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8):53-58
自然极限思想的研究源于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的作者们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经济增长与自然极限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考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驳斥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荒谬观点,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口、资源消耗、经济的急剧增长达到了自然极限,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出了问题,沿此进路,着重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人类解放战略等维度阐述了自然极限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可以说,马克思的自然极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一致的,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一份《增长的极限》报告,引出《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只有一个地球》、《直到自然界死亡》、《不要让生活得超过界限》等一系列警世学著作问世.其根据是一条重要信息:地球资源容量有限、经济发展增长有极限,从而提出我们人类生活还能延续多久的问题.这个严重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问的是宇宙和人类世界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它们是否也有极限?依大爆炸和熵原理与生灭运动辩证法,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样,在哲学发展上实质是宣告以往的无限哲学正开始向有限哲学转化,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诠释极限哲学本质的普遍性,以具体论证这一答案.本文正是为此而作.  相似文献   

3.
一、《增长的极限》──来自《罗马俱乐部》的报告《罗马俱乐部》是1968年4月由意大利著名实业家、经济学家佩切伊与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发起在罗马成立的一个专门研究世界未来学的学术机构,目前成为世界未来研究悲观派的典型代表。《罗马俱乐部》之所以名声显赫,与其说是因为它集中了一百多名科学家、实业家、经济学家、作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进行学术研究(这些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并且一两年便进行流动调换),不如说是因为它以研究地球和人类的未来为已任,并于1972年发表了震撼世界的著名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江汉论坛》1980年第6期发表了隋文广同志写的《节约不是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一文。隋文认为生产资料消耗的节约,“不是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因素。”我们的观点与隋文正好相反,认为生产资料消耗  相似文献   

5.
梁中堂写的《人口学》一书,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人口学问题的专著。它的出版,在我国经济学界和人口理论界已经引起良好的反响。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飞速增长,人口学在各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九七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梅多斯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了人类的威胁这种呼声,传遍了世界各地。按照梅多斯的观点,世界上的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莫不是由人口的过速增长引起的。由于粮食短缺,资源耗尽和污染的严重,人口和工业经济将走向崩溃,人类的末日将会很快到来。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实质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冠军 《晋阳学刊》2001,3(3):37-4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质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对自然界存在“利用的极限和极限的增长”的矛盾 ,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整个过程。可持续发展在动态上是人类对自然界“利用的极限和极限的增长”的矛盾展开过程 ,而该矛盾是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矛盾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体现。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利用的极限与极限的增长之间的矛盾 ,必须处理好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关系 ;而且要大力推动社会发展 ,为其提供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7.
一年来,《水浒》研究领域中最受重视关注、而又最为复杂错综的课题,大约莫过于施耐庵研究了。国内许多报刊相继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考证研究论文,大体上提出了以下三种主要观点:一、认为《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就是《水浒》作者施耐庵,他是宋末元初钱塘人;二、认为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海陵白驹场人,即今兴化施家桥、大丰白驹镇施族的祖先;三、认为施耐庵是郭勋门客的托名,《水浒》成书年代不早  相似文献   

8.
读了《汉论坛》1980年第6期上刊载的隋文广同志写的《节约不是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一文,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隋文广同志商榷。隋文广同志认为,“生产资料消耗的节约不能独立作为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因为所谓国民收入,是指全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新价值,即v m。生产资料消耗的节约,并不形成新价值,自然不能作为国民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我认为,既然国民收入是指的活劳动新创造的那  相似文献   

9.
关于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一词,各家选本异解纷呈。唐汝洵《唐诗解》、王友怀《王维诗选注》等都认为属国即“典属国”,因苏武曾任此职,指代人。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霍松林《唐诗精选》等认为属国既可指地,又可指人,同时又言指人  相似文献   

10.
《京氏易考》一书的作者为张吾攵,朱彝尊在其《经义考》中引《人物志》认为作者张吾攵是合肥人 ,字伯起。《雅乐发微》一书的作者也叫张吾攵 ,《四库提要》的作者认为他是饶州德兴人。为了比较明代的这两个张吾攵 ,《提要》援引了《经义考》并予以肯定。根据《饶州府志》、《德兴县志》、《合肥县志》的记载 ,可知《京氏易考》与《雅乐发微》均为饶州德兴张吾攵所作。朱氏误认同姓名另人 ,而《提要》不察 ,肯定朱氏误说 ,亦为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1.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了《关于一类捕食系统极限环的唯一性》一文证明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秦人本为何族,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说是羌族,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说是戎族犬戎之一支。我认为应是夷人的一支。 (一)从鸟降生。 从鸟降生,是夷人传说的特点(见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87页)。《史记·秦本纪》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从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因此《手稿》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著作.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认为《手稿》历史观的真正出发点,不是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而是感性、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马克思正是以劳动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劳动实践的观点,是理解《手稿》历史观及其理论实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万高潮同志在《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吗》(见《社会科学》82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是“因为人类在无限的宇宙中极其有限,人脑和人得以克服认识对象给认识能力规定的界限的实践手段也有限”。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个观点揭示了人的认识本质,正确地解决了世界的可  相似文献   

16.
陈坚 《江汉论坛》2002,(6):76-79
本文以胡风对《蜕变》、《北京人》、《云雀》三部剧作的批评为实例,认为胡风剧评的思想以人为起点,突出体现了他“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体系,郁结着浓厚的新启蒙情绪,胡风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的一位抗争着的前驱。  相似文献   

17.
一种叙事:关于异性爱与同性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妇人杀夫──性政治与一种叙事原型小说《杀夫》原名《妇人杀动,是台湾作家李昂自己“十分喜欢”的命名①。相对于李昂的喜欢,改名者(据作者透露为“评审”)显然认为“杀夫”用语则更为简洁。可是,作家李员为什么反倒喜欢赘语式的“妇人”在此小说命名中的出现呢?最直观的解释似乎只有一个:作者极不喜欢主语“妇人”哪怕是在语表层面上的匾乏。相对“杀夫”来说,“妇人杀夫”是一个语言结构意义十分完整的陈述句,它不但陈述了一个两性尖锐对峙的极限状态,而且还陈述了一个反传统秩序的颠覆状态。如果从《礼记》“妇人,从人者…  相似文献   

18.
《刘子》一书,自宋元明清以来,书家多认为是北齐人刘昼撰,而不是梁通事舍人刘勰的著作,因而研究刘勰与《文心雕龙》者,也大都认为与《刘子》无涉。杨明照《梁书·刘勰传笺注》称:“又按今存《刘子》五十五篇,本北齐刘昼撰,与《文心》各成家言;而前人多错认颜标,属之舍人,非也。余前撰有《刘子理惑》一文曾详为论列”。王利器先生《文心雕龙校证序》亦同杨说。现存各种《文心雕龙》研究的专著、论文、鲜有涉及《刘子》者。近来,学术界有的论者重新提出《刘子》的作者问题,认定《刘子》的作者是刘勰  相似文献   

19.
张芝籍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的籍贯,近来学术界流行的说法是敦煌酒泉人,如《东汉凉州“三杰”》一文,谈到张芝祖籍时认为,张芝父张奂为敦煌洒泉人。《甘肃风物志》:“张芝,字伯英,敦煌郡洒泉县人。”新版《辞海》:“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我们认为以上说法是错误的,现考证如下。第一,汉代敦煌郡不辖酒泉县。  相似文献   

20.
杜艳 《理论界》2023,(3):74-79
在历史中,对《尚书》性质定位的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尚书》道事,一种认为《尚书》记言。前者发端于《庄子·天下篇》“《书》以道事”,盛行于先秦与西汉;另外一种起源于《礼记·玉藻》,经过刘歆、郑玄等人的创造发展出了“言为《尚书》”的说法,盛行其后。“言为《尚书》”说法影响深远但又存在缺陷,因而在历史中引发了跨世纪的辩论,如清儒对唐人刘知几的驳斥、当代学者金景芳对汉学刘歆的批评。经过辨析,“言为《尚书》”实为方便说法,“道事”系列说法更符合《尚书》本质内容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