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结合需求分析及ESP相关理论,调查了大学ESP课程的社会需求和学习需求。对未来职业领域最需要具备的英语技能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从学生视角出发,对ESP语言技能学习需求和课程需求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ESP课程学习需求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特点。本文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凝练出一套多元化ESP英语“模块”化课程。这个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必需的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个体主观需求将课程设计成几个模块,如语言基础模块、学术技能模块、专业英语模块,每个模块下设几门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2.
ESP与MTI     
通过比较ESP与MTI的异同,认为ESP与MTI虽然学科分支不同,分属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但两者都是教学,都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性。ESP是MTI教学的核心课程,ESP课程设置上有宽窄之分(wide and narrow-angled course designs),目前一般院校在MTI的教学中都采用ESP的宽泛型课程,而开设ESP的窄型(专门型)课程更具市场针对性,选择课型应根据所属院校的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分析而定。  相似文献   

3.
作为ESP课程的基础,需要分析能使ESP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导向性.然而,由于ESP学习者需求的复杂性,应使用多种方法从多种渠道进行需要分析.本文将在介绍和评价各需求分析方法后,对某海外大学需参加EAP课程的八名亚裔研究生提出了需要分析方案,以期设计有针对性的EAP课程,希望对国内的EAP课程设置前的需要分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EGP教学改革的ESP网络教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一轮大学英语(EGP)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和全球化趋势的新需求,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成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必要推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以需求分析为ESP课程开发基础,遵循个别交互的ESP课程设计原则,并实验多元互动的ESP教学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ESP课程的实施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比分析闽台地区具有较高办学水平高校的ESP课程设置、实施情况与全英文课程开展情况,借鉴其有效做法,对我国高校ESP课程的推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简述ESP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ESP教学的现状,提出用发展性评估理念和原则来构建ESP课程评估体系的一些思考,旨在引起ESP实践者和研究者在探讨ESP教学理论和设计ESP课程模式的同时,注意到评估的实践意义。ESP教学与评估是一个连续体,在考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时,应该把教学评估的要求和模式一并考虑起来。如果重视程度不一样,在一定的时期可能会影响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进而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7.
ESP研究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日益成熟;而在国内,由于部分定义不清和概念混淆,ESP研究和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特别对于商务英语这一特定的ESP种类来说,其课程设置改革有必要参照ESP理论框架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ESP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江苏省内10所工科高校的800位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了解省内工科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现状以及ESP课程的学习需求,以期为ESP课程的实施提供需求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是ESP教学.调查国内56所高校ESP课程设置,对比国内其他高校与加拿大高校ESP教学情况,发现我国当前ESP课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议统一规划ESP教学大纲、编撰时效性高的交际性教材、加强课后教学任务及发展学术英语课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并厘清2007—2016年我国ESP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ESP论文发表的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研究成果的科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研究热点话题涵盖ESP教学设计、ESP课程设置、ESP教材开发、ESP师资培养等;(3)研究方法以非实证研究居多,自2014年以来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在数量上的差异有明显缩小的趋势,但混合研究少之又少;(4)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与教育学领域对ESP研究的关注度较高;(5)受国际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经济发达地区在ESP研究方面占据主导优势。文章对ESP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相关预测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简述后现代主义对教师的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今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从知识观、教育目的、教学活动等视角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具备综合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够放下传统的权威角色,平等地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思潮对课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后现代的课程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面都可以借鉴后现代课程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分析和阐明是深刻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詹姆逊对于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和批判,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乃至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美学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美学对于审美现代性的反对首先从审美问题的外在结构出发,寻找社会权力结构在审美主义中的体现;其次,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导致了对传统哲学话语的消解,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也以同样的方式对现代主义美学话语进行了具体的批判;最后,后现代主义美学与当代激进社会理论的联系又为这一批判增添了更多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光照之下的中国文学如何发生变化 ,走向何处 ,一直是个吸引人的话题。本文就试图借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念 ,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后的新诗创作特点和与之相比较早时期新诗创作特点的比较 ,展示出在后现代主义大潮影响之下 ,中国文学中的一隅———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变异。进而对这种潮流之下新诗的创作与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至少有三个渊源: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科学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具有六大特征:反基础、反本质、反表象、反理性、反价值中立和“怎么都行”。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既要汲取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有益元素,也要警惕它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文学的主流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裂变。非理性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共有的内在精神轨迹。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非理性主义特征不能只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而应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新视野——平等·对话·沟通·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二元对立的哲学认识论根源着手 ,剖析了传统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局限 ;并在现代哲学和各种文化思潮如解释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的启示中寻找师生关系的新视野 ,从而建构平等、对话、沟通、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因子已经深深浸入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肌体,消解中心,拆解深度模式,对欲望化叙事的青睐等解构特征,不仅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更使作家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改变僵化的文化身份等都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当然,在性欲表现上的渲染与夸张,在心理刻画上的粗鄙与世俗,以及发泄对社会与政治不满时所操持的那种玩世的调侃所带来的影响等,也消极地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艺术继续并超越于现代艺术而兴起。它以多变和新导而引人注目。后现代主义追求纯粹客观性的美感个性,它更多 视线投向审美客体方面,追求“无感情”,“无个性”为内涵的所谓“极端客观性”;后现代艺术对生活的关注和远离生活的矛盾二重性;后现代艺术带东方特征的空无、无界限境界的审美意向;后现代艺术作品充分地估计、认识到了参观者的创造性,创作中引入观众的参与,或者每个参观者都成了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后现代艺术关注人的因素,注重特定的历史文脉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