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比喻是英语修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内容丰富 ,寓意深刻。本文从动物比喻的词汇功能出发 ,通过实例对动物名称在明喻和暗喻中的修辞功能作一浅显分析 ,指明它与英语文化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继承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近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1890—1969)的学术研究史尤其是藏学(Tibetology)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篇论文本“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之旨,就陈寅恪先生与藏学研究之关系作一论述。分为三部分内容:⑴陈寅恪研究藏学之脉络;⑵陈寅恪影响下之藏学研究;⑶陈寅恪研究藏学之“经世致用”思想。  相似文献   

4.
语言修辞与思想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修辞外,还有一种"修辞"尚待研究,这就是"思想修辞"。如果说,"语言修辞"是表达者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语言运用的最佳效果;那么,"思想修辞"就是表达者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思想传达的最佳效果。二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要通过"修辞"手段以达到自己的最佳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围绕的核心,一是语言,一是思想。简言之,前者是语言润色,后者是思想润色;前者着重的是如何使语言漂亮、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后者着重的是如何使思想更有感染力、说服力、更为普遍接受。前者一般是局部的、分散的、片段的,而后者则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比喻延伸和中观思维,是思想修辞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钱钟书的隐喻两柄多边理论,在跨文化视阈下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并通过一些例子说明隐喻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创造并构成文化和传承并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6.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在<论修辞>一书中提到了"隐喻"一词,但隐喻作为修辞的一种,还仅仅是为了服务于说辞演讲.到了20世纪初期,新修辞学的最重要理论家之一Richards提出隐喻就是从一种事物(本体)的思想中抽象出来一种特征,然后把这一特征(喻义)附加到另一事物(喻体)的身上.隐喻并非像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天才的标志",它是无所不在的.在本体论上,隐喻的地位被大大地提高,人们已经从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上升到认识和思维的一种内在的,本质性的结构层面上来重新认识隐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做具有文学意义上的审美功能,它所特有的科学认知功能也逐渐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以主体和主体的内在性作为思想基础的朦胧诗,在意象修辞方式上呈现为"隐喻的"或"象征的"两类形态;而"隐喻的"或"象征的"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朦胧诗人指向未来的时间意识和在别处的存在王国,就是由这类意象修辞形态所建构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分析恐怕是修辞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了。作为修辞活动中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最重要亦最常见,没有它,甚至都没有某个门类的修辞比如文艺修辞的存在;作为修辞研究的一个观察标本,它最典型亦最复杂。可以说,没研究好比喻,就没了解修辞,比喻分析的方法与水平在很大程度就代表了修辞研究的方法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传统修辞学将转喻约简为词汇间的替代,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讨论比较简单;认知语言学把转喻看作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忽略了转喻在日常语言,特别是在文学语言中修辞效力的体现。转喻既是一种认知机制,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用现象,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思维的元方式,是连接语言和思维的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由于隐喻主要是由语言来表达的,所以隐喻与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隐喻体现文化的普遍性、差异性、融合性及独创性,还具有反映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功能.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培养隐喻能力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帮助学习者建立目的语的认知框架和培养跨文化意识来培养他们理解和表达隐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具有最本质的求真功能,同时还具有延伸出来的求善功能。提出并强调逻辑的求善功能,有助于提高沟通交际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真正的逻辑精神,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思想方式的沟通;同时对于研究先秦逻辑思想也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12.
阐述通感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系统的分析作为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异同,认识到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的认知思维方式。通过以诗歌为语料,深入分析通感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中最本质的特征。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 ,两者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根本上讲 ,儒家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主体思维 ,它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这个主体 ;而基督教文化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关系思维 ,它思考的起点与终点始终离不开人与上帝的关系。一、本体论 :天人与神人儒家的本体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 ,认为天道是宇宙的本体 ,但天道必然实现为人道 ,由人道来体现 ;天道归根到底是说明人的 ,是内在于人这个主体的。从五经时代儒家就已经出现从人的主体角度审视天的思想 ,例如…  相似文献   

14.
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为不同语言中相似性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不同民族文化意识、社会风俗、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有些隐喻概念又为某民族所特有,不仅体现该民族自身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以及传统习惯,也透视出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概念等。  相似文献   

15.
《乐论》是藏族古代的音乐理论著作,它以诗歌的形式,广泛地运用形象和比喻的手法,阐述音乐理论思想,具有诗性的特点,体现了诗性智慧与形象思维的方法.这种形象思维方式是古代藏族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哲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态思维:思维方式变革的一种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现代性危机”,要消解这种危机,就必须改变以往功利型的思维方式,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的思维方式。现代生态思维遵循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运用网络化、模型化的思维方法,体现互利型的价值取向,实质上就是一种强调人与人、人类与非人类存在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它是使人与自然共同体从工业时代形成的赤裸裸的经济关系中摆脱出来的一条可行的大道,是目前使人与自然建立协同共进生态关系并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改良派诗人、政治思想家黄遵宪(1848-1905)所著《日本国志》,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部有影响的著作,该书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具有不少超越前人的特点.现将其分析条举如下.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详今略古,详近略远,本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许多著名的史籍,如《史记》、《通典》、《资治通鉴》等,都很重视对当代史的研究,而在史书编写的内容安排上,皆贯穿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思想.诚如章实斋指出:"史部之书,详近略远,诸家类然."为什么要详近略远呢?因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即为现实提供借鉴作用.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检昨日之历以用之今日则妄,执古方以药今病则谬",为此史家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以思维为本源的认知方式。英汉习语中的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隐喻的民族性体现在隐喻的来源和设喻模式的民族独特性和差异性。隐喻的民族性是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语言世界观等塑造和影响的结果。揭示隐喻的民族性可使我们深化对隐喻的认识,把握英汉习语中隐喻的实质内涵,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要根据隐喻的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以取得文化传真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岳好平  李琪 《云梦学刊》2010,31(4):142-145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