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这已经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这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因素造成,是我国应试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根本目的以及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各方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认识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有着重要责任和义务.在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从目的、方法、手段等层面进行反思,结合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发展规律和新时代诉求,从课内、课外进行改革,探索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亚立 《南都学坛》2012,32(2):25-26
汉代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娱乐性、技巧性和表演性,民族特色显著,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推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体育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探究"身体活动领域的人类活动形式"的心理倾向,它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情绪性及动力性等特点,对青少年认识和参加体育锻炼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加强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尊重个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角色理论为视角分析我国校园足球活动与教育、体育体系的关系,结合社会背景对校园足球活动进行角色定位.认为校园足球活动在教育体系中是以足球运动为媒介,以摆脱"教育困境"为目的而开展的特殊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教育本质;在体育体系中应以提高国民体育素质为旨归,以解决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缺位危机为目的,以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重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校园足球活动角色定位的落脚点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青少年基础,国民体质的增强与"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是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终极诉求.  相似文献   

5.
人物档案:刘振钰,72岁,素有"空竹之王"的美誉,曾荣获北京市健康老人之星荣誉称号,在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胜出非常明星奖;赴英国参加"北京风情舞动伦敦"文化交流活动.现任中国民族运动体育协会理事、北京市首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副主任,关爱青少年社会活动家、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还承担着北京职工体协等民间团体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采用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美国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相关指导文件、政策和标准以及开展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阳光体育开展的具体情况,总结了课外体育推广的主要模式。提出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的必要性,增加运动项目趣味性、可参与性,加强场地设施安全管理工作,建立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效果评价体系及指标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作为青少年广泛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对积极青少年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然而,体育参与在青少年发展中的消极作用却也不容忽视。作为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和领域,人类积极发展的资源模型提出发展资源的累积可以帮助实现积极青少年发展。因此,在体育参与情境中通过外部资源的创设与内部资源的培育实现青少年发展资源的累积,是体育参与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模式,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专业运动学术水平,推动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提高。提出新的"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及其可行的依据,为我省大学新课标目标的设置提出新的设想和可实施的依据,对新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给予新的定义和设想,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找出新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9.
时代的进步加速了不同文化的传播,其中一些迷信思想也乘虚而入。"星座迷信"就伴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不断蔓延,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新一代的青少年们。文章从"星座迷信"在我国传播的途径和追捧人群等角度,探讨"星座迷信"在青少年中蔓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新的历史时期,对青少年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激励、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黄维 《社区》2004,(9):22-22
2002年10月,杭州市下城区体育总会派出工作组深入社区,调研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体育资源分布、体育骨干现状等情况。调查了6176户、14825人。居民普遍呼吁:我们想有个社区体育之家。他们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设想。俱乐部这一组织形式,首先,要有个“名分”。在取得民政部门的支持后,注册成为区体总的二级社会团体。其次,要有专门的社区干部统筹协调,综合利用辖区体育场地、设施,将社区运动队纳入俱乐部的管理范围,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再次,俱乐部的生命力在于活动,要最大限度地发动社区居民参加,尤其是提高中年人参与的积极…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有利于克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开拓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制约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缺乏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足够重视,管理模式有缺陷、职责不明、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没有保障,缺乏高水平的体育俱乐部教练员,课外体育俱乐部与业余体育训练的分离是制约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如何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加强健康体育教育是在职教师关心的课题 .运用文献资料对体育俱乐部的地位、功能以及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标、任务及管理方式 .重点阐述了建立体育俱乐部是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好方式 ,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活动中 ,体育俱乐部将占主导地位 ,从而带动校园文化发展 .  相似文献   

14.
体育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青少年时期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体育素养培育,对其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寻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现实理据,剖析家庭体育赋能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路径选择。研究认为:家庭体育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育意识形成,促进青少年体育知识巩固,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内化,促进青少年体育技能发展和促进青少年体质水平提高。建议应加强家庭体育价值引领,明确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目标;拓展家庭体育组织架构,搭建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平台;丰富家庭体育资源供给,疏通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通道;强化家庭体育科技赋能,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效率。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有科学领导机制、理论指导机制、重点内容机制、"四位一体"机制、载体活动机制、法制教育机制等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学生课外网上消极娱乐活动的增多,对青少年身体发育及心理健康已构成潜在的危害.学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减少学生网上消极体育娱乐的活动时间及次数,使青少年学生投入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来.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职业探索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探索的目的在于职业目标的定位。在我国,有关青少年职业探索发展特点的研究甚少,青少年普遍缺乏相关的职业启蒙教育,职业探索活动也很少。鉴于此,本研究通过修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职业探索问卷,用之探索中国青少年职业探索的发展特点,从而为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潘幸 《金陵瞭望》2005,(22):64-65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关乎一个国家整体足球水平的提高。世界各足球强国无不投以战略眼光。大力“孵化”。当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以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建设、足球学校和业余俱乐部为主,但“联赛首位”的各职业俱乐部无暇顾及后备梯队培养。因此,足球学校重任在肩。在这方面,四中探索出了“孵化”足球后备人才的新路子。2000年7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四中成立了全国百所之一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相似文献   

19.
论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生活方式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健康教育的需要;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全面强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丰富课外体育生活;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促进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对粤西城乡30所学校的2 19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其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现状.研究表明,粤西城乡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以骨骼力量项目为主,肌肉力量项目缺乏.课外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但大部分学生体育活动不足.近半数的学生锻炼行为处于"行动阶段".无组织的个人随意活动及与同伴一起活动是其主要的课外运动形式与方式.近3/4的学生近1年参加过至少1次有组织的体育竞赛;校运会的参赛比例最大,但覆盖面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