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兰版画家埃舍尔擅长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传统观念认为,埃舍尔作品的风格完全源于悖论、幻觉,无章可循,但运用图像学的方法解读埃舍尔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品风格经历了“契合-渐变-分形”的转变过程,是视觉语言的理性演绎,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埃舍尔在艺术中的开拓促进了现代艺术与科学的互融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埃舍尔打破一元化的空间结构形态,用多元化的空间结构创建出了"再生"、"双关"、"循环"等图形悖论世界,用一种有限的方式来表达无限的过程。文章试图以二律背反原理为基础,从视知觉心理、多元化空间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埃舍尔的图形悖论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他在其美学思想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他反对那种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互为本源的观点,为此他找到了一个第三者——艺术,并从艺术作品入手,通过对凡高的名画《农鞋》等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探讨了艺术史上的“艺术之谜”,即关于艺术的本质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本著作中,海德格尔通过“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以及“真理与艺术”三重追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象学结构,即存在者成为其自身——作品的作品性;作为自身的存在者是什么——艺术作为真理的无蔽的设立;作为自身的存在者如何是——艺术创作作为对无蔽真理的显现与保存。作为这个结构的一个结果,是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在其自身的三个维度里的解构,即艺术作品作为构形的质料,艺术的本质即美作为认识性真理的感性显现,艺术创作作为对真理的模仿。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方法完成了对艺术本质的考察,作为这样一种考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传统形而上美学在其自身结构中的解构。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开启了一条从艺术作品本体出发探究存在的真理是如何生发的道路。《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从现象学本体论的角度探索艺术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海德格尔从存在之真理出发重新理解艺术的本质,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分析理解装置艺术的本源及其意义。通过对存在于装置艺术作品中的物性及其真理的探究,把装置艺术作品作为对存在者存在的揭示来理解,进而把握存在的真理,即装置艺术的存在之美。  相似文献   

6.
为了澄清海德格尔(Heidegger)的本体论美学和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采用了文献解析和价值观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使其艺术思想的美学价值得以展现.研究认为:其本体论美学是和真理相关联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揭示了艺术的本性,即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这成就了海德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7.
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先秦诸子用艺术作譬喻来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反过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很大影响。我们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虚和实的观念并结合这一观念在后来艺术中的发展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观一直是受人关注的"悖论"。一方面,小说的情节暗示了道德堕落必遭致报应;另一方面,王尔德强调艺术是非道德的,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应由其道德寓意决定。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分析应在王尔德唯美主义哲学的框架之内进行,道德观"悖论"的背后实际是唯美主义美学思想深层次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而对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同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的区别注意得很不够,甚至有人在教学和科研中混淆了这种区别,把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说成是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这就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因此,对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同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加以区别是完全必要的。 关于真理与谬误互相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性质上的互相转化,一种是主次地位上的互相转化。而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内只涉及性质上的互相转化,以便于同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相比较,因为所谓“认识上的变化”也只涉及到性质方面的问题。 真理与谬误的互相转化不同于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从真理与谬误的互相转化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确是真理的东西变成谬误,即由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变为不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是说,  相似文献   

10.
<正>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已作了明确而深刻的论述,然而这不等于说,人们对它已经理解了,认识就完全一致了。有一种观点认为“真理中可以包含谬误”、“谬误中也可以包含真理”。我认为这种“相互包含”论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认识领域中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所谓真理,是人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不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对于确定的客观的对象来说,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分明的,是不能混淆的。我们既不能把真理当作谬误,也不能把谬误当作真理,否则便会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真理与谬误又是辩证统一的。首先表现在两者的相互依存上。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方式来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即让事情自身显示出来。因此海德格尔将问题还原到艺术作品本身,寻找其本源即真理。海德格尔的真理是生成性的,艺术作品是真理的发生,真理是在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中产生,是人与物进入其无遮蔽状态,也是各自本性的显现,发生的真理海德格尔称之为林中空地,林中空地是黑暗与光明、遮蔽与显现生成的游戏。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品通过创造美去把握真,其对真理的揭示和把握不同于科学。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性是真理的自行置入,艺术作品才能让真理自身显现。本文追根溯源,回顾艺术作品与真理问题的历史,再联系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本源论,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探讨了艺术和真理的关系。建立世界和带出大地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大地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亲密的争执关系,在争执中,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之中。艺术植根于大地并且敞开了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著作。在著作中,海氏重点从艺术作品切入,探寻了"存在之为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遮蔽"与"无蔽"的问题。可以说,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是一种真理生发方式,也就是"此在把存在者从遮蔽状态带到无蔽状态"。  相似文献   

15.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著作。在著作中,海氏重点从艺术作品切入,探寻了"存在之为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遮蔽"与"无蔽"的问题。可以说,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是一种真理生发方式,也就是"此在把存在者从遮蔽状态带到无蔽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相对真理与谬误之间有严格的界线,即相互区别,彼此独立,这与绝对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是过程等都指认识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是指真与假的相互转化,不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严格界线。  相似文献   

17.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精神性的、动态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过程。艺术作品的这种动态特征显示出艺术作品的实践意向,但是艺术作品的实践效果是不确定的。艺术作品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在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在批判中对人的精神的影响。虽然艺术作品会有社会效果,但是它不能刻意追求这种社会效果,这需要借助艺术接受者的反思能力。艺术创作虽然不刻意追求社会效果,但是也应有所“规划”。当然这个规划不是要教育大众,而是要促进接受者反思,否则就会转向专断。艺术作品的接受既不是要得到精神的安慰,也不是要直接对抗社会。艺术作品的实践态度和社会效果依赖于艺术接受者对于艺术作品真理内容的建构,而不是他们外在的实际活动。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艺术存在着不同的规律和特征;科学纯理性、运用逻辑推理;艺术重感性,运用形象思维。科学的直接对象是自然界,艺术的直接对象是人类。但是究其本质,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人类的文明史交相辉映着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在劳动和实践中共同发展起来。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是早期的两项技术发明,由其而制作了陶器纹饰和洞穴壁画,在装饰的过程中又促进了颜料等化学知识的掌握。现代轰动美国的巨著《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把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埃舍尔、音乐大师巴赫大相径庭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讨,在本性上就是探讨存在者的存在。作为独特的存在者的艺术作品,不同于纯物和器具之处在于,只有艺术作品才能敞开存在。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也只有艺术作品才能让真理自身显现。在艺术作品、艺术家与艺术的关系中,根本的解释循环发生在艺术作品与艺术之间。此循环相关于不解的艺术之谜,这或许正是艺术永恒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国内学界对埃吕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和评析埃吕尔技术自主性思想上。对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没有结合他的社会学思想和宗教伦理思想,没有从整体上解读他的思想。埃吕尔的著作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心线索就是自由。埃吕尔认为,技术已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自由在对技术环境的抗争中展现自身。辩证法是为自由而奋斗的核心,辩证法是表达人类自由的思考与行动的辩证法。因此,自由与辩证法为我们解读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