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生态视角对梭罗的《缅因森林》进行文本分析,阐述文中的生态思想,并分析其带给人们的生态启示.梭罗在《缅因森林》中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强调原始森林的价值,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出梭罗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始批判及其朴素的自然中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对梭罗的代表作《缅因森林》的研究呈零散、碎片化的现状,文章从《缅因森林》本身出发,系统解读《缅因森林》的生态文学价值,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缅因森林》第一次明确将"荒野"作为生态文学的审美对象和中心,这是对过去生态文学的一大突破;第二,《缅因森林》较为系统地传达了梭罗超前的生态思想,即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对人类重返与自然和谐的渴望;第三,《缅因森林》因其完成时间前后跨度超过10年,因此又集中反映出梭罗生态观念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梭罗是一位具有丰富生态思想的作家与哲学家。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不仅充分阐释了其自然生态思想,更体现了其社会生态思想与精神生态思想。在自然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并重新构造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关系;在社会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并且倡导文明与自然相互平衡的发展模式;在精神生态方面,梭罗反对人们利益至上的生活态度,主张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语境下,《瓦尔登湖》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上一周》与《湘行散记》分别是梭罗和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上泛舟之后写下的游记体散文集,是他们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在生态批评视野中,二者均具有显著的生态学价值。现代文明与生态意识、历史感情与现实反思交织在一起,使它们呈现出深邃的人文视野。《河上一周》对工业发展的认同,《湘行散记》对人文生态的思考,虽然似乎无可避免要遭到“人类中心主义”之类的讥评,但是它们对于生态理论的资源性意义仍不可轻忽。  相似文献   

5.
在物质文明甚嚣尘上的社会语境中,梭罗的《瓦尔登湖》以一个先觉者的睿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真正和谐的生命方式.麦尔维尔的《白鲸》寓言性地叙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对抗,并对这种对立与对抗的悲剧结果进行反思.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形象地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在描述人的尊严与力量的同时,实际上反思了人的存在.《瓦尔登湖》等美国文本经典的自然书写,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要]“褐色语法”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梭罗在其作品《漫步》中所提到的重要的语言观,但并未得到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本文试图从“褐色语法”这一概念的解读出发,并运用生态话语批评来对梭罗自然写作中的自然有声、有机语言以及野性语言来进行探讨。“褐色语法”并非是一套真正的语法系统,而是一种生态的语言观。这不仅为我们理解梭罗自然写作中的生态语言与生态意识拓展新的途径,而且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的文化观念。在生态批评视野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正蕴含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而且是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人公圣地亚哥所持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把人类当作一切价值判断的依据,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企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而海明威本人,则信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能够认识并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反对征服和奴役自然,提倡有节制、有理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话,《老人与海》号召读者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采纳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和环保运动迅速兴起,美国掀起了研究梭罗自然思想的热潮,从而激活了“绿色梭罗”的形象,使之成为了美国最优秀、最有影响的作家和环境主义先驱。100多年前选择在美国独立日这天走进瓦尔登湖的梭罗,倡导人们到自然中建立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去寻找它那神秘的狂喜和崇高的启示。文章基于生态批评话语,在解读梭罗留给世人的这部“绿色圣经”——《瓦尔登湖》的同时,通过对他的自然生态观视域下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考量,希图指引人们寻回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9.
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在其经典之作《瓦尔登湖》中,梭罗生动记录了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多的独居、耕读和思考。在这部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学名篇中,梭罗提出了物质简单、精神富足的生态哲学思想,作品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的神话旨在对以火车和铁路为代表的工业文明进行生态反思和批判,并以哲学走向荒野为契机倡导诗意栖居、回归精神家园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0.
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本文通过对其《瓦尔登湖》等作品的分析来探讨梭罗的生态思想及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教义,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人类文明掠夺自然的重要伦理和价值依据。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人与自然关系,以生态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主义的框架内对《圣经》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辩证解读,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寂静的春天》以其独到的视角昭示了生态伦理重要性,其背后隐藏的价值预设不同于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前提下的人道主义。通过对卡逊《寂静的春天》著作背后的隐性价值从生态学视角进行考量,运用马克思"否定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对生态伦理进行理论建构,试图对探寻中国特色式的"弱人类中心主义"范式的理论实践进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她乡》中,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通过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意识,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和关爱等女性价值观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这恰好与当下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问题相吻合。本文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析,解读小说《她乡》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从而得出只有遵循生态女性主义,解救自然生态与人类自我,建设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才能够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从生态文学的角度,通过介绍梭罗及其作品《瓦尔登湖》,分析其对人们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影响,来展现梭罗的思想魅力和他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梭罗思想的剖析,让读者体会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带给人们的真正启示———我们的生活应过得更加简单、更加快乐、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表现出了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关注。本论文将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基本理论,着重分析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男性与女性、男性与自然、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以求引起人们对于如何看待女性、以及女性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性生态问题的出现和加剧,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描写了老渔夫圣地亚哥生活态度以及他与大海和大自然的关系。本文以生态批评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老人与海》进行了分析,从而呼吁人们保护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战争对自然和女性造成的伤害,探索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可以发现伍尔芙希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8.
《瓦尔登湖》修辞特色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罗以他对自然的沉思为主题,在他的作品《瓦尔登湖》中融入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那个时代物质主义的批判,使得该书极具生态意义。作品在语言风格上也独具特色,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字的优美和思想的深度,其中梭罗用大量的譬喻来描述湖畔的自然风光,运用拟人手法来传递自然思想,运用似非而是的隽语来揭露社会流俗,更有意味深长的双关,发人深思。无论在思想价值还是文学价值上,《瓦尔登湖》都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陈启文的《漂泊与岸》一书,基于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主义”立场,反思和预警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现实危险,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 “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向往,堪称一部优秀的生态散文著作。  相似文献   

20.
梭罗与爱默生均以"自然书写"为世人所熟知,但在长期共同的超验主义理论话语规制下,两者"自然"观的差异混泯不清,因而在生态美学研究日盛的当下,关于两者"自然书写"的生态价值的品量也显得模糊不清。其实,以生态美学的"参与审美"为切入视角,可以看到梭罗的"自然书写"超越于爱默生之处,梭罗的自然观与爱默生自然观念的巨大差异也彰显无遗。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超越与差异,对当下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