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城市化的核心是解决农村人口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聚集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然而,山西从人口和产业聚集以及财政收入、经济基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不支持全面城市化,而县城作为一个县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中心,是城镇人口主要聚集地和产业流向地,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符合"增长极"理论的发展要求,县级城市化是山西城市化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西部城市化的战略思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规模小 ,数量不多 ,基础设施差 ,环境质量下降。要提高西部的城市化水平 ,必须搞好城市的总体规划 ,促进城镇产业聚集 ,并以户籍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 ,促进西部城市人口的聚集 ,鼓励多元的城镇投资建设 ,探索城镇建设的新途径 ,同时适当调整城市的行政区域 ,使城镇布局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绍兴中心城市建设成为长三角洲地区崛起的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这从宏观角度审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制定了以实施人口聚集战略为突破口的正确决策--通过人口的迁移聚集,将带动资金、信息、企业家的聚集,进而推动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4.
李丰乾 《南都学坛》2005,25(6):103-104
在“创业板”市场环境下,河南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制度创新要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应当在兼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区域集群;通过城市化推动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产生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集群为城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给产业集群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为产业集群带来不断的要素与产业转移。可以说,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应用EV iews软件包对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数据样本进行回归分析,采用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二者因果关系进行验证,证明了我国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与人口城市化水平高度正相关,且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我国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是人口城市化水平变化的重要动因,但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是滞后的。指出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不能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一定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要看到各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是同样的,关键看该产业是否适合该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政策忽视了县城的建设与发展,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县城在县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没有显现,辐射带动功能也还不强,县城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郴州是南方典型的丘陵山区,文章在实证分析其主要县城经济的基础上,对县城经济的发展思路问题进行了探讨,要加快县城经济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解决好资源聚集、产业聚集、市场聚集、人口聚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纺织行业区际转移的分析及其对西部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引起产业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中心-外围区域理论提出传统产业转移模型,指出市场需求份额、劳动力成本及劳动生产率、运费、区域聚集经济力以及区域投资环境是决定传统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并以我国纺织业区际转移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短期内传统产业会进一步集聚在东部地区,难以转移至西部地区,东、西部经济差距会进一步扩大.由此对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不能以梯度推移理论指导西部经济发展;二是继续保持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推行城市化战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产业聚集;四是加速政府改革,建立高效、透明政府;五是制定切实可行产业政策,加大优惠力度,扶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均工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Views软件对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工业增加值数据样本进行回归分析,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二者因果关系的验证,证明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增长与人口城市化水平高度相关,且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增长是人口城市化水平变化的重要动因,但不是唯一动因,人均工业增加值与其他经济指标一起影响着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工业,特别是把工业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手段来发展时,要注意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更要注意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相和谐。只有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协调、与区域环境相协调,才能取得较好的城市化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多层次城镇交通网络建设加速,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完善.这些变化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和空间格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有效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带动沿线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群城镇体系职能分工与协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未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强化城镇密集地区的交通联系,提高城镇体系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整体能力;二要科学理性地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在满足城市扩张产生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避免投资过度和浪费;三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将公共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公共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快既是现代城市发展经济转变方式的需要,也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进程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城市能级提高的需要。文章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出发,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探讨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提出邯郸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变化通过影响资源的富集程度进而改变城市的形态。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主导产业以及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就要强化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产业政策,包括制度安排和微观设计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不仅为发展经济学所证明,而且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所证明。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持,坚持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三位一体,切忌"空壳"化。没有农业支持,城市的人口就很难生存;没有工业化,城市化就缺少动力;没有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城市劳动力很难充分就业,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就很难提高;没有消费,就没有再生产。  相似文献   

14.
同一基础上起步的芜湖和无锡 ,近代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归于以对外贸易为特征的商业发展模式 ,芜湖人口集中于商业、服务业 ,人口城市化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无锡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形成人口主要分布于工业和手工业格局 ,人口城市化呈现较多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旬阳县工业经济迅速成长,工业强县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旬阳教育科技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南北区域经济差距较大,人口发展相对滞后,这些都成为制约旬阳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旬阳在建设工业强县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建设工业强县建立在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工业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并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又可以促使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缩小第一产业规模,促使第二产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城市化的发展。二者的互动机制是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港口物流和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可选择以下路径:认真做好城镇化和港口物流发展规划,为两者协调发展绘制蓝图;实施信息化战略,为两者协调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城镇金融财政政策,为港城互动协调发展提供金融财政支持;优化产业结构,为城镇化和港口物流协调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推动港口和城镇可持续协调发展;实施引才工程,为港城互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