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祥林嫂与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学术界一向认为她的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通过分析重新梳理,我们得出一个具体而又全新的结论:祥林嫂是恶俗陋习的牺牲品,她触犯了恶俗陋习中的诸多禁忌。  相似文献   

2.
封建礼教是酿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 ,而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则是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内在原因。强烈的负罪感、巨大的恐惧感、严重的迷信思想、软弱的性格特征诱发了祥林嫂的人生惨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恨海>中二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入手,进行文本的细读式批评,指出<恨海>是一个以男性中心意识营造起来的审美世界,战乱的因素、身不由己的订婚、封建礼教以及张棣华、陈仲蔼可能有的爱情贞节观念等,对悲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足以成为悲剧最终完成的根本原因.造成张棣华和王娟娟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是,张棣华、陈仲蔼心中与小说家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4.
一. 在《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和最后一篇《离婚》里,魯迅塑造了旧中國兩个農村妇女的形象:祥林嫂和爱姑。她們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都是封建社会里被压迫和被損害的妇女,都是被四条“繩索”緊緊細縛,遭受封建制度与宗法礼教迫害和推殘的无辜牺牲者。祥林嫂的形象早已膾炙人口。她本是个良善、純朴而勤劳的農村寡妇,因受不了虐待,逃出婆家,給地主魯四老爺帮工。她对生活未曾有任何幻想奢望,她只有一个極为卑微的愿望: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用自己最勤恳的劳动,换取最起碼的生活权利。虽然她一再遭受打击和摧殘,却仍旧顽强地生活下去。但是,殘酷的封建宗法礼教对她的迫害有增无减,并且变本加厉;周圍又得不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鲜为人注意的现象:在同一时期,发表了两篇同样反映下层劳动妇女悲惨命运,同样揭示封建礼教和宗法关系对于广大女性的压迫和扼杀,并且同样都引起社会重视和反响,同样都成为现代文坛上不朽名篇的作品。这就是鲁迅的《祝福》和叶圣陶的《一生》。 一 《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  相似文献   

6.
对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们"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牛充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地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地指出遵从了礼教的条律规范,礼教依旧吃人。  相似文献   

7.
以鲁迅作品《祝福》为底版,我们可以见到诸多分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大多是从历史和人性两方面展开分析的。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从男尊女卑这个方面来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诱因,并从中分析出女性在历代被压迫,歧视,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9.
典型形象是指文艺作品中高度概括化的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纯朴善良、刻苦耐劳的鲜明性格的刻划,和对祥林嫂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全部悲剧性生活道路的描写,集中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下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一生所遭逢的处境是荒涎寂寞的,她不断地受到命运无情地播弄:二十六、七岁青春时节转瞬成为寡妇,被迫再嫁后又丧夫失子;鲁镇的冷眼与麻木使她沦为乞丐;精神绝望后寂寞死去……在这一系列充斥着扼杀窒息的生存悖境中,她伴随着孤独寂寞的飞雪,一步步地跌向深渊,坠入虚无,用自己悲苦凄凉的一生控诉这黑暗腐朽社会的冷酷无情。在《祝福》中,鲁迅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的态度;期望揭出这病态社会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借助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惧去实践他的“反抗绝望”人生哲学。《祝福》仍旧承袭…  相似文献   

11.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个体安于名教,圣王施行名教,以及性其情的个体人格范式。个体与名教的统一,既可以维护个体本性又可使名教生命力持久不息。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悲剧小说的巅峰之作,主人公苔丝悲惨多舛的命运以及她对命运的英勇抗争展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描绘,集中反映了哈代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剧以克劳狄奥与朱丽叶的婚前私通为主要伦理线,展示了维也纳法治下个人私通和公共淫乱两类人的跌宕命运,着重探讨了维也纳城的伦理混乱,以及在主政者的伦理秩序重构中个人私通者由悲而喜和公共淫乱者由喜而悲的命运转向,旨在指出在西方前现代社会中,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转向。  相似文献   

14.
《帕克大妈的一生》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两种现代创作技巧描绘了帕克大妈的悲惨命运。通过自由联想 ,帕克大妈从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 ;通过内心独白 ,帕克大妈讲述了自己的悲苦经历。这位老妇人的内心世界透视了在传统的父权社会里处于边缘地位的女人的悲惨命运 ,她没有任何权利 ,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是玄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玄学的发展 ,使老庄之学兴起 ,并与传统儒学争地位。自然与名教的冲突 ,不可避免地要从思想界反映到现实政治生活中来。魏晋玄学的本质 ,就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与统一。要在名教的范围内得自然之趣 ,并真正达到二者的合一 ,有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礼乐教化是我国古代民族传统的美育思想和艺术素质教育在个人的内在修养及外在表现,即根干与枝叶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冤>的创作意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在窦娥的那个时代 ,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 ,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 ,窦娥被毒害到拿泯灭人性的伦理道德规条要求自己 ,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 ,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是非常普通正常的。《窦娥冤》从传统的“贞节”、“孝道”等道德伦理规范角度出发 ,不认同蒙古人的现实统治 ,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批判 ,其中潜藏着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  相似文献   

18.
贵族遗孀林太太长期寻求外遇、"四海纳贤"。她的偷情行为既受到内心正当性欲的驱使,又受到明代后期市民阶层反封建礼教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体现出林太太对禁锢人身心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为了保全一位贵族夫人的切身利益,又不失去儿子,林氏并未改嫁,因而只能以偷情的方式来满足其正常性欲,这是林太太精明的表现。林太太和西门庆的交往各取所需,并非前者拜倒在后者的脚下。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解读的视角,结合西方文化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一个重要女性人物梅特尔·威尔逊的名字的内涵及其隐含的该角色的性格本质、角色本质及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鲁镇文化是一种吃人性的文化,祥林嫂被鲁镇文化的幽闭就是被吃人性文化的幽闭。祥林嫂的幽闭恐怖症是社会角色强加给祥林嫂的精神恐怖。祥林嫂从夫家的出逃是对男权制幽闭的反抗,但夫家把他抓回当作商品卖了出去,说明她不可能逃脱男权制的幽闭;祥林嫂想从死了第二个丈夫的幽闭恐怖症中逃脱出来,但鲁镇文化却使祥林嫂更为妖魔化从而更加重了她的幽闭恐怖症;祥林嫂想要向人们诉说死了儿子的悲哀获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的冷酷却使祥林嫂的精神更加幽闭恐怖;祥林嫂想要在知识分子那里获得灵魂幽闭恐怖的解脱,但知识分子并没有给她一点精神的出路。祥林嫂被鲁镇文化幽闭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