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人的能力发展和现代科技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提供知识前提和知识动力。同时,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人们具备正确的科技认识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人的能力发展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具备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的认知能力、适宜的科技发展的控制能力和正确的科技发展成果的价值评判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调控工作,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科技道德教育,为发挥科技对人的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提供道德航向,改革教育体制,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不断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彰显了科技变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以及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超越过程;质疑与批判是科学探索最为宝贵的素养;必然与偶然是科学进步与发现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推动社会主义向前不断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都对世界科技革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在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在为推动科技发展所采取的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等方面存在严重偏差,因而未能实现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之一.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继续发展,则从另一侧面展示了科技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展望新世纪,在知识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主义运动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与艺术有许多共通之处。科学美学、技术美学是当代学科融合的产物,是科学、技术与美学的交叉学科。美学思想和原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加强科学美学、技术美学的教育可以加深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增强其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其素质。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六次大的转移,弄清楚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条件和基本规律,对于科学规划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促进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意义重大.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科学技术的现状,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基础,预言通过30 ~50年的发展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人的科学技术或关于人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一致。科学技术是人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人的发展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也会产生负效应,造成这种负效应的根源既有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盲目性,也有复杂的社会根源。创造科学技术与人协调发展的机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心理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分娩出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就得益于18世纪生物学与生理学的巨大进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既可以从宏观的层面揭示心理现象的作用规律,也可以从微观的方面对人的心理活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的领域更加广泛而且深刻.科学技术对心理科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为心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心理学研究的突破提供并创造了可能性;第二,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对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思想、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会产生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是心理科学取得更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着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融汇在一起 ,这种融汇 ,是在具体的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的融汇 ,是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中的融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汇有其本体论前提和客观基础 ;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生态学与生态运动领域是当今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贯通、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融汇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全球爆发,而这场全球战"疫"取得的重大成就凸显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当代价值.中国战"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党在遵循世界科技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主要内涵包括对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地位的认知,即科学技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科学技术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认知,即加强人才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对科学技术现代化价值旨归的认知,即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落脚点是人民.  相似文献   

11.
在唯物史观形成时期,马克思对技术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一系列著作中。在世界历史视阈中,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从人的抽象类本质回到“现实的人”本身,考察了技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实践)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文化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期、基本形成期和发展完善期三大阶段,形成了既具丰富理论内涵,又具深刻实践价值的科技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发展的内在逻辑突出体现为:科技的发展要始终坚守“科技向善”的根本原则,要始终贯彻“因时而变”的有效方法,要始终遵循“内外协同”的转化路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科技治理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科学技术引导人在真、善、美三个方面充分展现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是人发展与完善自身的内在动力。由于科技发展与人的社会责任、知识成果运用的动机与效果之间存在可能的冲突,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也具有否定性影响。必须对科技活动的主体提出自我调适的要求,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应该从确立“富国强民”目标,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自主创业精神,提高群众科教文化素养,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等四个方面,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联系实际提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切实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指导县域经济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赫费的技术哲学承续和充实了西方特别是德国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技术的特质进行了多层次剖析:技术对人具有隐性作用,它以帮助人超越自我及创造自我为指归;强化技术的伦理意识,构建一种完善的技术伦理评价机制,能遏制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有效地实现与完善技术所具有的善的功能;技术是解蔽人的存在之方式,能使人领悟自身的生存意义。技术的正义责任在于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拓展自身的主体性;技术的进步为奢侈创造了条件,奢侈又是技术发展的隐性动力,两者间存在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科学技术实践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但是,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冲突,罗马俱乐部尽管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后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先后提出了“零的增长”与“有机增长”解决方案,但却错误地把对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现象归罪于科学技术本身,从而最终不是走向了悲观主义,就是陷入了浪漫主义乌托邦的空想。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思潮。其中“技术理性批判”思想有其合理性与价值。他们抨击技术理性的工具化和实用倾向,但将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利用所造成的危害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这是我们不能赞同的。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科技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潜藏在社会劳动中的生产力,与其他生产力相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观点,立足具体的国情、世情,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整体性和目标性相统一,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立足国情世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世界上后发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当前世界资源与环境的状况,回顾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世界资源和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对未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指出了人类只有拿起科学的武器,理智、民主地利用科学,才能使人类摆脱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