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文庙始建于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这就是文庙之雏形。秦之后的历代帝王和地方政府都通过兴建文庙祭祀孔子来推崇儒术,并逐渐形成"庙学合一"的制度,文庙之建筑结构也逐步呈现出"祠学璧合""左庙右学""前庙后学"等的格局。作为国家价值导向下的教育的具体空间形式,文庙具有政治教化、文化传承、信仰认同、精神激励和教育教学等功能。就目前文庙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大多数只被当作旅游景点进行营利活动,但文庙不能仅仅作为旅游景点进行修缮开发,而应当根植于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与功利气息浓厚的商业运作区别开来,注重发挥其精神教化的功能,唯有如此才能使文庙真正走上复兴之路。文庙学研究因此而日显其重。  相似文献   

2.
盛京文庙     
文庙,亦称“孔庙”。据史书记载,明代在沈阳中卫城初设儒学,清太宗天聪三年,又在古城东南角修建了圣殿、朝门各三间,极星门一座。康熙年间,几经修缮,并增建了启圣何及东西两底、明伦堂、学宫、照壁、大成门、启圣门以及名宦乡贤洞等。雍正元年,改启圣词为崇圣调。此后,各代多次修聋,使之渐成具有北方建筑风格的文庙。相传,天上的文曲星在东南方,故盛京文庙也建在古城东南。此庙坐北向南,均为青砖大瓦房。主要由大成殿、崇圣词及其配底、墙垣所组成,面积四百三十二方丈。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五间,为文庙的主体建筑,内供…  相似文献   

3.
兴城文庙     
站在兴城鼓楼上眺望东南,最先收入眼帘的是一座在绿树掩映下的古建筑群——一座由青砖围墙圈起来的庙院。这就是远近驰名的兴城文庙。文庙占地约七千五百平方米。院内殿堂、门祠、碑亭古朴雅致,苍松、翠柏、梧桐、丁香枝叶繁茂,建筑布局别具匠心。在整个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布着庙院的主要建筑:照壁、棂星门、泮桥(俗称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祭器库、更衣亭、碑亭分列两厢。三层院落由在两侧的卵石甬道和砖砌成的月亮门相连通。身置院内,一种深邃、幽静之感油然而生。当年学子的朗朗诵读声似还响在耳畔;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4.
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自两汉独尊儒术之后至清末普及新式学堂之前一直与官学相伴而行,二者有时甚至融为一体,即庙中有学、学中有庙,形成了古代独具特色的"庙学合一"的文化景观。民国以后,由于战争、政治运动等原因文庙屡遭破坏,很多遗迹荡然无存,文庙越来越被边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文庙由此也迎来了新生。在文庙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通过打造精神守望地、核心价值观培育地、人生坐标地和生命体验地等,使文庙继续发挥它强大的教化功能,以不断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贵州文庙基本始建于明朝,这是朱元璋在西南边陲推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教举措。在此过程中,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状况得以改善,民族矛盾得以缓和,进而推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与统一。文庙是儒学在贵州地域化的核心载体,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文庙为例,其文化载体功能不仅渗透在建筑与布局中,而且还体现在祭祀活动、庙学教育中,并呈现出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的融合。当前安顺文庙在保护利用中遭遇资金、管理、开发等困境,需要将政府的重视和管理、文庙的修为和提升、公众的参与和接纳相结合,以保证文庙在当前的发展机遇中,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实现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主持人的话: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儒学的传承功能可以比肩"四书五经"。从"庙学合一",以及民众的文化信仰与认同来看,文庙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功能及其教化效果要高于儒家经典,所以,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符号、城市文化守望的标志,而且更是自有文庙以来士人的精神殿堂。目前,国家对文庙的修复与保护非常重视,但学术界对文庙的学理研究还比较薄弱,我提出要建立一门新兴  相似文献   

7.
从建筑学和建筑现象学角度解读文庙建筑空间,解构文庙建筑的教化旨趣和教育意蕴,是当前文庙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重新审视文庙建筑空间,会发现文庙空间现象具有以下特征:空间布局,形断意连;空间势态,起伏律动;空间组合,虚实结合;空间装饰,寓意深远。文庙建筑空间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的组合体,同时,还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是教化民众、兴学育人的教育场所。文庙空间与人的交流,经由形式层面、意向层面和意义层面而展开,文庙空间的教育意蕴由此而生成。  相似文献   

8.
正紧傍拔剑泉,有一座规模较大、建筑宏伟的千年古寺——汉高祖庙。又称之为汉王庙,庙旁的村落称之为汉王庙村,汉王镇的镇名亦由此而来。据传,汉高祖刘邦灭楚称帝不久,即把家乡徐州作为封地,封给了他的四弟刘交。刘交为了给其兄刘邦歌功颂德,更为了维护其刘家的统治地位,待刘邦死后,在当年刘邦大难不死逢凶化吉的风水宝地——拔剑泉附近,大兴土木,建起了汉高祖庙。汉王庙坐北朝南,庙门上书"宝珠寺",门西旁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门迎曲水龙蛇动,户对环山虎豹藏",为明朝洪武年间徐州知府杨节仲题写。  相似文献   

9.
镇江火星庙戏台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综合性戏台,在江南地区现存的古戏台中具有典型意义,对于研究清代尤其是清后期的戏台建筑有一定的价值。镇江火星庙戏台的建筑形制、构造特点以及文化功能都具有一定特色。镇江火星庙与唐代润州火祆庙之间具有历史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两个学童在朝拜文庙时,甲学童看着匾额上“文庙”两个字,大声念道:“大庙。”乙学童纠正他说:“不念‘大庙’,应念‘丈庙’。”  相似文献   

11.
养云轩西洋门始建于乾隆二十年间,为乾隆时期保存完好的少数西洋建筑之一。乾隆年间,西洋点景建筑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建筑形式应用于皇家园林的规划中。养云轩西洋门为在中国传统设计思路指导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其设计手段为传统中国建筑师处理西洋建筑的常用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对于当前的建筑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威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在当地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陇右学宫之冠”.分析研究武威文庙的价值,对于武威文庙的保护工作和发挥其教育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帝制时代,文庙以"庙学合一"的方式,既被官绅用来宣扬政治意识、社会伦理,又被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体现着皇权"治统"、士人"道统"与诗书"学统"的融合。在这种精英性活动以外,文庙亦搭建了民间社会的种种场域。清末新政以来,随着各种社会改革事业的推进,文庙也遭遇着制度变革与近代思潮的冲击,由此而萌发出其转型的契机,成为民国之后文庙种种改革事业的先声。但在种种变迁的背后,文庙因其所象征的儒家人文价值,亦在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士民心中保有着一份持久不灭的尊严感。  相似文献   

14.
桐城歌是民歌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巨量的桐城歌文献以及其活态传承形式,使之成为研究桐城地域文化生态的重要资源。桐城歌保存了大量以情本主义为核心的女性歌谣文本,展现了被历史遮蔽的女性情感世界,交织着性灵自由与义理规训的多重美学特征。桐城歌研究有利于开拓由桐城派诗文建构的单一地域文化体系,还原桐城地域文化生态多元性本质,有利于推进地域文化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成都市保存较好的三义庙清代建筑的始建、重建、修葺、迁建及其建筑结构作了简要的梳理 ,并介绍了近年在迁建中成功地保持了该庙的原始风貌 ,恢复了刘、关、张塑像及相关图绘 ,因而凸现了三义庙固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探讨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有助于丰富宋代孔庙研究。据统计,宋代福建孔庙选址于治所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等方位,其中东、东南方位最为集中。从大成殿和明伦堂的位置关系看,宋代福建孔庙建筑布局包括左庙右学、左学右庙、前庙后学等常规形式,以及中庙旁学、庙学独存、庙学分异等特殊形式。研究表明,影响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风水学说、环境静谧与否、教育实际需求、曲阜孔庙与京师孔庙建筑规制等。  相似文献   

17.
论汉代皇帝宗庙设置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帝宗庙作为象征皇帝世袭统治的礼仪建筑 ,它的设置地点和建筑模式与礼仪传统及社会背景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中国古代宗庙制度的发展历史上看 ,西汉时期正处于都宫庙制瓦解和同堂异室庙制形成的关键时期 ,两汉与东汉在宗庙设置上各自呈现了皇帝生前自立庙、宗庙异处、郡国立庙和两京设庙、同堂异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现存木构建筑和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定襄关王庙大殿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初建时,前檐应为三开间,使用制同后檐的阑普组合,且平柱应在现明间两侧补间铺作下。元至正年间对大殿进行修葺时,前檐改用檐额,并改换前檐平柱。移至今天的位置。定襄关王庙大殿是檐额制度在元代继续使用的重要例证。通过对檐额做法和金代早期木构建筑使用内额做法的分析,笔者认为,二者在做法上应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庙是封建社会宣扬官方儒家意识形态的神圣殿堂。基于三位一体空间生产理论框架考察文庙的自然空间、物理空间和表征空间,发现其空间之实践在于:天人合一,有机感应;空间之表征在于:左右对称,以中为尊;表征之空间在于:情景交融,意境合一。对于无形的教化空间来说,中国文庙从宏观到微观都浸润着儒家的经典思想,在特殊的建筑空间内隐藏着独特的教化意蕴,这为现代场域教化空间的营造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比干庙     
殷太师比干庙位於新乡卫辉市城北七公里,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馀年,庙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照壁,高3米,宽1.7米,厚1米,绿色琉璃瓦顶。壁体正中镶嵌有24块琉璃方砖砌成的花卉图案,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大门,木牌坊式建筑,灰瓦顶,檐下置斗拱,门额上书"殷太师庙"四字,二门枋上悬"谏臣极则"四字,左右刻对联,门内两旁为碑廊。三门3间,硬山灰瓦顶,门前立石狮1对。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