世纪基督教精神在教权的作用下出现了极端世俗化的倾向,制造了无尽的人间苦难。宗教改革运动还信仰于个人,还《圣经》以权威,实现了基督教精神的现代化,使之成为一股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宗教改革运动所体现出来的行动的勇气和反抗的精神闪烁着悲剧式的英雄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秧歌小戏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乡村。相较于精英阶层参与的传统大戏,乡民创造的秧歌小戏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更为亲密。清末民初,山西各地秧歌小戏由于较少官方介入,更多地体现出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使秧歌小戏得到了乡村民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作为民间文化获得了丰富和发展,也生动展现了当时山西乡村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和乡民的思想情感。发掘秧歌小戏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乡村社会和民众观念,是秧歌小戏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河南文人徐玉诺,不仅在其诗文中展示了家乡底层百姓受官绅欺压的社会现实,还描绘了他们在土匪横行乡间的凄惨生活.作者在直视底层民众苦难的同时,进而思考了人生存在的意义,用诗歌、散文、小说呈现对人类生命存在方式的观照与反思.在领悟到生命存在的诸多荒谬之后,徐玉诺直面死亡对于苦难人生的意义,由揭示生命的种种苦相过渡到对死亡和坟墓的由衷礼赞,用死亡来完成对底层苦难生活的彻底解脱和对污浊人间不平现象的最终解构.  相似文献   

9.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治理主体在功能定位、职责权限、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宗族组织、民营组织以及乡村草根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的兴起与参与,又因价值取向、文化水平、自身利益等催化了乡村治理失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以其显著的乡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多元主体提供了主体认同;以其文化意识形态功用,内化民众的思想,促进乡村社会有序发展和自治调控;以其独特的秩序意义助推乡村社会矛盾整合、多元主体价值观趋同以及各阶层利益归一,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以乡土文化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公德意识,通过"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经济、文化双赢,实现乡土社会的良性共治.  相似文献   

10.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向来重视婚礼与丧礼,并有在婚礼与丧礼上使用音乐的悠久历史传统。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因为河南省简称豫。1949年后,河南梆子被定名为豫剧。在河南省,豫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婚丧庆典。基督教一向重视唱诗,看重用诗歌赞美上帝。鉴于此,基督教与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代交融的产物——唱豫剧参与乡村基督徒婚丧礼仪的基督教会唱诗班得以产生。唱诗可以被归类为礼仪;中国人的婚丧仪式属于重大的礼仪。然而,乡村基督教的这种婚丧礼仪是一种排他性的融合,它揭示了基督教对中国传统礼仪,乃至隐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之后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排斥与挑战。因此,探讨基督教团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存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基督教在许多地方迅猛发展,信众数量越来越庞大。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合法化、公开化等问题的分歧,有不少的基督徒采取了“家庭教会”的方式聚会、传教,并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并尽快解决“家庭教会”的相关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带来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其中也包含社会行动个体的现代化,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规范和秩序导致个体行为与文化规范的断裂,以及社会失范现象的发生。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考察中国乡村抑郁症的社会情境后发现,社会转型并未带来乡村社会疾病分类与认知体系以及诊疗权威的转变,乡村抑郁症患者及其家人行动背后的意义正是社会失范的隐喻。抑郁症作为疾病在乡村所共享的社会意义以及主体行动背后的个体意义,折射出抑郁症既是乡村社会转型中的变调与失范,又是与社会转型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主要内容,以城乡平衡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和谐农村是一种新提法,它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简练表述.和谐农村的伦理内涵和伦理意义十分丰富.挖掘和谐农村的伦理思想,目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高自杀率的客观现实需要研究者正视并关怀我国的自杀问题。研究现状的不足主要是研究者缺乏对自杀现象的意义理解,以及缺乏对自杀现象的区域差异的解释。自杀研究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理论传统忽视自杀的社会因素,将自杀的社会当作高度同质性的实在来处理无法完成理解自杀现象的区域差异的使命。自杀研究的实证社会学理论传统无法逾越作为个体的自杀与作为整体的自杀率之间的鸿沟,过于倚重统计数字的研究方式使其容易落入"统计自杀"的窠臼,而脱离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自杀"。从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出发,将自杀行动作为分析单位,建构自杀行动的理想类型,并借此理解自杀行动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自杀的区域差异当能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开辟新的自杀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基督教在农村比较盛行。以晋南A村为个案对这一现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农村社区居民信仰基督教有理性认识,努力挖掘村民信仰宗教的社会意义,引导居民正确信仰宗教,避免宗教的负功能,努力建设和谐的农村社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江苏省的实地调查,利用两部模型法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口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决定了老年人群拥有更大的健康风险和更多的医疗消费需求,老年人的个人和家庭特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参加合作医疗的情况和医疗服务的质量等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消费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户籍制度总是与一定的土地制度相适应。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具有生成上的交互性和目标上的共同性,二者共同起着控制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户籍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实现户籍平等、迁徙自由,但土地集体所有是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宗旨的制度性障碍。土地集体所有使农村形成一个个集体利益共同体,户籍是确定集体利益共同体成员资格的唯一依据,导致人口在农村的横向流动与城市向农村的纵向流动不可能。故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实行联动,可以通过重新界定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范围实现城乡户籍的平等与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清廷禁教政策、朝野的华夷观与民众对基督教普遍冷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宣教举步维艰。他们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的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能有助于推进传教事业。其教育活动始于南洋英华书院,后经马礼逊学校十多年成功运作,逐渐形成以西式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基本思路,开创了在华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基于残疾人群体内部的需求异质性与既有制度安排一般性间的矛盾,选择农村重度残疾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抽取吉林省十县(市、区)农村中的93356名重度残疾人作为样本,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障存在资金需求缺口严重、社会保障需求与社会保障覆盖率失衡、社会保障制度设置与社会保障需求预测错位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对重度残疾人实施社会保障的观念、加大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加强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障事务管理、提高农村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水平、加强法制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