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问过一位学者朋友才知“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副对联。最早看到这两句话,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人民“批林整风”时的有关材料里。它被林彪引作自己反革命政变的警语。当然,这与翁同和的本意相去甚远。翁同和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26岁考中状元,先后为同治帝师10年,光绪帝师20余年。这样的殊荣与经历,想不置身于权力中心也不可能。署理刑部右侍郎,公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任军机大臣,支持刘永福抗法。又任户部尚书,掌管财政中枢。此外,甲午战争极力主战,压制李鸿章主和维新变法,举荐康有为。被康有为称作“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变法第四天,慈禧太后就以光绪帝的名义,将其“开缺回籍”。同年九月,又下  相似文献   

2.
翁同和与近人教案及在华传教士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要的三点:“撇去三端,教士犯法即令回国;中官若不保护教民立时革职;设中西合办教案公署。”认为李氏在信中注重三点:一实禁谤教之书;一实准官民入教;一实讲信修睦①。在这封信中,翁同和首次提出成立中西合办教案公署,这在所有晚清官方档案资料中不曾见过,由此可见,翁同和对教案问题的重视。这个设想虽然很有意义,可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列强各国正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图谋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传教士也正疯狂地加入这一侵略行动,中国正处在大规模反帝反洋教斗争风暴的前夜,单靠成立一个中西合办教案公署是根本不能解决教案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赫德为英国人。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对晚清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均有重要关系。翁同龢先后授读同治帝、光绪帝,在晚清也举足轻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翁对赫德愈来愈重视,赫德对翁也情有独钟,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晚清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清流派,一般观点认为有前后之分。所谓前清流,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而后清流,以户部尚书翁同和为首。不过严格说来,后清则流实际是形成中的帝党。故本文所说的清流,主要是指前清流。黄浚在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版,以下简称《摭忆》)中指出:“及晚清同光以来,则汉大臣互相齮龁,而满大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家东山魁夷说:"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本身就是旅行。"学校亦如此。位于常熟虞山南麓的石梅小学便经历着这样的悠长"旅行"——从清雍正三年创建的"游文书院"里走来,从两代帝师翁同和与同辈少年的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导致翁同和开缺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满汉矛盾激化的结果。满族亲贵抓住翁同和等汉族要员在甲午战后具体负责筹措对日赔款、胶州湾事件谈判等一系列对外活动中的失误,把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屡次受侵略和被瓜分的责任推到汉族要员身上,甚至认为汉族要员有与洋人相勾结故意毁掉满清天下的嫌疑,以此来打击汉族要员和集权于满族亲贵  相似文献   

7.
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与虞山尚湖相伴,有一座名闻中外的秀丽小城——常熟。古城区一角的翁家巷蜿蜒幽深,巷口粉墙青瓦之处,高悬的门楣上方,写着“翁氏故居”四个森秀的大字,落款为翁兴庆。这里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变法图强的先驱翁同和早年居住之地。他的父亲翁心存当年购买此屋作为孝敬母亲之所,取二十四孝中彩衣娱乐之意,称“彩衣堂”。在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之际,翁同和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与海内外翁氏后裔到了故乡,出席由中国历  相似文献   

8.
晚清文学家姚莹在《论诗绝句》中说:“铁马楼船风雪里,中原北望气如虹,平生壮志无人识,却向梅花觅放翁。”姚明叔这首诗,对那些独“向梅花觅放翁”的有清一代的诗人、词家,无疑是正确的。但却间接地否定了陆放翁咏梅诗的主要内容。并且,姚莹的这个观点影响甚大,似乎成了陆游咏梅诗的定论。从宋至清,评论放翁“一身报国有万死”“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诗者不乏其人,而却极少有人致力于他那“漠漠幽香伴月痕”,“短短疏篱缭白纱”。的咏梅诗的研究。因此,不仅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日益衰败的农村和萧条的农业,晚清社会兴起了一股科教兴农的社会思潮。分析了晚清科教兴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从国家职能、农业机械化、农学制度和农会制度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晚清科教兴农思想的内容,并对晚清科教兴农思想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金陵瞭望》2007,(12):61-61
作为晚清有名的学者、地理历史名家、人口理论家。汪士铎一生著作甚丰,有《汪梅村先生集》、《悔翁笔记》、《南北史补志》、《水经注图释》、《服礼记》、《仪礼郑注今制疏证》、《水经注补辑》、《广韵雅广韵声纽表》等,但时至今日,关于汪士铎。最引人注目、引人争议的还是他在人口理论、妇女问题等方面特立独行的主张,而被后人戏称为“近世南京名士中一大怪物”,  相似文献   

11.
谢俊美编《翁同龢集》,收录国家图书馆藏《常熟翁氏家书》中的翁同龢家书,是研究翁同龢生平活动和晚清社会的重要资料,亦是全面研究翁氏家族的第一手资料。但其家书系年错讹颇多,文字释读亦有误处。选取国图藏光绪十三年翁同龢致翁斌孙家书系年有误者,重新释读、考证,请方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晚清实录、圣训纂修是清代实录馆常态化的工作。翁同龢在宣宗、文宗实录、圣训编纂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文宗实录、圣训编纂中,翁同龢以帮办总纂官、总校官的身份,全力从事实录编纂和恭阅圣训的工作,在实录、圣训的体例设计、史料征引、人事安排、实录编纂程式、赏叙机制等方面都有清晰、明确的记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实录馆运行的实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政局中,翁同龢的官位、声望、政治品性都远远高于徐用仪。甲午中日战争时,翁、徐二人同为军机大臣,参与机要,翁同龢是帝党主战派的代表,徐用仪是后党主和派的核心人物。在和战问题、割地问题和借款问题上,他们两人政见相左,多次"动色相争"。徐用仪被罢斥退出军机和总署,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翁同龢所为。大量的史实证明,虽然翁、徐二人政治倾向不同,但徐用仪被罢斥绝非翁同龢授意所为。翁同龢并非完人,徐用仪并非毫无是处。  相似文献   

14.
1925年翁同日记影印出版时,翁氏后人和张元济曾从"为师者讳"的目的,有意删去日记中的有关文字。文章根据日记原件与影印本作了对照,分别指出删改的文字,对研究翁氏本人和晚清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经学闻名于世的清末史学家孙诒让,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是古文经学出色的后殿.当清末风云变幻之时,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并倾力从事教育实践.具体考察他的学术实践和教育实践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对中学和西学的基本态度,体会他置身于西学这种强势文化汹汹而来的时代中的种种挣扎与无奈,并可由此一窥中国传统文化在应对外来强势文化上的弱势与其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6.
吴荣光是清代嘉、道年间广东著名的鉴藏家,亦以书画名世。吴荣光的书画收藏、鉴赏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当时北京书画圈的领袖人物翁方纲的影响。通过讨论吴荣光与翁方纲在书画艺术方面交往的三个议题:宋代书画、元代书画、明代书画,进而以点带面揭示出翁方纲对吴荣光书画收藏、鉴赏、技法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吴荣光在北京书画圈的生活境遇及其书画艺术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晚清狭邪小说的出现是前代妓家文学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更与晚清上海特殊的洋场文化有关。上海洋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移民社会特征,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晚清狭邪小说的生成与书写,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洋场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8.
以赛珍珠的《群芳亭》为蓝本,结合文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晚清传教士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论证了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单纯的传教注定失败,而英语为媒介传授西方文明,才为国人接受,最终古老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冲撞与交融,走向新生。  相似文献   

19.
晚清学者桂文灿编撰的《经学博采录》,是清代重要的经学史著作,长期以来,该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由"其人与其书"、"荟萃与实录"、"汉学与宋学"三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该书作为学案体的经学史著作,收录了乾、嘉、道、咸四朝的汉学传习活动,较之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内容更为详实丰富,全面地展示了晚清汉学研究的延伸与演变的基本脉络。该书既是晚清学术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归依汉学的真正祈向所在。桂氏的某些见解未免失之偏宕,有欠圆通,但是都显示出桂氏对传统经学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现在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晚清经学研究的实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