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济南地区慈善救济及医疗机构除官方设立的养济院、漏泽园、医学署和惠民药局外,还有官民共办的普济堂、育婴堂,救济内容涵括养老、恤贫、抚幼、助葬、医疗等多个方面。济南作为山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慈善救济及医疗事业发展在山东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仅就济南地区而言,慈善救济事业发展不平衡,公共医疗救治发展缓慢,惠民药局、医学署等医疗机构建设较少;由民间首创而由政府推广至全国的有普济堂、育婴堂,而育婴堂的规模在济南地区远远小于普济堂。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普济堂和育婴堂从一开始官方力量参与即较多,表明在慈善救济方面官方仍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方面受到西方的冲击发生巨大的变革.中国传统的慈善救济事业在西方的影响下逐渐向近代化的慈善转变.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探析了西方慈善救济事业向华传播的四种途径:晚清知识分子的著述、出洋使节的考察、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以及晚清报刊的传播.在西方慈善救济事业的影响下,不仅中国的慈善救济机构的种类、管理运作方式发生变化,而且慈善理念也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医学交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朝以降,陆续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医学引入中国,而与此同时,传教士也被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所吸引,从而展开了对中医的探索与评介。然而,受其文化背景所限,传教士很难深入理解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医学,故而他们的评介难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4.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医学交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朝以降,陆续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医学引入中国,而与此同时,传教士也被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所吸引,从而展开了对中医的探索与评介。然而,受其文化背景所限,传教士很难深入理解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医学,故而他们的评介难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5.
考察基督教传教士如何面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改革和革命,可以从一个具体的角度研究这一群体与中国社会之关系.从传教士们发表的言论来看,这一群体对于晚清时期的改革是非常认同和衷心赞赏的.清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正是这个群体长久期待的结果.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传教士群体的态度复杂,各有差异,大体上经历了从震惊、观望到有保留地肯定的过程.而中国的牧师、教会职员则对革命表现出非常热烈的拥护态度.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都将清末的改革和共和国的建立,看作是发展基督教势力的契机,对新政权寄予较高的期望,希望在民国建立后扩大其影响,并利用这一机会促进教会自身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主要源于儒家及佛家宣扬的慈善观念,基于这种理念的救济活动源远流长,体现出慈善恩赐、重养轻教、济贫救困的明显特色,但终究不能将社会救济事业导入法制化轨道.晚清以降,受到西方社会救济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开始向近代嬗变,慈善观念演进为国家责任观念,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观念演进为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观念,道德色彩浓厚的济贫救困观念演进为"全民救济"观念.理念的嬗变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进而在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社会救济法规中化为国家的立法诉求.  相似文献   

7.
献血是一种有助于医学发展的公益行为,但献血过程中容易出现使献血人受到伤害的事件.面对实践中日益多发的献血受害事件,单纯的民法救济路径显现出了明显的缺陷,极易对献血事业造成负面影响.为此,需要提倡私法救济手段、公法救济手段以及公私法之外的社会救济手段在献血受害救济中的综合运用,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我国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以献血受害事件为视角,我国公益法制建设尚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李传斌 《南都学坛》2005,25(4):27-30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在华诸多传教方式中的一种。在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医学传教对近代中国外交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医学传教士充任本国领事和外交官,有的以客卿身份参与外交,有的则积极对外交施加影响,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对近代中国外交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民国时期,由于教会医疗事业的本土化、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等原因,医学传教对民国对外交涉只有微弱的影响,仅表现为有限的个案。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西方在华传教史上,传教士往往充当了帝国主义侵华帮凶的角色.但也有一些传教士热心沟通中西文化,为传播近代科学尽力,卫礼贤便是这样一位较为特殊的传教士.他是传教士、是教育家、是汉学家,人称"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是值得肯定的中国人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0.
1876———1879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生了近代以来最严重的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丁戊奇荒"中,在华传教士积极参与赈灾,山东是传教士最先赈济的省份。传教士募集赈银、放赈、救济饥饿儿童、提出救灾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痛苦并扩大了基督教影响。这次是西人第一次在华大规模、有组织的赈济活动,中国赈济事业从此开始向近代转型。具体探讨这一时期传教士在山东的赈济活动,对于全面了解西人首次在华大规模赈灾的情况、中国赈灾机制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