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工具理性霸权源于现代社会人类对知识及其技术产品极度推崇的信仰,体现为对绝对技术理性的追求,贬斥了人的感性价值,造成了人性的异化。根据后现代空间理论,这种异化总是凭借资本向乡村空间的流动,以机械文明对乡村空间的侵入为表征,从发达地区蔓延到发展中地区,客观上提出了人性救赎的问题。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生动地展现了这种蔓延,并通过对工具理性霸权所造成的人性异化的描绘,对其展开揭露和批判,同时提出回归自然的人性救赎之途。《浮现》在创作理念上远超过一般的生态女性主义作品,在全球化背景下独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还自然之魅——论阿多诺的自然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力图建立真正的自然美学。他强烈地批判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美的遮蔽,并认为这种遮蔽是启蒙理性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刻意压制,真正的自然与自然美为同一性所吸收和同化。阿多诺的美学就是还原自然美。自然在他那里理解为变动不居,而自然美则是非同一性的表达,并非实际的存在。自然美是对抗现代文化的精神观念性存在,因此依赖艺术的救赎与表达,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取消对自然的模仿来寻求自然所允诺的东西。自然美在救赎中完全异化为主观的艺术性的东西。因此,阿多诺的自然美观只是一种神学的自然美观。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力图建立真正的自然美学。他强烈地批判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美的遮蔽,并认为这种遮蔽是启蒙理性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刻意压制,真正的自然与自然美为同一性所吸收和同化。阿多诺的美学就是还原自然美。自然在他那里理解为变动不居,而自然美则是非同一性的表达,并非实际的存在。自然美是对抗现代文化的精神观念性存在,因此依赖艺术的救赎与表达,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取消对自然的模仿来寻求自然所允诺的东西。自然美在救赎中完全异化为主观的艺术性的东西。因此,阿多诺的自然美观只是一种神学的自然美观。  相似文献   

4.
田纳西·威廉斯以细腻而委婉的笔触描绘了许多孤独、失意的南方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精神的失落与内心的迷惘。文章以田纳西·威廉斯的重要剧作《青春甜蜜鸟》为研究文本,以异化概念作为理论依托,通过普林塞丝梦想的断裂以及身体的沉沦,阐释南方女性所遭遇的自我异化的悲剧性命运,追溯其在爱与艺术的感召下超越异化、实现自我并最终获得救赎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日本近代作家与中国文学关系这一课题,芥川龙之介占有重要地位。把握他的创作与中国文学关系必须放在他创作的总体框架中考察。他取材中国古代典籍写作的小说有许多篇章对原作素材作了创造性的改造,充满了现代意识,匠心独具。但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文化观主要来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理念的,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并没有继续跟踪中国现代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产生一种断裂,与头脑中的中国文化沉积形成一种反差,接触中国现实后自然要产生“误读”,也是一种失落感,因而对于现实中国的认识难免片面。这种现象在其他日本近代作家身上亦有不同程度表现。  相似文献   

6.
理性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当它发展成为一种工具理性时,却给人类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对理性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们认为理性在近现代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工具理性,并异化了人性.法兰克福学派正是从理性带给人类的危害出发,展开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并力图通过审美救赎来恢复人的真正理性.  相似文献   

7.
忏悔意识自新文学时期始发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忏悔意识普遍缺乏的当代文化场域中,虹影的小说便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继承鲁迅和郁达夫开创的现代忏悔意识的基础上,虹影将探索救赎之道也纳入创作主题。虹影明白"罪"是苦难的根源,忏悔是解开"罪"的钥匙,是救赎的前提,所以她在苦难中体认"罪"的存在,领悟苦难的意义;始终把对个体与社会的关注看作文学的使命,将写作看作一种具有忏悔和救赎双重作用的力量;最终,在徘徊和惶惑中回归童心,用爱治愈人性缺陷,找寻自我和人类精神救赎的终极奥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异化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一部美国当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加以介绍分析,揭示了权力异化与人性异化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从而探究影片的人性异化的原因,揭示出更深刻的悲剧主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它主要叙述了知识分子格里布一天的主要工作:在经济大萧条后的芝加哥黑人社区寻找一个名叫特利弗·格林的人,并把救济支票送到他手里。小说中的格里布在荒诞、异化的环境中,不仅没有沉沦和异化,相反,他在自我救赎的同时担当起社会救赎的职责。这种精神体现了贝娄作品中广泛的人文主义关怀和作家对爱与希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理解异化概念,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与卢卡奇哲学思想之异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概念,论述了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及其与劳动者自身的关系。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概念,论述了人的活动的主客观两方面与劳动者自身的关系。马克思与卢卡奇在对异化与劳动者的关系的理解上具有相似性,都看到了异化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关系。但对如何消除异化的问题上,卢卡奇主张需要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成熟逐渐克服异化,马克思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消除异化。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在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中重建师生关系,开放性和互动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催化传统教师角色由“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后现代课程观拓展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英国运动派诗人领袖菲利普·拉金创作了大量亲密空间诗歌,揭示了城市中亲密空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异化现象。物质层面异化是由于城市空间扩张、条块分割和不断加剧的流动性;精神层面异化原因是商业化和个体化。依据马克思和弗洛姆对异化的论述,从拉金的创作中也可窥见抗衡异化的救赎之路:缩短与自然的心理距离、调整城市人际距离、充分认识个体的内在性,用人化的自然、富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创造性劳动等,最终通过这些精神层面的努力削弱异化力量的影响,实现对亲密空间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陈昌平的《非生意关系》,围绕着人在权力欲求中的复杂纠葛,展现了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权力社会中于无可奈何中败退的无情现实,揭示了权力魔杖下男女两性地位失衡的真实处境;同时,小说还反映了两性在权力较量中由征服与屈从的关系主体逐渐衍化为施虐与受虐的关系主体,并在这种享虐性心理阴影的猖狂解构下陷入迷茫性存在境遇的社会图景和异化情境。  相似文献   

14.
《少年巴比伦》是路内早期青春小说的代表,写的是以路小路为代表的一部分人的青春印记,折射出的却是那一代人在青春期共同的成长与爱情、欣喜与无奈,以及对过往遗失的美好的怀念。"救赎"是这部小说的基础主题,首先是青春的自救,接着是女性的救赎,最后是爱情的救赎。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短篇小说《爱药》,在糖—鸡心—蒲公英的三重象征意象中,从危机—拯救—希冀的一体性关联里,展现了在白人文化异化和新殖民语境下年轻一代印第安人的文化自醒、族裔自尊以及身份自认;同时,主人公面对多重危机的拯救行为和其显露出对本族群文化的心理认同,也隐喻出已觉醒的当代印第安人所拥有的文化希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寓言,在"启蒙与救亡"成为现代中国时代主题的历史阶段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现代寓言的发生缘由、历史语境、现代特性等方面对现代寓言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在中国寓言的宏观视野中透视现代寓言的独特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寓言与当代寓言承接中所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E.L.多克特罗于2000年出版了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上帝之城》。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上,对20世纪的"世纪病"——信仰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并在批判继承奥古斯丁宗教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伦理道德,创造性地建构了"进化派犹太教",倡导一种现世的、当下的信仰。面对人类日益加剧的信仰问题,多克特罗以一个作家的责任心,在后现代文化的荒漠中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鲍德里亚系统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企图对唯物史观进行"颠覆"是错误的。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鲍德里亚不懂得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国民经济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幻象",从而奠定了生产和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不懂得消费与生产的现实辩证关系,片面地离开生产探讨消费的新特征,甚至主张用消费取代生产。消费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表现。技术救赎不可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莫言以旁观者的身份建构"差异",以疏离姿态呈现反抗意识和众声喧哗之势。《生死疲劳》的叙事出于民间立场,在疏离的意义上寄托了对于人性的观照。平行的参照空间的设置,用以审视和解构人类社会的逻辑。莫言得益于"因"和"成",其"法"就是"疏离",就是对于惯常思维和僵化日常生活的批判和超越,以反其道而行之的疏离之式制造了反审判的架势。莫言以反现代的方式塑造现代,以朴素、本真的信念凸显浮泛虚伪、随波逐流的现代丑恶。不同于政治之"红"和情色之"黄",蓝氏男人打造了半个世纪的理与情的纪念碑。莫言在现世和轮回之间建立了互为注解的关系,而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轮回。  相似文献   

20.
异化与审美之间存在一种二律悖反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反相斥的,但在客观现实中又是可以统一的。审美,作为一种体验,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作为一种实践,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反抗异化的主要方式。若没有审美对身处奴役中的人所实施的拯救,异化世界中的人若失去了自由体验的滋养,异化的现实中若没有审美的发生,人类将在存在的虚无和恐惧中、在对自我拯救的绝望中趋于疯狂和荒蛮。诗人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诗意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