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初理学家周敦颐将儒家的最高境界概括为"孔颜乐处",提倡的是超越物欲之乐、德性之乐、无私之乐、天人合一的自然自得之乐。重温"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可以发现,在当今社会,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有精神支柱、人生理想、道德信念和宁静心灵,这样才能走出物欲的奴役和内心的空虚,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快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首先分层论证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也刺伤了人类本身,造成了人性的严重异化;再加上生死、孤独、衰老、疾病、欲望等人生的诸多困扰,人的心灵失去了温馨的精神家园;提出审美教育是达到人性复归,实现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精神家园”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虔诚的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极度关注人们的痛苦和宗教信仰,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指出爱的缺乏导致了人们的隔阂与心灵的异化。本文通过浅析《好人难寻》中暴力和死亡所体现的荒诞世界,突出最终得以重建精神家园的宗教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与前代作家的都市小说有明显的不同,他以全面融入都市的姿态描绘着都市的风景线.他笔下的都市是一个欲望的容器.在物质、欲望、消费开始流行的时代,纯洁的爱情已经被搀入了太多的利益原则.都市人在物欲的挤压下表现出平面和异化的特点,由于意识到了这种异化的危机,邱华栋在小说中不停地重复寻找的故事,寻找成为一种弥补精神家园迷失的仪式.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的商业背景,导致世俗社会对物欲的极大追求,物欲成为话本小说的重要题材。在这些物欲叙事中,作者展示了普通民众的生命焦虑与终极思考。为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为了后代子孙,为了生命的不朽,人们的物欲追求形式及对待物欲的态度各有不同。话本小说展示了世俗社会中物欲追求过程与“心安”,物欲态度与子嗣、成仙、成神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普通民众的生命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理想之境是个人追求的终极境界.仕宦期间,陶渊明将田园生活作为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回归之初,陶渊明的确是将现实的田园家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来描绘体验;随着他在农村中生活日久,现实的田园生活失去了作为理想之境的载体功能,于是诗人便在艺术的想象中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便是<桃花源记并诗>.  相似文献   

8.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的文化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人生幸福的感觉;社会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有了共同精神家园就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寓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单体寻找到精神家园的需要。本文自人的文化需要出发,运用文化学方法,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人生动力与精神家园、社会发展与共同精神家园、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培植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自然变化是自发选择能量消耗最少的途径。自然界惯常行程是不引起附加能量消耗的过程,人的技术活动都是对惯常行程的改变,都以消费能量为代价。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人们从自然界获取天然自然物,遗弃给自然界的是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物转化为人工自然物是非惯常行程,需要消耗能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是对自然的双重消费。劳动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交换,这种交换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物欲。人的无止境的物欲与自然界的有限物源的矛盾愈演愈烈。对自然的过度消费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一定要节制对自然的消费,纳米技术可能根本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消费形式与数量。  相似文献   

10.
广告作为社会最为常见的大众传播媒介,表面上来看是推销商品,但实际上并不直接推销商品,它以给人信息的面孔,为人们提供时尚、高雅、成功的物质生活标准。其对消费文化的表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借助美学与大众传媒手段凸显商品的交换价值使商品符号化,把商品与互不相干的意义嫁接起来,从而达到表征消费文化的目的。二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反复叙述,让被符号化的商品与现实作对比,从而形成了消费的参照系统,玩潜移默化的手段对人们的消费心理施加影响。三是盗用其他文化资源,通过拼贴复制,把其获得商业利润与传播物欲症、消费文化的目的隐藏至深,使大众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相似文献   

11.
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基于精神需要的消费行为,关注的不再是物品的实用价值,而是物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以及对终极价值与终极意义的追问。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反映。然而,消费也容易被贪婪的欲望所掌控,占有欲、财富欲、权力欲等驱使着人们近乎疯狂地膜拜物品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就是符号消费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奥尼尔一生致力于用悲剧探索人生的基本问题,对他来说,"戏剧是生活——生活的实质和对生活的解释"。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当作他的灵魂悲剧的主体,刻画悲剧人物矛盾、复杂的人性,通过对人的潜意识的揭示来展现现代人内在的精神冲突,反映物质文明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为一个主要关心娱乐的商业化时代重新召回了悲剧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试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人的终极价值,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不同,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未来社会的目标,必须不断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类历史新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力量,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的精神纽带。物质或非物质,乃至口头或书面,都是相对而言的,更多的情况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今社会生活中,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显示着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体现着当代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小康社会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小康社会的理想逐渐成为可实现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变革:价值追求从物质生活型向精神生活型转变;休闲消费方式从节约、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生活样态从封闭、庸俗、单调型向开放、文明、丰富型转变。这种变革带来的必然是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生命质量的全方位释放,内动力来自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与人本价值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
论大众文化消费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消费是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进行精神状态的自我调整,充实感情和复归人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大众文化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消费的大众化浪潮,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大众文化也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满足大众闲暇时间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最好形式。大众文化消费有其独特的消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指引,从而包容了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及人生指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天”及无神论信仰。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与在人生意义评价中存在量与质的关系,指出盲目追求超验的危险及中世纪宗教的人生意义导向的消极性,强调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已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生命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生命存在的态度和看法。在宏观宇宙的大背景下,从生命存在与进程的视角可将生命分为自然层次、精神层次、价值层次、智慧层次四个层次。佛教认为获得人身不易,应该珍爱生命,重视保护自然生命和丰富精神生命,提倡净化价值生命,提升智慧生命。佛教提倡超越生命的现有层次,通过个人努力不断提升心灵层次,尽量使人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最佳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城市退休老人精神需求现状及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退休老人的精神需求包括尊重、健康、情感、文化娱乐、自我实现等8个方面,具有需求强、内容多、层次高、差异大等特点。目前,城市退休老人精神需求满意度较高。社区应通过加强人文和物质环境建设、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加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和资源共享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城市退休老人的精神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20.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建立在人们无生命意义感和心灵空虚之上,肯定生命中的意义与价值,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从而达到明确生活的目的。意义治疗理论能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引导大学生摆脱心灵空虚,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积极追寻生命意义,逐步培养生命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发现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