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北京的大杂院很有名,但随着城市街区的改造,不断崛起一片片高楼,如今这样的建筑已越来越少了。大杂院逐渐成为京城的孤品遗留在老城区。朝外86号大院当年北京有数不清的大杂院。就我所居住的朝外大街,胡同里一大片一大片的灰平房都是一个连一个的大杂院。一般一个院子住着五户以上的人家,通常就被称为大杂院。有人写过朝外的椿树大院。那个大院确实很大,住着几十户人家,但不是朝外最大的大杂院。最大  相似文献   

2.
见到阿龙时,他正在铃铛胡同那个老北京物件儿博物馆接待中央电视台的拍摄。聊起他的老北京物件儿收藏,阿龙说:“打小我就喜欢北京城老辈子留下的东西,上小学时,看见一个同学拿来两枚铜钱就喜欢得了不得,最后竟是用舍不得吃的两个苹果把铜钱换到手。”有了这份儿心气儿,阿龙收藏北京老物件儿已经几十年,博物馆更是一家接着一家开。用阿龙的话说:“我是用实物传承老百姓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沿着长安街一直向东行,有一个响当当的地名叫建国门外大街。按照咱老北京多数地名儿的叫法,这条大街自然是因建国门而来了,建国门也应该  相似文献   

4.
行李箱中藏着一千块钱,加上租来的十平方米的小屋 里摆放的一张吃饭用的小圆桌、一块门板搭成的床,就是我 开创事业的全部投资。离开了远在湖北家乡的电话、打印 机、复印机等一应俱全的单位,突然间觉得一切都不方便。 "只有干起来!"电话没有、车没有、办公室没有。我 就骑上一台浅紫色自行车,沿着北京繁华的大街去一家一 家问那些商铺,装不装饰一下门脸。那时侯商铺的店面小, 建筑陈旧,可是买卖很好。一上午问下来总会找到一家要 装饰。其实,就是用手刻些不干胶的彩色字贴在玻璃上,招 徕顾客。后来发展到写牌匾、广告牌。记得当时我画完第 一块广告牌觉得挺美,就站在牌下留影做纪念。多年后拿 出一看,真汗颜。那些大字写得实在失水准。虽然横平竖 直,可惜结构太差了。  相似文献   

5.
朱吉红 《社区》2013,(6):37-37
在北京东四大街这片寸土寸金的大街上,有一个老人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的lO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他的名字叫张广义,被誉为京城最后一位修笔人。  相似文献   

6.
朱吉红 《社区》2013,(4):37
在北京东四大街这片寸土寸金的大街上,有一个老人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的10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他的名字叫张广义,被誉为京城最后一位修笔人。  相似文献   

7.
马玲 《社区》2008,(32):49-49
行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看见车水马龙,许多汽车大白天开着灯奔驶,似在夸耀俄罗斯能源的充足。莫斯科的汽车拥有量相当高,总数超过300万辆,平均每100户家庭拥有31辆。莫斯科的汽车景观恐怕世界上绝无仅有,那些老拉达,又破又脏,若在西方国家应该早就进了回收场,即使在中国,交警也不会让烂到如此程度的汽车继续跑动。与此同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汽车,纷纷在这里云集比拼,  相似文献   

8.
牕口的风景     
很早就知道英国人喜欢养狗,尤其那些雍容华美的贵族太太,出门手里是绝对离不开一条精致的皮制狗链绳的。待到有机会去英国,一看果然如此,大街上走过的男男女女,几乎人人身边伴一条狗,或大或小,或白或黑,或肥胖或精瘦,威风凛凛抑或憨态可掬地在主人脚前脚后碎步跟着,惹得我女儿一出门就两眼发直,恨不能变个魔法让那些狗缰绳滴溜溜飞到她手里。  相似文献   

9.
影子 《北京纪事》2018,(3):86-88
卤煮,这个地道的北京传统小吃,没有几个人是不爱的吧,连我这个小北漂几天不来一碗都觉得馋得慌!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卤煮火烧的招牌,吃了这么多家,感觉都大同小异,但是“异”在哪,也说不出个一二来.毕竟我不是从小在这里生活,正宗的是个什么味儿也没有真正的了解.但对我来讲,感受这份老北京的情怀比品尝味道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之后,我开始经营一家饮食店,工作很艰苦。清晨就开始干活,一直得干到深夜,累得筋疲力尽。我一直废寝忘食地拼命工作,渐渐地收支趋向平衡,还瞿了帮工。  相似文献   

11.
魏燕 《北京纪事》2014,(3):99-100
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走过上千所老北京的四合院。从名人故居到最简陋的大杂院,都让我领略到老北京的文化积淀。但最让我难忘的是位于东城区五道营的一所普通的宅院,它给我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回忆。更确切地说,它是我事业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纪岚 《北京纪事》2013,(7):75-77
北京城是一天天扩大的,我每天都看着从前周围的荒陌土地被开拓战一条条宽阔的大道。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了一座座工厂或高楼大厦。北京的地名中有许多都带着“村”“庄”或“店”。那些地名带着乡野空旷的气息。北京有两个八里庄,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我上中学时.我们家搬到城东一带,离东八里庄很近。后来我的工作单位也在那附近,我的许多同事和同学都生活在那里,许多的故事也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3.
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童年的时光是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度过的。那时我家住在崇文区花市大街的关帝庙街。离我家不远的花市西口有一座崇光电影院。这个电影院坐落在花市大街的马路北边儿。在它的对面,马路南边有一间小酒铺。这间小酒铺面积不大,也就有二十多平米的样子。里面放了三四张桌子,使本就不大的小酒铺更显狭小。喝酒的客人出来进去的,有时都需要侧着身子。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8,(9)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我最需要朋友的时候,那些曾经的朋友却远远地躲着我。我经历过一次离婚。从我离婚那天起,许多朋友都不与我联系了,有些人在大街上碰到我,都远远地避开,绕着我走。我还患过癌症。刚确诊时,  相似文献   

15.
银街,这是北京人对东四大街的形象称谓。和被誉为金街的王府井大街一样,这里是北京东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而就在这寸土寸金的东四大街上,有一家不足10平米的小小修笔店却巍然屹立了整整50年。这就是广义修笔店。和朴实无华的店名不同,这家店的主人张广义却早已是享誉京城内外的名人了。他被媒体誉为北京最后一位修笔人,甚至因为修笔的缘故,他结交的朋友、顾客遍布海内外。50年的风雨无阻,50年的矢志不渝。张广义老人坚守了50年,也在这条繁华的大街上见证了50年。斗转星移几度秋,张广义老人的修笔店在50年里一共换了5块招牌。这5块招牌有的已经尘封难觅,有的依然完好如新,但唯一不变的是:招牌背后折射的整个北京城,尤其是东四大街的风雨变迁。  相似文献   

16.
北京的味儿     
北岛 《社区》2009,(17):39-39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  相似文献   

17.
教养     
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  相似文献   

18.
官园余味     
杨熠 《北京纪事》2010,(9):69-71
初秋时节,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搬家说话间就半年多了。自从大铁门哗啦啦地放下再没开启,每次经过车公庄一带时,我总觉得繁华的街道上缺了点什么。对北京人而言,“官园”从来不是一个多么如雷贯耳、不可一世的地名。过去,父母出门溜达时,会不由自主地沿着长安街、中轴线走,现在的年轻人出去玩,则动辄就是朝外、三里屯,但要说有人是约好了直奔官园去,那还真少见。  相似文献   

19.
穿过轰鸣震天的崇外大街扩建工地,在磁器口一带古老、阴暗的胡同里钻来钻去,费了老半天劲,才找到东唐街30号,这个破旧的小院子。于正勋和他的家人就住着这院里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南屋。近几个月来,于正勋实实在在地火爆了一把。这一点,从他墙上贴的记者名录就可以看出。其实,于正勋还是以前那名退休工人,还是那名埋头“修建”京城的痴人。“我可算个老北京了。打祖上在光绪爷那会迁来,就没挪过高,对北京的一街一按我都倍儿熟,对老北京的风俗人情特留神在意。对於北京的城墙更是有段说不清道不(1的情缘。打小捉蚂蚱、斗蛐蛐、摘…  相似文献   

20.
门前的茶馆     
陆文夫 《社区》2014,(35):63-63
早在40年代的初期,我住在苏州的山塘街上,对门有一家茶馆。所谓对门也只是相隔两三米,那茶馆店就像是开在我的家里。我每天坐在窗前读书,每日也就看着那爿茶馆店,那里有人生百图,十分有趣。每至曙色萌动,鸡叫头遍的时候,对门茶馆店里就有了人声,那些茶瘾很深的老茶客,到时候就睡不着了,爬起来洗把脸,晕晕乎乎地跑进茶馆店,一杯浓茶下肚,才算是真正醒了过来,开始他一天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