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这完全是由我国文字之为独音体所决定的。由于文字为独音体,乃可有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并可在偶句中讲求词义的对称。这种现象,由来久远,如《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论语·卫灵公》说:“言忠信,行笃敬。”《周易·乾卦文言》说:“水流  相似文献   

2.
“篇章”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人们常理解为文章,凡是独立成篇的文字,都称为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史记·儒林列传》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的说法,到了清代,阮元在《与友人论古文书》中说:“屈辞成篇,故曰文章。”现在,文学早已队广义的文章中分化出来,形成单独的门类。关于“篇章”,古人也有一些论述,《论衡·正说》说:“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将”.《文心雕龙·章句》也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古代的“字”也就是今天的词,它们的意思是说,写文章的时候,必须先有词,…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1813—1881),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是我国近代卓越的文艺批评家。刘氏一生著述甚富,尤以《艺概》一书称名于后世。《词概》只是《艺概·词曲概》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关于我国古代词作的专论。刘熙载的“词品”说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论及,本文拟就其中论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择其精要谈一些浅见。一、“笔未到而气已吞”与“言虽止而意无尽”。刘氏说: 元陆辅之《词旨》云:“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藉出场。”此盖尤重起句也。余谓起  相似文献   

4.
诗互体拾例     
<正> 互体,就是互文。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夫隐之为体,义主(一作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又说:“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谈到“诗互体”说:“杜少陵诗云:‘风含翠筱娟娟静,雨浥红蕖冉冉香。’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杨诚斋诗云:‘绿光风动麦,白碎日翻池’亦然,上句风中有日,下句日中有风。”此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用得较多,除上下二句互体外,有一句之中为互体的,也有四句为互体的。《孔雀东南飞》里面的“视历复开书”一句,“视”和“开”,“历”和“书”都是互体;“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二句,上句左手中有右手,下句右手中有左手;刀尺中含绫罗,绫罗中有刀尺。如只按字面解释,那会使人误以为刘兰芝是个“左癖”。“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  相似文献   

5.
偶读《中国皇城·皇宫·皇陵》系列丛书之南京卷《金陵十朝帝王州》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见到一句关于项羽溃败乌江的记述,不觉顿生疑惑。其原文如下:“其后败退至安徽和县一带,被刘邦逼困,终于在乌江(今和县乌江镇)演出了—幕‘霸王别妃’自刎而死的悲剧。”霸王别姬是众所周知的故事,“姬”即虞姬、虞美人,《史记·项羽本纪》及《汉书·项籍传》中都载有其事。前引文中的“妃”如果是指虞姬的话,那么首先是“别姬”的  相似文献   

6.
王伯祥先生《史记选》第509页《滑稽列传》里有一句为“鹄,毛物,多相类者。”注说:“黄鹄本是生羽毛的东西,相像的很多。”此句句读和注解似觉不妥。从注解推敲,上下两句应有因果联系,但生羽毛的东西就一定相像吗?这显然于事理不通。此句的关键是对“物”字的理解,“物”古义本作杂色旗帜。《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其中“物”即用本义。古代旗帜除画有本氏族所敬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自文字至文章》中论及我国语言文字时,曾经颇富卓见地指出三个层面的美,他写道;“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笔者拟从以上三个层面将我国律诗(以下简称汉诗)的偶句与英美诗歌(以下简称英诗)的偶句略加比较,以见异同.  相似文献   

8.
予读王伯申《经传释词》以“不”“无”为语词说,窃有惑焉。盖古人于反诘句,本是相反见意,故注家亦相反为说。反诘之肯定句释为否定,反诘之否定句释为肯定。句意本当如此,非释词也“不”“无”既表反诘,岂为语词?试看,凡反诘句,其句型肯定者,其句意则为否定。注家皆相反而说之。如《书·尧典》“嚚讼可乎?”此肯定之反诘句。某氏传曰:”可乎?言不可”。“可”,言“不可”,此相反为说也。故此句意实为否定。《左传》成公十五年,“欲免得乎”?杜预注:“言不得”。昭公元年,“敢乎?”杜预注:“言不敢”。《周语下》:“齐其有乎”?韦昭注:  相似文献   

9.
一、《邶风·击鼓》诗有什么历史意义? 从《击鼓》诗的作者看,《击鼓·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宗,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玄解释“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说:“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从军南行伐郑,是尤劳苦之甚。”孔《疏》解释这两句说:军士将行,以征伐为苦,吉今国人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南行,不得在国也。”朱熹解释首章说:“卫人从军者自言其所为……”  相似文献   

10.
论六朝诗坛的锤炼警句之风陶易刘勰《义心雕龙·明诗》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钟嵘品评二谢,说谢灵运“名章迥句,处处间起”;谓谢眺“奇章秀句,往往警道”...  相似文献   

11.
“所”字是古汉语中用得既广且繁的一个词。《说文解字》云:“所,伐木声也,诗:伐木所所”。然而《诗经》今本皆作“伐木许许”。这是描摩伐木声音的象声词。今人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说:“所,金释所,象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户亦声。本为动词。”这是说“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是“所”的本义了;古书中又有“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这个“所”是表概数的数词;还有“爰得我所”(《诗经·硕鼠》),这个“所”是表示“处所”意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具有纲领性的一篇文字。文中说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明确提出了体道的三种境界,嗣后诸文也大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些探讨。一、“有待”与“无待”王先谦说;“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可谓一语中的。郭象曾据《逍遥游》一文中“犹有所待者”和“彼且恶乎待哉”两句,提出“有待”和“无待”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逍遥”与否的标准,也是深得庄子三昧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疑问句“何以……为”、“何……为”句尾的“为”的词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杨树达为代表。认为“为”是语气词。他在《司诠》中说:“语末助词,表疑问。”如“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清人刘淇《助字辨略》说它是“语辞”。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它是“语助”。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说:“‘为’作语气词,有时表命令,有时表感叹,有时表禁止。”  相似文献   

14.
释“突将”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假借为壮.”按照《广韵》,“将”和“壮”都属“漾”韵,可见它们是叠韵假借.“将”、“壮”通假在古文献中是很多的.如《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孔颖达疏:“谓有娀之国方始壮大.”今人高亨也注为:“将,借为壮.”(《诗经今注》)又如《诗经·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亨传:“将,壮也.”朱熹《诗集传》也说:“将,壮也.”从这里可知,“将”是“壮”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5.
《聘礼》郑注“其相去也,公之使者七十步”,是指主国摈者五人加使者之介七人,其每两人间距皆为三丈六尺,合之约为七十步;又《聘礼》郑注“相人偶为敬”之“人偶”乃名词,“相人偶为敬”意为以佐嘉宾行礼为敬;虎贲本为周王之近卫队,后逐渐成为勇士的代称,与军队编制无关,其长虎贲氏也非高级职官;北大本《仪礼注疏》断《仪礼·丧服》郑注“则劬非慈母也”为一句,乃误从贾公彦之说;《汉书·艺文志》“今删其要”之“要”,当依《周礼》郑注解释为典册。  相似文献   

16.
《天问》云:“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永遏在羽山”二句,《山海经·海内经》谓:“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开筮》亦谓“鲧死,三岁不腐”,均说鳅因治水不成而被“帝”所杀.然王逸《章句》云:“言尧长放鳅于羽,绝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则王氏认为鳅只是被帝尧流放而已,并没有被杀害.张萱亦云:“屈原《天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尧未尝杀鲧,特流放之而不赦耳”(《疑耀》).王、张两氏其说不误.《说文》:“阏,遮拥也.”又,“遮,遏也.”则阏与遏同.遮遏即禁锢之谓,故《礼记·祭法》疏引郑玄答赵商云:“鲧非诛死.鲧放诸东裔,至死不得反于朝.”由此可见,下句的“伯  相似文献   

17.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  相似文献   

18.
《离骚》首二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伯庸”是谁?它到底是个怎样的称呼,历来歧解纷如,未有确论。东汉王逸说:“值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楚辞章句》)王氏以“伯庸”为屈原父考的字。唐吕延济则说:“伯庸,原父名也。”(《文选》五臣注)  相似文献   

19.
一唐宋之间,温庭筠与李义山在诗坛上齐名。《旧唐书·文苑传》中说,李义山“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C《小学绀珠》:“三人皆行十六,故曰:‘三十六体’”)《新唐书·文艺传》中说:商隐初为文,瑰丽奇古,及在  相似文献   

20.
说“万舞”     
《楚辞·天问》有“干协时舞”之语,学者多未得确解。或以“舜格有苗”解之,①非是。《天问》此处,原无错简。自“该(亥)秉季德”至“后嗣而逢长”计六节、二十四句,都是说殷的先世王亥、王恒兄弟故事的。②我们在此,哲不细悦。且引证古笈,专释“干”的意义。 原来,干,即所谓“万舞”。《大戴记·夏小正》:“万也者,干戚舞也。”《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郑注:“干戈,万舞,象武也。”可见,干舞(万舞)是从战阵发展而成的。它的历史十分古老。《墨子·非乐上》引逸《书·武观》篇云:“启乃淫溢康乐,……万舞翼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