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南宋到元代,福州二徐真人信仰的信众为了获取朝廷赐额和进入祀典,先是赋予神灵以姓名,后又将其指定为历史上的南唐二徐兄弟。二徐被塑造为唐朝忠臣,并以“唐遗民”翁承赞作为陪衬。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的病情恶化,官员周讷、方宾向成祖推荐灵济宫道医曾陈孙,二徐信仰由此与皇室建立了紧密联系。明廷营建北京时在靠近皇城的位置兴建了灵济宫。北京灵济宫被赋予了保佑北京军民、庇护顺利迁都的功用,并成为明代皇家道场。同时,皇室将亲信道士安置在灵济宫,也从灵济宫道士中选拔道官。这些因素使得灵济宫获得国家长期支持,保持香火旺盛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2.
《东西南北》2010,(8):14-14
在传统定义里,名人是指一个人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具有高超的水平,以及崇高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公众学习的榜样。然而,曾几何时,金钱和上镜率成为评价名人的标准,富豪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娱乐圈的艺人和体育界的明星成为公众眼呈的偶然。超女超男一夜之间就从普通人成为歌坛演艺界新秀,张艺谋一部电影可以捧红一个名人;再然后,依靠摆POSE出名的芙蓉姐姐、依靠一张照片而出名的天仙MM,因语言出位,  相似文献   

3.
庞骏 《阅江学刊》2013,(3):71-77
东晋建康的东宫官署建筑格局特征与帝宫的结构特征类似,以崇正殿为主,东西两厢为翼辅,宫内机构明显模仿帝宫制度,少数宫外机构分布在宫前南面的里坊。宫殿建筑群作为母体建筑,东宫是其中的一个子要素,东官方位观的出现与定位从侧面反映了政治性宫殿建筑的整体构想和演变规律。东晋东宫形成主体居中、两翼为辅并列式的空间组合关系,体现了东西向延伸的横列式宫城空间布局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代表,北京的四合院不仅最多,而且品种齐全,从"巨无霸"四合院——皇宫、王府官邸到百姓民居;从数百间的繁琐格局到大、小四合院、三合院、大杂院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四合院与北京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联,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历史人物都与四合院有关。而众多四合院在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上的多样性,无不代表了民族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正因为如此,北京的四合院才成为中国北方民居,乃至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  相似文献   

5.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所说的北京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北京在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近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相似文献   

6.
韩昌凯 《北京社会科学》2003,(2):106-112,105
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本文着重论述古建牌楼的历史沿革、主要分类、结构和建筑特点 ,并专门介绍北京几处特点突出的牌楼 ,如石牌坊、琉璃坊、跨街木牌楼、彩牌楼等。  相似文献   

7.
《学问》2015,(2)
宫后里城址是发现于沈阳市沈河区宫后里的一座战国至汉魏时期的城址。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宫后里城址内的堆积有明确的战国燕文化遗存和汉魏时期遗存,而秦至西汉时期的遗存则仅见"千秋万岁"瓦当、"半两"铜钱等极少量的遗物。因此,可以这样推论,宫后里城址始建于战国中晚期,即燕国设五郡之时,东汉中晚期至魏晋时期,宫后里城址又突然兴盛,较厚的地层堆积、发现的生活用井及城外大量的墓葬,反映出这一时期城内居民较多。魏晋之后,宫后里城址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8.
沈阳故宫     
正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入关前太祖、太宗两代帝王的皇宫和清代康熙至道光历代皇帝东巡盛京的行宫,至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建筑群内包括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宫、殿、楼、阁、斋、堂等宫廷建筑及丰富的文物展览。自1926年创建博物馆以来,每年都有数以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的中外观众到此游憩观赏,历来是到沈阳、辽宁以至东北的旅游者首选的历史名胜景观。  相似文献   

9.
它是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里最挺拔的建筑,也是最后一个揭开神秘面纱的奥帆场馆,它就是青岛奥运村。青岛奥运村是北京奥运村的远距离分村之一。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17层建筑、7层建筑和3层建筑各2栋。在奥帆赛和残奥帆赛期间将为700余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商业服务、安保、交通、竞赛信息、NOC服务等25大类、93项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介永强 《唐都学刊》2001,17(4):21-23
唐代行宫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避暑宫、温泉宫、边防宫、两京道行宫四大类。唐朝置监,设有总监、副监、丞等官员管理行宫。因其功用不同,唐代行宫在选址上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各有所重,尽取河山之胜、兼求自然之趣是唐代行宫选址的总则。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受其影响,唐代行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密集京都周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范琪 《社科纵横》2007,22(2):100-101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是封建政权中心的标志,在建筑艺术上深受封建等级、宗法礼制、君权神授等思想的影响。所以,设计者对于太和殿的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要突出表现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以达到巩固王权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刻不容缓。"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相当严峻,全市建设3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急需技术支撑和政策引导。北京的绿色建筑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围绕"四节一环保"这一核心,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低碳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相关联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语言     
建筑 ,即城市语言。如北京故宫的豪华、安逸 ,箭楼的轻盈、飞动 ;又如上海老城那欧陆风情的建筑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各自的语言。就北京的古建筑群和上海的老城而言 ,它们的语言 ,更多的是建立在旧时代基础上的 ,人们记住的 ,也往往是以历史陈迹为背景的语言。而今之北京、上海的城市语言 ,还有待梳理与认同。上海新区浦东 ,从其语言看 ,大有游离于上海之感 ,看上去 ,它更像一个语言独立的新兴城市。有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浦江大桥 ,业已成为浦东的代表性语言 ,它属于一个新的自我 ,属于一个新的时代。我常常把上海老城和浦东看作是两…  相似文献   

14.
在奥运等契机的推动下,北京房地产价格自2001年尤其是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未来北京房地产的价格变动到底会怎样走?奥运之后又将是什么形势?本文在对北京房地产的价格变动现状、价格分布特征、奥运的影响等分析基础上,对2008年是否会成为北京房地产价格的拐点以及2008年后北京房地产价格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数字地图是 2 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地图 ,它在信息量的包含、深层空间关系揭示、动态过程表现等方面 ,大大优于传统纸面地图。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地图方面也在迅速发展。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始 ,新型数字化地图将在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旧城改造、环境管理、文化建设、宣传北京等方面 ,成为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接受了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建议,决定迁都北平。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八月迁直隶苏州等十郡、江浙等九省富民来北京。四年(1406年)闰七月,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分谴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诸省采名贵高大的木材,作为建筑京城的木料,当时有二十三万工匠,上百万民夫,以及大量的士兵,被迫投入营建北京的巨大工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阙告成,前后达十五年之久。永乐十八年十一月(1420年12月),以迁都北京布告天下。永乐十九年正月(1421年2月)正式迁都北京。  相似文献   

17.
熟悉北京园林文化的良师益友金禾魏开肇等同志撰著的《北京名园趣谈》一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后,畅销一空。1992年台湾某书商翻印发行。1994年再版。两版印数合为44200册。这说明《北京名园趣谈》是一部颇受社会欢迎的佳作。或许是专业相...  相似文献   

18.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使团在北京、热河的经历是其访华过程中的重头戏,使团成员留下的大量日记、游记、报告和绘画,详细记录了他们在北京、热河访问时所获得的有关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人口、妇女、军事、官场等方面的现场材料,填补了此前英国人没有亲身游历北京、热河、天津等地的空白,成为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北京经验"的主要材料来源。本文着重分析使团成员对北京的叙述。  相似文献   

19.
正概况简介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入关前太祖、太宗两代帝王的皇宫和清代康熙至道光历代皇帝东巡盛京的行宫,至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建筑群内包括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宫、殿、楼、阁、斋、堂等宫廷建筑及丰富的文物展览。自1926年创建博物馆以来,每年都有数以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的中外观众到此游憩观赏,历来是到沈阳、辽宁以至东北的旅游者首选的历史名胜景观。沈阳故宫,不仅完好地保持着清代盛世的原有风貌和清代盛京宫殿建筑群的完  相似文献   

20.
英国是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发源地,英国的议会制度源远流,历经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对英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制度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议会由上院(贵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组成,在英国的政治发展进程中,两院的权力关系也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