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谭培文教授《利益认同机制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为视角》一书于2014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如何发挥利益机制在价值认同中的基础作用,破解价值认同难题展开了开拓性的探索。其一,问题探索的前沿性。21世纪以来,如何在多元利益主体和多元价值选择的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凝结价值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难题。该书提出了一个令人深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2):10-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念上树立的一面旗帜。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认同是践行前提和基础,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界对此虽有所研究,但尚存不足。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战略意义、认同现状、认同影响因素、认同一般规律、认同机制及教育策略构建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崔珏 《探求》2011,(2):47-51
社会认同是社会整合的纽带、国家凝聚的粘合剂。经历巨大变迁和转型的社会要实现平稳发展,建构社会认同,实现社会整合十分重要。在转型时期重塑社会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自我调适系统的生成过程,包括利益关系的协调、核心价值的确立、治理模式的创新,并使这些领域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协调一致,使社会建设获得稳定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8):18-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通过理论解读、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榜样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藏区落地根,成为构建各民族群众共同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青海藏区因其在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该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为复杂和艰巨。本文强调在青海藏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宗教长期并存的关系,并从藏区民族社会心理、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藏区各方利益关系、加强藏区宗教事务管理、创新宣传教育方式等五个方面,对推进青海藏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探求》2015,(2)
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不仅是对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整个社会信仰重建的关键环节。当前,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不足,情感复杂,知行不一,大大制约了其心理认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培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10):10-12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无时不在冲击着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发展理论框架下研究中国转型期政治认同问题,需要借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视角,也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中关于发展阶段、经济基础与政治发展关系的论述。中国原有的政治认同在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互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阶层分化的大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转型期的政治认同重构必须围绕建立各阶层利益整合基础上的利益认同、兼顾价值取向与工具取向的制度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应然社会价值相协调的价值认同几方面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杨秀香  李辉 《唐都学刊》2013,29(3):12-16
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普遍化是社会的道德现状,道德建设要帮助人们认识在现代社会个人权利属于公民权,以平等为基础,同公民义务相联系,逻辑地蕴含着对公共利益的尊重。自我中心、否定公共利益并不是个人权利的必然走向,而是其被抛弃了平等基础、公民义务后将自我利益膨胀到了极端的表现,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克服个人权利膨胀为自我中心、损人利己,要引导公民不仅要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也要认同公共利益。因此,第一,引导人们认识利益相关性对公民权利的限定从而能够关注公共利益,避免极端个人主义。第二,提高人们对公民认同之于个人权利实现的价值的认识,以激励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第三,打造有利于公民认同的制度环境,用制度保障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10.
王桂芬 《社科纵横》2011,(11):1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以文化价值认同为载体促进其价值认同,以和谐社会制度设计为支撑完善其价值评判标准,以培育公民意识为受点提升其价值同化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具备巨大的说服力,才能引领社会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马文保 《唐都学刊》2014,(5):100-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解决与否、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成员共同价值取向的形成以及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确立科学地思考这一问题的向度,是探索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具体的思考向度应是:时代实践-(发现)→时代问题-(揭示)→时代精神-(提炼)→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逻辑相关的过程,也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2.
雷锋精神注重摄纳体现中华文化特质、顺应时代走势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优良精神质素,在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完善中发扬光大,在时代前沿上竖起一座令人敬仰的思想道德丰碑。雷锋精神不仅契合人类文明的共性,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质;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而且顺应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完美的结合体,呈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当下意义,对于笃化理想、提升信念具有引领性功能,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统摄性效力。  相似文献   

13.
卞敏 《阅江学刊》2014,(4):11-1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指向是“人民幸福”。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全新的执政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提升,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还是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科学概括,因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导向性与超越性的哲学范畴。以人为本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支撑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王易 《创新》2012,6(4):5-20,126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直是社会各界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理论热点。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与落实,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的显著特点,并为进一步把握理论的生长点、增强研究的持续性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有以下几个变化:从崇尚集体价值观向张扬个人价值追求的变化,从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向多元化转变;从制度决定选择到主客双向选择转变;从单一的服从权力向尊重法律的转变;从审美趣味简单、整齐划一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转变;从提倡节俭到鼓励消费的转变。传媒的文化价值取向,就是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中,通过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风险社会理论是西方学者关于晚期现代性社会问题的一种思考。它虽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语境中来,但能够促进我们对转型中的社会问题加以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我国解决转型中的社会问题与社会风险的方略也与西方是不同的。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多重社会风险,并且这些风险是不平等地分配的。要化解风险,需要我们建立制度化的社会福利制度,促进劳动力的去商品化、满足社会需要和维护社会公平。从长期来看,我们需要重返福利国家。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明显。而且这种风险的分布符合"泰坦尼克定律"①关于社会风险依据社会等级进行分配的原则,即社会等级越高,受到社会风险的伤害越小;社会等级越低,受到社会风险的伤害越大。由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动者构成了社会等级的底层,他们缺乏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和博弈手段,也鲜有合适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社会风险必然较大。对此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以"泰坦尼克定律"为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现行的社会政策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九点看法和六点风险规避策略与社会政策倡导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豪  冯秀珍 《创新》2010,4(5):53-5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总结出来为大多数本民族成员所接受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价值目标、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刘寒刚 《学术交流》2003,3(11):109-113
我们不能从“人”之外的领域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本身的需要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阶级矛盾是推动阶级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它们是从三个侧面对人的需要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的不同表现;这些力量共同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结构。我国当前只有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条腿走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参与的积极性和历史主动性,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才能真正满足人的需要,并最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丁祥艳 《创新》2012,6(5):28-32,126
社会思潮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现实形式,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要以正确的权威评价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评价,是形式上的自觉性和内容上的自觉性相统一的正确的权威评价,具备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所要求的品格,能够通过引领社会思潮有效促进社会整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